2021年8月7日下午,在北京野生動物園,有兩家游客在游覽時因瑣事發生糾紛,進而互相謾罵、撕打,并引起大量游客和附近動物們的圍觀。經當地公安機關調解后雙方和解。
從網友上傳的視頻畫面顯示,現場發生的推搡、撕打過程中,還有抱小孩的婦女參與。對公共文明而言,這些打架的成年人無疑作出了負面示范。
隨即,北京野生動物園發出聲明,借動物們的“模仿行為”提醒說“打架不好”。
正是上面這段文字,讓這則聲明火遍全網,網友們紛紛猜測,究竟是哪種動物圍觀了打架并效仿?場面一度失控到了怎樣的地步?飼養員又是如何耐心教育的?






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園長沈志軍表示,“的確,野生動物在社群中,會出現打斗的行為,但是每種動物都有自己打斗的方式,這些人們通過電視紀錄片應該都看到過。打斗行為背后的原因多種多樣,求偶、交配、爭奪地盤、獲取食物都有可能,這些都是野生動物的本能,不存在通過觀看人類打斗而習得。”

四川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徐懷亮曾主講過“動物行為原理與物種保護”的課程,他表示,“動物界中會有對人類行為的模仿現象,主要存在于靈長類動物中,比如獼猴,但不會很容易,也不會很頻繁。在其他的動物中,這樣的現象并不多。此外,人類的打斗行為對動物園中的動物影響不大。”四川師范大學教師侯勉表示,會有一些動物模仿人類行為,也主要是靈長類動物界中,比如你扔個東西過去,它扔回來,但是一整套的復雜行為,它們是模仿不了的。而人類在動物園的打架行為一般也不會影響到動物,“除非打架的時候發出了呼叫,不然動物一般不會觀察人在做什么。”
武漢動物園工作人員楊毅也表示,“動物園里的動物打架往往是因為等級、發情或食物分配,是本能行為、自然規律,一般不會效仿人類打架,飼養員也不會拉架,不過如果打得不可開交,為了避免動物死亡或者受傷,飼養員還是需要干預一下。”
在聲明“出圈”后,有媒體高度評價了北京野生動物園的聲明,認為風趣幽默,對打架的家庭進行了批評。齊魯壹點刊發評論文章稱,北京野生動物園這段聲明,可以說既幽默風趣,又綿里藏針,文字上的一本正經,并沒有掩蓋內容上的揶揄諷刺。人類在動物面前打架,結果引得動物紛紛效仿,乃至需要飼養員的勸解才能平息事態,這是假借批評動物在批評人類行為的不文明。更要命的是,這些動物家庭在效仿人類打架以后,能夠在飼養員的勸說之下認識到了“打架不好,特別不好”,但是當初打架的人類,卻未必認識到了這一點。但也有觀點認為,作為承載科學普及工作的動物園,不應該搞這些誤導公眾的偽科學。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博士、國家動物博物館副館長張勁碩表示,“這是在營銷吧?什么動物家庭效仿?也沒說。我看有說大猩猩的,那里肯定沒有,倒是有黑猩猩,不知道這撕打地點到底養的是什么動物?動物不模仿人也要經常打架啊,咋就一度失控了呢?更令人好奇的是,飼養員‘耐心教育’,不知道是咋教育的?動物咋就知道打架不好?還‘特別不好’。動物園應該好好搞搞科學普及和宣傳,不應該搞這些誤導公眾的偽科學。但是你不得不承認,人家很會營銷,是個好段子。”
事實上,的確有不少網友認為聲明的最后一部分確有發生。面對這樣的情況,科普作家花落成蝕認為,作為動物園來說,應該在段子最后有一段科學分析來作為補充,這樣比較嚴謹。《博物》雜志副主編、中國國家地理融媒體中心主任張辰亮也表示,“北京野生動物園的聲明寫得確實不錯,但是這聲明的最大問題就是‘假’得不夠徹底,所以會存在誤導的問題。”在我國的科普工作者中,有著這樣一句話,叫做“科普要向謠言學習”。學習的自然不是謠言的觀點,而是謠言的語言風格和傳播方式,將科普變得有趣,將知識變得有效,最終才能使得人們有收獲。
人與動物關系的變化是人類文明進步歷程的縮影。如今,動物園是面向公眾進行科學教育的場合,也是保護和研究珍稀野生動物的方式。
講文明、守秩序也是對動物園游客的基本要求。兩家游客不管因何發生爭執,化解矛盾的唯一辦法就是講道理,用合乎法律和秩序規范的方式解決問題。如果雙方協調不成,還可以尋求園方管理人員介入,直至警方等公共部門介入處置。一言不合就訴諸武力、大打出手,不僅違犯法律,還違背了動物園的參觀倫理與文明內核。放大范圍來看,不光是在動物園,無論在哪個場合,打架都是“特別不好”的行為。現實中,當一些人以游客身份進行參觀、游覽活動時,似乎更難約束自己的手腳,旅游景區的不文明現象和肢體沖突時有發生。須明白的是,景區不是人們“釋放天性”的地方,決不能為所欲為。
每一次不文明游覽行為的曝光,不僅對當事人,也對廣大公眾,都該是鮮活的教訓。在參觀游覽過程中,情緒上來了,血脈賁張了,首先要學會冷靜,想一想自己的角色和形象,讓理智壓倒沖動。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中國新聞周刊、新京報、齊魯晚報、海外網、騰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