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 2021-12-09 10:19
燕燕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孫眉
走進浙江省平湖市農業經濟開發區(廣陳鎮)龍興村趙家兜灌區,大片的清新綠意,秧苗在高標準農田里隨風搖曳,生機盎然。田塊之間,一條條生態溝渠交錯通連,溝渠中一簇簇野茭白、菖蒲等植物正在默默地對稻田退水中的氮磷等成分進行過濾凈化,“為肥水減肥”。
2020年,平湖市廣陳鎮龍興村趙家兜將已有的17個退養魚塘進行串并、打通,建成生態塘,池塘水通過泵站依次進入灌溉渠道、稻田、生態溝,最后回流生態塘,實現整個灌區灌排水循環流動和凈化再利用,由此建成浙江首個稻田退水“零直排”灌區。
由點到面 因地制宜
“生態溝渠+”全覆蓋
江南水鄉,魚米豐。2020年,平湖市農業增加值增速達到4.8%,糧食播種面積42.68萬畝、總產量18.83萬噸,位列全省第四、嘉興第一。水系發達,水稻大面積種植,農田退水成為平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難點。
針對農田退水治理難題,平湖市近年來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全省率先啟動了稻田退水“零直排”工程建設,圍繞生態溝渠建設,實踐探索出“生態溝渠+生態塘”全封閉型、“生態溝渠+斷頭浜”半封閉型、“生態溝渠+小河”開放型三種稻田退水“零直排”工程建設模式,從而促成一批集高標準農田、高標準農水、高標準農藝和高標準農機為一體的水稻綠色高效示范區建設。
截至目前,配合三種“零直排”工程模式建設,平湖市已累計竣工生態溝渠系統36條、總長52.46公里,覆蓋面積2.08萬畝。經監測,排放水樣總氮平均下降了23.76%、氨氮平均下降了26.41%、總磷平均下降了26.04%。
如何將已有模式在全市有規劃性地推進,實現全覆蓋?
對此,平湖市在全省首創性地編制出《平湖市農業面源污染(稻田退水)規劃》。根據《規劃》,平湖市按照“全域管控、分區實施”進行面源污染治理,以水源保護區為一級控制區,市、鎮級主河道、水質提升攻堅流域為二級控制區,其他水稻種植區為三級控制區,不同標準分層次進行稻田退水“零直排”治理規劃。
其中在廣陳塘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重點打造萬畝稻田退水“零直排”區域樣板;在市級主河道、水質提升攻堅流域、美麗鄉村精品節點附近區域優先開展稻田退水“零直排”工程建設,進一步發揮生態攔截溝渠系統在農田排水、污染攔截、美麗田園建設中的功能;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及水稻播種區,根據實情以灌區為單位因地制宜分區、分期、分批開展工程建設。
今年試點推進1.5萬畝以上稻田退水“零直排”建設,到2025年,19.01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將實現稻田退水“零直排”模式全覆蓋。
政策引領 技術支撐
治理工程長效運作
平湖市為確保稻田退水“零直排”推進效率及工程高標準、長效化運作,形成有效機制,在政策制定和數字化技術運用上下足功夫。
今年4月,平湖市出臺了《關于推行稻田退水“零直排”全域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的實施意見》,成立由市長掛帥的領導小組,專班制、項目化推進建設。
同時建立五年平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責任清單,明確各部門責任,以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整治及土壤污染治理、農田氮磷生態攔截溝渠系統建設、水生態修復四大工程建設開展項目整合,合力推進稻田退水“零直排”治理。
平湖市還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扶持資金列入市、鎮街道財政及部門預算,到2025年共安排市、鎮兩級財政預算6.52億元,對列入市級建設計劃的稻田退水“零直排”項目,給予50%的補助;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農業節水、水生態修復、化肥農藥減量、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等工作。
在有力的政策和資金保障下,平湖市積極利用科學智囊與農村數字化改革成效,探索稻田退水“零直排”工程常態化運作維護。
制定《稻田退水“零直排”工程建設技術導則》,明確規定了稻田退水零直排工程建設的術語和定義、基本原則和建設模式、建設內容和要求、工程施工與驗收以及工程運行維護要素具體參數和技術要求,并申報嘉興市地方標準,指導嘉興全市稻田退水“零直排”工程建設。
在此基礎上,平湖還與浙江大學建立平湖市農業面源污染長期觀測研究站,科學選取12條生態溝渠開展定期監測,根據整體規劃設立5個自動監測系統,分析評估稻田退水效果差異,科學推進。
生態產業帶動高原群眾增收致富
大城市 大京郊 大融合——北京市強化政策保障推動城鄉深度融合...
增強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的政治自覺
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治理攻堅戰各項重點任務已經完成
婁底經開區全面推進“五好”園區創建和鄉村振興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中國農業生產托管萬里行-走進黑龍江大型全媒體直播活動在蘭西縣...
江蘇省率先啟動糧食生產“無人化”農場和特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