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醒廣大公眾:嚴格按照鼠疫防控“三不三報”的要求,切實做好個人防護,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和能力。
●?“三不”:不私自捕獵疫源動物、不剝食疫源動物、不私自攜帶疫源動物及其產品出疫區。
●?“三報”:發現病(死)旱獺及其他動物要報告、發現疑似鼠疫病人要報告、發現不明原因的高熱病人和急死病人要報告
●?應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盡量避免去人群擁擠場所,去醫療機構就診或個人出現發熱、咳嗽等相關癥狀時要及時佩戴口罩。
農視網 2021-08-24 23:00
寧夏回族自治區衛健委8月22日通報,8月21日,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確診一例鼠疫(腺鼠疫)病例。
患者馬某某,女,55歲,戶籍為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寶豐鎮鎮關村,現住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烏蘭鎮查布公社,常年從事放牧工作。
我國一直有散發病例發生
●?2020年8月2日,內蒙古包頭市達茂旗石寶鎮溫都不令村委蘇吉新村發生一死亡病例,經內蒙古、包頭市兩級疾控中心核酸檢測、基因測序檢測及流行病學調查,判定死者死于腸型鼠疫。
●?2020年8月6日,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沙德格蘇木畢克梯嘎查,一患者因多臟器衰竭搶救無效死亡,經專家組會診,判斷死者死于腺鼠疫。
什么是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耶爾森菌感染引起的烈性傳染病,是我國法定傳染病中的甲類傳染病,在法定傳染病中位居第一位。鼠疫主要在嚙齒類動物間流行,鼠、旱獺等是鼠疫耶爾森菌的自然宿主,鼠蚤為傳播媒介。
鼠疫的特點是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特別是敗血性鼠疫和肺鼠疫,如果不加治療,病死率為30%~100%,鼠疫潛伏期短,一般為1~6天,個別病例能達到8~9天。
鼠疫是如何傳播的?
傳播途徑
●?鼠蚤叮咬傳播,鼠蚤叮咬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可將病原體(鼠疫耶爾森菌)傳播給人,形成“嚙齒動物→蚤→人”的傳播方式。
●?呼吸道感染,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帶有大量的鼠疫耶爾森菌,可經飛沫形成人際傳播,并可造成人間鼠疫的大流行。
●?經皮膚傳播,健康人破損的皮膚黏膜與病人的膿血、痰液或患病動物的皮肉、血液接觸發生感染。
感染鼠疫后,有哪些表現?
●?腺鼠疫:高熱畏寒,伴惡心嘔吐、頭痛及四肢痛、顏面潮紅、結膜充血、皮膚黏膜出血點等,多表現為腹股溝、腋下和頸部淋巴結腫大且發展迅速,一周后淋巴結很快化膿潰破。
●?肺鼠疫:起病急,有畏寒高熱,頭痛、胸痛,呼吸急促,嘴唇發紫,咳嗽等癥狀,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死亡。
●?敗血癥鼠疫:高熱寒戰,神志不清,昏迷,進而發生感染性休克,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及廣泛皮膚出血和壞死。
如何預防鼠疫?
專家提醒廣大公眾:嚴格按照鼠疫防控“三不三報”的要求,切實做好個人防護,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和能力。
●?“三不”:不私自捕獵疫源動物、不剝食疫源動物、不私自攜帶疫源動物及其產品出疫區。
●?“三報”:發現病(死)旱獺及其他動物要報告、發現疑似鼠疫病人要報告、發現不明原因的高熱病人和急死病人要報告
●?應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盡量避免去人群擁擠場所,去醫療機構就診或個人出現發熱、咳嗽等相關癥狀時要及時佩戴口罩。
需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外出旅游時盡量減少和野生動物接觸,不去逗玩健康狀況不明的旱獺。四川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曾發文指出,旱獺(俗稱土撥鼠)是傳播鼠疫的主要宿主之一,旱獺所攜帶的菌株是我們國家已發現的菌株中致病力最強、最容易導致死亡的菌株。
鼠疫的流行歷史回顧
●?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查士丁尼大鼠疫于6世紀中葉開始至8世紀消失,在歐亞奪去上億條生命。
●?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從14世紀中葉開始,前后300年。歐洲大陸喪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19世紀下半葉從云南、孟買開始,最后匯聚于北滿(偽滿洲國)爆發。其后有山西鼠疫,東北第二次鼠疫,以及歐亞非其他地區的鼠疫,直到20世紀30年代以后才銷聲匿跡,全球先后死于鼠疫者達數千萬。
野外工作者、
與旱獺密切接觸者或剝食者、
牧民是高危人群
期待你的
分享
點贊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