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0 18:51 光明日報
原標題:紅綠交織的歷史古城
薊州,是一座擁有著18億-8億年前中上元古界地質剖面的古城,是一座擁有著2230余年歷史的古城,更是一座紅色底蘊深厚、誕生了無數革命先烈的古城。
在這個國家一類革命老區,一條名為“生態薊州 田園如詩”的紅色旅游線路蜿蜒在天津市薊州區的北部山區,串聯著一處處紅色的歷史,講述著一件件紅色故事。
“翠平,翠平,我是赤巖,我是赤巖,明日午后在常州開會……”“常州”本是80年前抗戰年代電臺的名字,如今已成為所在地的村名,而常州村正是這條紅色線路的開端。抗戰期間,這座僅有十來戶的小村莊,是冀東軍區的主要根據地之一,無數的信息通過“常州”這座電臺進行傳播,當時常州村所在區域被日偽軍反復掃蕩,甚至一度被列為“無人區”。
站在常州村的九山頂景區向西北望去,“薊北雄關”黃崖關長城隨著山脈的起伏鋪陳,在長城腳下的黃崖關村里,一直流傳著關于一封未送出的雞毛信的感人故事。
盧玉蘭出生在河北省興隆縣一個革命之家,受家庭熏陶,9歲時就為中共地下黨組織傳遞情報,13歲就成為地下交通員。她多次為黨組織傳遞情報,沉著冷靜、機智勇敢,多次在面對敵軍盤查和懷疑時化險為夷。1944年麥收前,在一次運送雞毛信時,由于叛徒告密,上線同志遇害,下線同志轉移,這封雞毛信無法送出。盧玉蘭將雞毛信藏在針線笸籮底層,對任何人都未曾提起。
2015年夏天,與盧玉蘭一起生活的女兒史賀春整理家務,發現了這封已泛黃的雞毛信。
今年,薊州區深化黨史學習教育,在各紅色教育基地打造多堂形式豐富的紅色教育精品課。盧玉蘭為黨堅守秘密,為黨工作60年的感人事跡,也被精心策劃成訪談式教學課程《一封未送出的雞毛信》,感動了許多前來薊州進行紅色教育的黨員干部,深受各界好評。
“這棵大槐樹曾嵌入三塊馬掌鐵,抗日英雄包森的戰馬就曾拴在樹下,樹洞里還藏過抗日部隊的槍支,這里還有一塊‘包森石’,當年他就在這里養傷。”東水廠村是這條紅色線路的最后一個點位,在一棵千年古槐下,村民劉連增老人正在給年輕人講述著革命先烈包森的故事。為了讓更多的人銘記這段紅色的歷史,東水廠村依托村內的革命遺址,修建了村史館和包森養傷舊居,還專門請村里的老人講抗日故事,讓更多的黨員接受紅色教育。
流水潺潺,水車滾滾,樹木蔥蔥,環村水系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以紅色資源為底,東水廠村圍繞“生態、文旅、鄉愁”,依托村內豐富的森林生態資源,努力打造綠色生態、紅色教育、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特色森林康養村莊。高端民宿拔地而起,自然景觀引人入勝,東水廠村這個“后起之秀”,正以蓬勃的姿態走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之上。
紅色與綠色交織,歷史與生態相融。“生態薊州田園如詩”這條獨具特色的紅色精品線路上,還能欣賞到“鄉野公園”小穿芳峪、“長壽村”毛家峪……用它特有的方式訴說著一段段紅色的革命歷史,也講述著薊州生態發展所取得的成果,今年,這條線路入選文化和旅游部聯合中央宣傳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國家發展改革委推出的“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
薊州區紅色資源遍布。在盤山烈士陵園,2800余名革命先烈長眠于此,石海戰斗遺址沉默地講述著那段壯烈的歷史;在聯合村,紅色紀念館內矗立著蓮花峰七壯士的塑像,近400件珍貴的革命文物陳列擺放,將紅色精神代代傳承;在龍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英勇頑強、光輝壯麗”八個大字篆寫在紀念碑上,紀念碑廊將紅色的歷史書寫、銘記……
歷史值得銘記,更應當不斷傳承。為了更好地傳播紅色故事,發揚紅色精神,薊州區將藝術與紅色故事相結合,打造了紅色皮影戲《蓮花峰七勇士》、抗日題材現代評劇《盤山往事》,并將在今年“十一”前推出“現場+課堂”的《燕山作證,初心永恒》情景黨課,以豐富多彩的方式讓更多的黨員受到紅色教育。
綠色為表,紅色為里,表里結合,薊州這座底蘊深厚的城市,將紅色精神代代相傳……(記者 劉茜 陳建強 通訊員 曾子益)
廣州增城古村深挖歷史文化內涵
深刻理解把握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
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歷史意義(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
青州:挖掘歷史底蘊助力文旅融合 著力打造鄉村旅游全產業鏈
歐盟油菜籽價格預計下跌,但是仍將處于歷史高位
南非蘋果對華出口量翻番,創下歷史新紀錄
納入創文考核為歷史文化保護加碼
青覺:依法治理民族事務是維護好各民族權利、利益的歷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