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皖北地區部分種子經銷商反映,一些不法分子把包裝袋上無生產日期、無生產廠家名稱、無國家審批文號的“三無”麥種,以淮麥46、徐麥35等正規小麥品種的名義銷售給當地農戶,老百姓習慣性稱其為“白皮袋”種子。

在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包集鎮、靈璧縣楊疃鎮等地,多位農民購買了這種“白皮袋”種子。靈璧縣一位種糧大戶說,這些種子從外地一個農場購買,他和周邊村民共買了5萬多斤,“我今年種了230多畝地,買了1萬多斤種子,銷售方說這是鄭麥136和徐麥35兩個品種,價格是2.4元/斤,而正規包裝種子價格是3.1元/斤。”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這種“白皮袋”種子不僅“見怪不怪”,價格便宜沒有收據,而且在一些地方“明目張膽”銷售,有的據稱已經占據市場“半壁江山”,不少農民購買了“白皮袋”種子,說此類種子很暢銷,比正規包裝種子要便宜不少,有的村莊動輒購買成千上萬斤。
“我就搞不懂了,冒牌貨咋就管不住呢?”作為皖北一個產糧大縣暢銷小麥品種的銷售總代理,崔先生現在最頭疼的就是“白皮袋”種子打著該品種的旗號對外銷售。他介紹,這幾年該品種銷量逐漸上升,去年全縣銷售70多萬斤,今年已經銷售150多萬斤。令人氣憤的是,去年“白皮袋”種子不超過10萬斤,而今年與正規包裝種子銷售量差不多。

宿州市埇橋區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大隊長郭文華等表示,有的流動商販走街串戶,“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有的農民經熟人介紹聯系外地經銷商,完成跨區域買種。
“問題種子”并非個案。今年以來,宿州市組織開展了打擊假冒偽劣“春風行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和種業監管執法年活動,圍繞種子、化肥、農藥等重點產品,聚力打擊各類“三無”農資交易。據統計,今年1月至6月,宿州市共立案查處包括種子在內的違法案件145起。

亂了市場——是“白皮袋”種子帶來的一大危害。據受訪者反映,這類種子“橫行”鄉村,劣幣驅逐良幣,滋生正規種子被“三無”種子擠出怪象。靈璧縣一家農資經營店負責人無奈地說,以華成865品種為例,由于在當地很暢銷,一斤便宜0.5元的“白皮袋”種子大都以該品種之名對外銷售,往年該品種能銷售五六萬斤,今年只賣了2萬斤,部分市場銷量被“白皮袋”種子擠掉了。
傷了科研——“白皮袋”種子的生產者無視種業知識產權,損傷種業企業和科研機構育種研發積極性。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認為,“白皮袋”種子在鄉村大量存在,是一種極其不良的現象,不需要擁有知識產權就可以模仿生產,成本相對較低,品質也沒有保障。如果知識產權得不到保護,我國種業發展不可能走遠,“因為你的原創得不到尊重和保護,必然會損傷原創者的積極性。”
坑了農民——是“問題種子”帶來的危害。懷遠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一中隊中隊長楊小山說,不少“白皮袋”種子來路不明,一旦出現事故,容易給農民造成減產損失,農民也很難維權。若售種范圍較廣,糧食生產風險就會增大。

據了解,所謂的“白皮袋”種子其實就是種植戶生產出來的糧食,被一些不法分子充當種子銷售。農民購買這樣的種子進行種植,一旦出現農業事故,不僅自身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可能會對糧食安全造成隱患。按照我國種子法第49條的規定,種子種類、品種與標簽標注的內容不符或者沒有標簽的,屬于假種子。“白皮袋”種子沒有標簽,就是假種子。一旦出現問題,不受法律保護。既然“白皮袋”種子危及農民、種子經銷商、研發生產單位等多方利益,監管部門為何沒能將其掃滅呢?多位監管部門干部認為,當前,種子市場全鏈條、全流程監管仍存“盲點”。種子市場監管涉及生產、經營、使用等多個環節,生產、經營環節被納入監管范疇,但使用環節尚未納入監管范疇,存在監管“真空”地帶,而大量“白皮袋”種子的產銷者正是鉆了這個空子。“心有余而力不足。”裴強、郭文華等表示,監管部門主要對生產經營主體——種子經銷商等進行監管,而難以對終端使用者——用種農民進行監管。有的農民圖便宜,繞開正規渠道經銷商從外地直接購買“白皮袋”種子,如果沒有投訴舉報,監管部門往往“愛莫能及”,這也導致相關違法行為“發現難”。一位執法干部坦承,開展檢查的時候,主要是針對農資經營戶,無權到農戶家里開展調查,因其不屬于監管對象。到農戶家里開展檢查超出監管范圍了,如果發現買賣“白皮袋”種子行為,需要請農戶配合。由于都是點對點聯系,容易出現證據缺失,導致監管部門往往難以追溯“白皮袋”種子源頭,違法行為難以“斷根”。靈璧縣農業綜合執法大隊一中隊中隊長王智廣等表示,外地流動商販向當地農民推銷“白皮袋”種子,若減產農民投訴,但受限于沒有完整的票據信息,證據不好收集,監管部門無法溯源。
為推行全鏈條、全流程監管,堅決堵住“盲點”,消除糧食生產的潛在隱憂,變被動為主動,當務之急是開展“白皮袋”種子“斷根”行動。
對于“三無”種子問題,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立即組織對“三無”種子問題開展調查,要求有關部門嚴格執法,重拳出擊,決不能讓“三無”種子坑害農民,威脅糧食安全。
9月12日,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該廳組成兩個調查組,對蚌埠市、宿州市等地有關鄉鎮進行實地暗訪,了解真實情況。蚌埠、宿州兩市成立專項整治行動領導小組,從上到下,由點到面,全覆蓋拉網式排查“三無”種子。目前,“三無”麥種排查工作進展順利,已經取得初步成效。宿州市組織公安等部門查處違法制售“三無”種子案件2起,對相關涉案人員進行了拘留,目前正在進一步偵查中;蚌埠市排查“三無”種子數量11575千克,立案調查種子企業4家。此外,蚌埠市農業農村局決定,從9月10日起,以縣區為責任主體,以小麥、蔬菜、油料作物為主開展大排查、大整治、大執法活動。9月20日前完成全面排查,堅持邊排查邊整治邊執法,整個活動到秋種結束時為止。同時,農業農村部已經啟動秋季種子市場檢查,強化屬地責任,從嚴打擊套牌侵權等違法行為,確保秋季農業生產用種安全。近日,將派出4個工作組,前往河北、安徽、湖北、貴州等地開展抽查檢查,通過明察暗訪等形式,推動案件線索查辦,確保整治行動各項舉措落實落地,加快形成打擊假冒偽劣、套牌侵權等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堅決讓種業侵權者付出沉重代價。
(點擊圖片查看“專項整治行動”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