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網-昭通日報 2021-09-22 14:46
曾經四口人擠在茅草房里,泥濘的交通,靠天吃飯的生產,聾啞的兒子找不到媳婦,如今,茅草房變成了三層大平房,公路硬化到家門口,聾啞的兒子找到了貴州媳婦。葛遠正回憶起自家的經歷,不禁感嘆:“小康生活來了!”
龍茶村地處云川交界,是鹽津縣牛寨鄉最偏遠的村落。2013年前,包括葛遠正在內的500余戶村民,大多選擇外出務工,在家的老人僅靠種植玉米為生。荒涼的景象,稀少的人煙,老人們緊鎖的眉頭,“空心”的龍茶村讓牛寨鄉黨委、政府絞盡腦汁。
通過幾次調研和外出考察,了解到龍茶村多年來有種茶的傳統,但是種出的茶葉不僅不賺錢而且連銷售都成問題,其根源是茶葉品種落后、茶葉種植管護技術欠缺、市場對接不暢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牛寨鄉為龍茶村量身制定了產業發展規劃,引進茶坊莊園流轉農戶土地進行規范種植,并建設加工廠。
隨著2014年精準扶貧系列政策的實施,小額貼息貸款、政府發苗補助……好政策點燃了葛遠正種茶的苗頭。2016年,政府引來的茶商以每公斤200元左右的價格收購茶葉,加工出來的“黃金芽”更是賣到了平均每公斤2000元。優質茶葉苗木的免費發放、對口扶貧的種植技術、家門口的銷售渠道,讓葛遠正嘗到了成功的滋味。這一年,單是他家種植的7畝“黃金芽”就為他家帶來了5萬元的收入;不僅如此,聾啞兒子葛祖勇還在短視頻社交軟件上推廣自家的茶葉,從而認識了來自貴州的媳婦,并甩掉了貧困的帽子,邁開了奔向小康生活的步子。
村上的干部除了自己家的土地全種上茶葉以外,還發動周邊的群眾一起種茶。看到葛遠正的豐收,龍茶村的村民們紛紛鏟掉了地里種植的玉米,積極地種植起了政府推廣的茶葉。在外務工的一些年輕勞動力也回家種植起了茶葉,楊興付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在外面做木工,一個月收入才兩三千元,現在回來種茶葉,一年輕輕松松收入5萬元不成問題。”楊興付說。
“跟著我爸一起種茶葉,比我開修理廠掙錢多了,還沒那么累。”村民王華倫高興地說。
在茶坊莊園的示范帶動下,通過幾年的發展,龍茶村18個村民小組基本實現茶葉產業全覆蓋,全村茶葉種植面積已達5500多畝,正式投產的茶葉1500余畝,按每畝產值8000元計算,年收入可達1200多萬元,僅此一項,農民人均純收入可增加近4000元。2020年,村集體公司還興建了茶葉加工廠,這樣既能解決村民茶葉銷售渠道,又能通過標準化加工提高茶葉的產值,農民增收更加穩定。
“現在正是茶葉的采摘期,目前統計到的務工群眾已達8000人次。”掛鉤龍茶村的副鄉長羅洪一邊翻著務工臺賬一邊說道,“依靠茶產業的發展,龍茶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越來越多的群眾擺脫了貧困,茶葉已成為龍茶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
走進鄉村看小康 康莊大道丨興業安康喜豐收
特色鴕鳥養殖成致富增收新出路
河北趙縣25萬畝梨園迎來豐收季
禹城:三秋減損促增收,常抓不懈見成效
扎西頓珠:做農民增收致富帶頭人
云南將投入112.2億元保障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
拉長番薯產業鏈 助農戶增收致富
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歷史意義(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