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日報 2022-07-07 23:15
金秋九月,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又迎來一年一度的玉米秸稈青貯配送季節。
在巴州鎮、古鄯鎮、西溝鄉等多個玉米秸稈收貯加工點,村民們拉著裝滿玉米秸稈的車輛正在等待售賣,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
近年來,民和縣依托全膜玉米種植優勢,加大飼草秸稈利用力度,豐富了“農牧聯動、草畜結合”民和模式的內涵,有力助推了鄉村振興發展。
秸稈養畜促農增收
近日,記者在古鄯鎮七里村村委會廣場南側的一塊玉米地里看到,兩名婦女揮舞鐮刀奮力砍伐玉米秸稈,田地的主人謝吉有正忙著把砍倒的秸稈往小三輪車上搬運,隨后去自家門口的青貯池邊,通過玉米秸稈粉碎機,將加工好的秸稈碎屑放入青貯池中壓實封存。
一把原本燒火做飯的秸稈,經加工青貯,變身成了育肥牛羊的上好飼草料。
謝吉有是七里村的養殖大戶,飼養著80多只羊。秸稈青貯便是他每年按時要做的一道工序。
早在15年前,謝吉有就已經開始養羊。當時只有七八只羊,每年出欄幾只育肥羊,補貼家里的生活開支。2000年,謝吉有獲得了2萬元的國家養殖項目資金支持,政府給他扶持了1臺秸稈粉碎機和10只羊,他自己拼湊了一點錢,搭起了一個簡易的養殖棚。
得到扶持后的謝吉有靠養殖致富的勁頭更足了。他依托10只羊滾動發展,目前已擴大到80只存欄的規模,2020年出欄30只育肥羊,收入達3.6萬多元。
伴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飼草料成了必須要考慮的問題。而民和縣大面積推廣的全膜玉米,讓謝吉有一點兒都不擔心草料問題。謝吉有告訴記者,他家的20畝耕地中有16畝都種了全膜玉米,全部用來青貯喂羊。
讓謝吉有更高興的是,近幾年青貯秸稈有了國家補貼。僅去年玉米秸稈青貯就享受了3000元的國家補貼。
據民和縣畜牧獸醫站站長馬元龍介紹,這些補貼是國家糧改飼項目扶持資金,對縣內依托青貯秸稈發展養殖業的養殖合作社、養殖戶給予每噸60元的“糧改飼”補貼,旨在提高秸稈利用,推動農牧聯動發展。馬元龍告訴記者,2000年,全縣900余戶養殖戶受益于中央財政“糧改飼”補貼項目的政策紅利。今年“糧改飼”補貼總量是7萬噸,以每噸60元的標準補貼,預計受益養殖戶能達到1100戶。
據七里村黨支部書記馬文斌介紹,玉米秸稈的作用很大,僅七里村依托玉米秸稈資源發展養殖業的農戶就占到全村的三分之一。
民和縣種植著30萬畝的玉米,每年產生近百萬噸的玉米秸稈資源。伴隨著清潔能源的普及和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秸稈已經逐漸退出“燒水做飯”的灶廚市場,成了田間地頭的過剩資源,如果利用不好,將會造成秸稈污染。
依托這種資源優勢,民和縣轉變發展理念,積極走上“農牧聯動、草畜結合”的農區畜牧強縣路子,加快秸稈加工利用,讓廢棄秸稈變成老百姓養殖致富的上好草料,有力推動了養殖業的發展。
截至目前,全縣規模化養殖場(合作社)達到30余家,家庭牧場達5800余戶,讓農區畜牧業煥發出新活力。
秸稈青貯變廢為寶
玉米秸稈,一頭牽著百姓,一頭連著市場。眼下,民和縣七八家秸稈加工配送企業讓田間地頭的秸稈成為縣外規模化養殖場十分看好的“香餑餑”。
近日,記者來到巴州鎮巴二村馬吾莫來的秸稈加工配送點,滿載新鮮玉米秸稈的農用車正在排隊交貨。
馬吾莫來告訴記者,這是他投資120萬元新建的秸稈加工點,這臺秸稈揉絲設備每小時可加工30噸玉米鮮秸稈,主要收購巴州鎮13個村、西溝鄉4個村的玉米秸稈。今年與縣外3家企業簽訂了合同,共配送4.18萬噸,目前正在抓緊配送。
在加工點現場,巴州鎮大焦土村村民陳有財正在卸車上的玉米秸稈。他說,這一車大概有2.8噸。因為全膜玉米種植技術的推廣,像大焦土村這樣的干旱山區也種出了像樣的莊稼,一些曾經被撂荒的土地又重新長出了郁郁蔥蔥的玉米。
陳有財告訴記者,今年他種了29畝全膜玉米。去年種的20畝全膜玉米全部交到秸稈加工點后收入2萬多元。“種玉米賣秸稈比掰棒子更劃算,掰棒子畝均收入八九百元,如果交鮮秸稈,畝均能多收入三四百元,而且還省工省時。”陳有財說。
位于民和縣古鄯鎮的青海綠寶飼草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也正開足馬力進行玉米鮮秸稈加工配送。記者在公司門口看到,滿載玉米鮮秸稈的農用車有序等待過磅,廠區內一條自動化的秸稈揉絲設備全負荷運轉,揉絲加工后的秸稈成品直接從輸出口裝入等待的貨運車倉內。據企業負責人夏云介紹,這臺設備日加工量能達到50噸,平均每天能收購加工玉米鮮秸稈500多噸。
據馬元龍介紹,民和縣青貯飼料加工工作從8月底陸續鋪開,養殖場養殖戶青貯、飼草加工企業配送等工作正如火如荼推進,預計10月底全縣能完成青貯配送12萬噸。
秸稈種植拯救撂荒地
有著廣闊前景的飼草秸稈加工產業的興起,催生了一批種植大戶。記者在總堡鄉總垣村種植大戶袁巧英家的地頭看到,一臺玉米秸稈收割粉碎一體機在玉米地里往返穿梭,機械所經之處,玉米秸稈被唰唰割倒,并通過車載粉碎設備加工成秸稈碎屑,收割加工一氣呵成,不到半小時就完成一畝地玉米秸稈的收割加工。袁巧英告訴記者,當日共收割加工玉米秸稈24畝,機械收割比人工砍收效率高多了。
記者了解到,袁巧英流轉了當地700畝耕地進行耕種經營,其中300畝玉米將全部用來加工青貯配送給養殖企業。
袁巧英說,去年雨水好,玉米秸稈產量高,畝均純收入四五百元。今年受干旱影響,玉米秸稈產量不如去年好,除去土地流轉費和耕種生產成本費用,估計每畝也能凈賺二三百元。
嘗到秸稈青貯的甜頭,農民種地的積極性不斷高漲,一些多年撂荒的山區耕地重新種上了莊稼。李二堡鎮牙兒山村村民周兆福一家人原本只有10畝耕地,因為這幾年全膜玉米種植產量高,玉米秸稈又值錢。于是,他把本村舉家外出農戶的20余畝閑置撂荒地利用起來,種植了全膜玉米。
李二堡鎮范家村村民馬有布告訴記者,全膜玉米種植推廣后旱澇保收,讓許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又重新拾起了自家的撂荒地,種上了全膜玉米,一邊外出打工掙了錢,一邊在莊稼地里刨“金”。據了解,僅范家村重新開犁耕種的撂荒地就達300余畝。
范家村300余畝地復墾復種僅僅是民和縣撂荒地復墾復種的一個縮影。據了解,民和縣今年1.5萬多畝的撂荒地得以復墾復種。同時,民和縣對復墾撂荒地每畝支持有機肥50公斤、地膜7公斤、玉米種子1.5公斤,減輕了撂荒地復墾復種成本,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復墾復種的積極性。
據該縣農科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縣玉米種植面積達30萬畝,秸稈產量達103萬噸,飼草轉化率達56.1%,全縣養殖場(合作社)達30余家,家庭牧場養殖戶達5800多戶,牛羊豬出欄量達44萬頭(只)。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民和縣30萬畝玉米地,有力推進了種養產業發展勢頭,唱響了廣袤田野里的嘹亮牧歌,也讓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
五省連線喜迎豐收:農產品搭上科技快車,如何跑出鄉村振興之路
整治人居環境讓鄉村更美
慶豐收 感黨恩 打造高質量鄉村振興“宜興樣板”
胡春華強調:進一步激發億萬農民的自豪感和投身鄉村振興的主動性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 感人瞬間
鄉村產業振興 夢想托起幸福生活 | 感人瞬間
鄉村人才振興 牧民健康的“守護神”——王萬青 | 感人瞬間
鄉村生態振興 美麗家園守望者 | 感人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