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強國平臺 2022-03-16 12:01
地方貧困,觀念不能“貧困”?!鞍藏殬返馈?,“窮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這些觀念全應在掃蕩之列。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但能否實現“先飛”、“先富”,首先要看我們頭腦里有無這種意識。所以我認為,當務之急,是我們的黨員、我們的干部、我們的群眾都要來一個思想解放,觀念更新,四面八方去講一講“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的辯證法。這樣,既可跳出老框框看問題,也可以振奮我們的精神。
——習近平:《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1988年9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我們完全有能力在一些未受制約的領域,在貧困地區中具備獨特優勢的地方搞超常發展。也就是說,貧困地區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長處、優勢在特定領域“先飛”,以彌補貧困帶來的劣勢。
——習近平:《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1988年9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軟功夫是貧困地區這只“弱鳥”借以飛洋過海的高超藝術。我們不要模仿大城市,搞一整套龐大的機構,從一開始我們就要有全新的辦法,比如簡化手續、降低費用、改善服務質量,“一個窗口,一個圖章”,等等。
——習近平:《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1988年9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扶貧先要扶志,要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不要言必稱貧,處處說貧。有些本來發展不錯的鄉鎮也把自己列入貧困的范圍,這樣做只能起消極作用。其次,要有比較明確的脫貧手段,無論是種植、養殖還是加工業,都要推廣“一村一品”(即每個村都要抓一種有特色的產品)。第三,要把脫貧與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第四,扶貧資金要相對集中一部分用于扶持鄉村集體經濟實體,增強脫貧后勁;對于一些因連年病災造成的特困戶,要給予適當的救濟,并扶持他們發展一些力所能及的生產經營項目。
——習近平:《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1988年9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寧德地區被定為全國18個貧困片之一,全區9個縣中有6個是貧困縣。平心而論,有的貧困縣如壽寧縣、屏南縣,日子是比較困難;而有的縣,大家戲稱它是“穿西裝的貧困縣”,也不是貧到那種地步。我同地區的其他領導討論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松柏何須羨桃李”,我們不是事事不如人。
這里是老蘇區,又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定為貧困縣,政策上給優惠,一方面經濟確實落后,另一方面國家也有照顧的意味。我們要正確對待這個問題,人窮不能志短。不能因為定為貧困縣、貧困地區,就習慣于講我們縣如何如何貧困,久而久之,見人矮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感而產生“貧困縣意識”。
——習近平:《把握住新的機遇》(1988年10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我有個憂慮,就是“貧困縣”的帽子使某些人產生了不應有的“貧困縣意識”,影響脫貧工作開展。所以我提倡振奮精神,淡化“貧困縣意識”。一方面承認這里條件差,經濟落后,不能同發達地區攀比,不能簡單比上項目,比發展速度。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建國近40年來這里同全國各地一樣,確確實實在進步,發生了巨大變化,如工業從無到有,形成了以輕紡工業為主,以精、新、偏、稀產品為特色,多門類的10億元產值的工業基礎。農業可以同省里其他地區并駕齊驅,文教、衛生等都有長足的發展。這些發展不是瞬息巨變,而是滴水穿石,在比較差的條件和國家投資比較少的情況下取得的,是不簡單的??吹匠煽儯?看到自己的長處,增強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利于繼續扎扎實實走自己的發展道路。
——習近平:《把握住新的機遇》(1988年10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干部、群眾迫切要求早日改變面貌, 脫貧致富,這種愿望是好的,熱情也非??少F。但寄希望于上重大項目,一下子抱個“金娃娃”,想法不切合實際。
——習近平:《把握住新的機遇》(1988年10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貧困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的具體條件,決定了它的發展變化只能是漸進的過程。根本改變貧困、落后面貌,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發揚“滴水穿石”般的韌勁和默默奉獻的艱苦創業精神,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實現。為此,貧困地區干部要付出更加艱辛的勞動。
——習近平:《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系人民群眾》(1989年1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貧困地區的軟環境建設,將為貧困地區的開放創造條件,對于軟環境建設的緊迫性,較之其他地區,貧困地區的干部群眾肯定感受更為深切,肯定會在這方面狠下功夫,從而積累出建設軟環境的經驗。因為這幾乎是貧困地區在創造開放條件方面的唯一出路,也是貧困地區在開放態勢下免于落伍的有力保證。
——習近平:《對閩東經濟發展的思考》(1989年1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閩東過去靠農業,今后仍然離不開農業的綜合發展,發展大農業是閩東堅定不渝的方向,是農民脫貧致富的根本所在。1985年底,福建省委提出貧困地區“三年解決溫飽”,地委吸取過去扶貧采取的“窮隊無償貸款”、“千軍萬馬扶持千家萬戶”見效不大的教訓,采取了全社會齊抓共管、興辦經濟實體等綜合治理措施,經過三年扶持,全區脫貧率達87.3%,已有部分人走上富裕道路。這是既看準了又干對了的事情,我們決定再干兩年,政策不變,突出重點,上新水平,提高脫貧的標準,增強脫貧后勁。具體措施是一手繼續抓千家萬戶脫貧,一手抓鄉鎮企業,壯大鄉村兩級集體經濟實力,同時抓好十個億元鄉鎮的示范建設。
——習近平:《為官一場 造福一方》(1989年1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事業的開創都要付出艱辛的勞動,貧困的地區尤其是如此?!蹲髠鳌分杏幸痪?span id="tlxhrx7" class="m2o-tip-spac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width: 1px; height: 1px; visibility: hidden; writing-mode: horizontal-tb; text-orientation: mixed;">很深刻的話,“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意思是駕著簡陋的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發荒山野林,艱苦創業。這句話用來形容我們閩東的創業者十分形象。我相信,只要我們統一認識,把全閩東的干部群眾團結起來,堅持不懈、扎扎實實地奮斗三年、五年、十年,閩東的林業一定會有長足的進展,閩東經濟落后的面貌也一定會有明顯改觀。
——習近平:《閩東的振興在于“林”——試談閩東經濟發展的一個戰略問題》(1989年1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開放和扶貧對閩東來說,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所以都應統一于商品經濟規律的運動之中。這種“統一論”包含三層意思。第一,開放和扶貧有一定差異,具體地表現在兩者都有自己的運動形式和規律,所以必須有不同的政策和措施;第二,開放和扶貧彼此融合,所以我們提倡的是,用開放意識來推動扶貧工作和在扶貧工作上運用開放政策;第三,開放和扶貧相互依存,互相促進,扶貧的成果將是開放的新起點,開放將使扶貧工作邁向新臺階,所以我們必須爭取整體功能效益。
——習近平:《正確處理閩東經濟發展的六個關系》(1989年2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扶貧資金不搞撒胡椒粉,要集中90%以上的扶貧資金用于縣、鄉、村級經濟實體,增強實體的造血功能,要優先支持億元鄉鎮、科技示范鄉鎮、星火計劃、副食品供應和出口創匯商品基地,努力地創建經濟小開發區,把扶貧與區域經濟開發結合起來。
——習近平:《正確處理閩東經濟發展的六個關系》(1989年2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閩東的畬族人口眾多,分布較廣,考慮閩東的脫貧問題不能不考慮畬族問題。應該看到,由于歷史的、地理的原因,畬族經濟囿于區域性狹隘圈子,基本上停留在簡單的物物交換,與外界的經濟聯系極為微弱。畬族經濟要發展,一個關鍵的問題是,走開放的道路,跨出自己的小天地。人類的歷史就是在開放中發展的。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都不能只靠本民族的力量。只有處于開放交流之中,經常與外界保持經濟文化的吐納關系,才能得到發展,這是歷史的規律。
——習近平:《畬族經濟要更開放些》(1989年4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目前,全國扶貧工作的主戰場已開始轉移到少數民族地區。90年代,閩東畬族地區開始從解決溫飽問題為重點的擺脫貧困時期,進入以經濟開發和開放為重點的實現小康時期。這一時期,我們要鞏固和發展80年代的成果,力爭盡快縮小畬族地區與閩東、與全省全國先進地區的經濟差距。
——習近平:《鞏固民族大團結的基礎——關于促進少數民族共同繁榮富裕問題的思考》(1989年6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在接受國家幫助時要有相應的輔助能力,不能說國家給多少錢就是多少錢,如果把補助看成孤立的經濟項目,而不投入相應的力量以擴大效益,那么,一旦補助中斷,工程就無法繼續進行。
——習近平:《鞏固民族大團結的基礎——關于促進少數民族共同繁榮富裕問題的思考》(1989年6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要引導和幫助少數民族群眾擺脫封閉、單一的自然經濟狀態,向商品經濟發展,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今后扶貧資金要重點幫助少數民族地區,扶持他們興辦鄉、村兩級經濟實體,增強民族地區經濟的“造血功能”。
要提倡科技扶貧,抓好實用技術培訓工作,培養一批技術骨干和能人,讓畬族群眾掌握一些實用技術。還要提倡有關單位與畬族貧困地區重點掛鉤的扶貧方法。
——習近平:《鞏固民族大團結的基礎——關于促進少數民族共同繁榮富裕問題的思考》(1989年6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畬族地區要真正實現脫貧致富,就必須首先考慮如何增強經濟自主的能力和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力,走出一條適應于自身發展的路子。這就需要實現觀念上的變革,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并下功夫在“山海田”上做文章,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實現從貧窮到富裕的根本轉變。
——習近平:《鞏固民族大團結的基礎——關于促進少數民族共同繁榮富裕問題的思考》(1989年6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作為貧困地區的鄉鎮企業,還要充分認識自己發展上“先天不足、后天失調”的弱點,努力在適應中發展,在發展中提高。
——習近平:《困境的突破——貧困地區發展鄉鎮企業的思路》(1989年10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閩東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是閩東經濟的整體戰略。團的改革工作就有一個如何服從這個戰略需要的問題。閩東的大部分青年在農村,共青團組織應當發揮作用,出謀獻策,為他們找致富的門道,為青年發揮才智創造機會、提供條件??匆粋€地方團的工作改革得好不好,首先要看這個團組織所進行的改革是不是有利于當地脫貧致富的工作。
——習近平:《積極穩妥地推進共青團的改革》(1989年10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精神文明建設是實施脫貧致富戰略的重大內容之一。我們已經在貧困地區興起了精神文明建設之風,我們還應繼續探索建設好閩東精神文明的路子。
——習近平:《建設好貧困地區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脫貧致富從直觀上說,是貧困地區創造物質文明的實踐活動。但是,真正的社會主義不能僅僅理解為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還必須有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讓人民過上比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致富。
——習近平:《建設好貧困地區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我們也看到由于貧困地區底子薄,自然資源短缺,經濟發展不平衡,商品經濟水平低,脫貧致富的過程將充滿艱辛和困難。這就要求我們在抓經濟工作的同時,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以更好地調動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去戰勝艱辛和困難,通過提高整個社會的科學文化水平,以科技扶貧加速致富的進程。
——習近平:《建設好貧困地區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過程的兩個方面。兩者相互關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那種“一手硬,一手軟”的傾向,那種認為物質文明建設是“硬勞動”,精神文明建設是“軟勞動”,重硬輕軟的做法,那種認為商品生產發展了,脫貧問題就自然而然地解決了的想法,都是違反辯證法的。我們脫貧致富的指導思想很明確:一方面把發展商品生產,建設社會主義經濟作為根本任務和中心工作來抓,另一方面把蕩滌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污泥濁水,凈化社會風氣,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作為一項戰略目標予以重視。
——習近平:《建設好貧困地區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科學技術是脫貧致富的關鍵。我們應當有意識地在推進科學技術進步的進程中,不斷提高人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建立在科學技術進步基礎之上的生產實踐,是人們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的最廣闊的課堂。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可有效地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在農村,我們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也必須通過科技興農的活動,給掃盲以動力和壓力。應當強調的是, 科學既要用于生產,又要用于精神生活。特別是在農村,要把科學技術進步同社會主義教育結合起來,促進農村全面發展。
——習近平:《建設好貧困地區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移風易俗,提倡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脫貧致富的必要條件。我們應當有意識地從政策上規范人們的行為,引導人們把生活建立在文明健康的共產主義道德軌道上來。文明禮貌、愛護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維護社會治安、尊重他人、潔身自好、尊老愛幼等等都是文明社會所不可缺少的。我們切不可物質上脫貧了,精神上卻愚昧了。我們需要的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F在農村有些地方致富以后就大興土木修廟建墳,求神拜佛,這很值得我們深思。
——習近平:《建設好貧困地區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老區革命精神是脫貧致富的強大精神支柱,我們要大力弘揚這種精神。閩東的老區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寫下了可歌可泣的輝煌歷史。無數先烈留給我們用之不盡的寶貴精神財富。老區的革命傳統,是閩東精神文明建設的精神優勢。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結合閩東的革命歷史和傳統,進行愛國主義和共產主義教育,其條件可以說是得天獨厚的。我們要在脫貧致富的事業中,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不斷繼承老區革命傳統,發揚老區革命精神,每一個人都要“愛中國共產黨、愛社會主義、艱苦奮斗、滴水穿石、銳意進取、無私奉獻”。
——習近平:《建設好貧困地區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精神文明作為人類改造客觀世界同時改造主觀世界積極成果的總和,標志著精神生產的發展水平,也必然滲透在整個貧困地區物質文明建設中,體現在脫貧致富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觸角愈變愈廣,覆蓋面愈來愈寬。
——習近平:《建設好貧困地區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我們必須在建設好貧困地區精神文明建設這個問題上,肯花大力氣,能夠打持久戰,善于采取好辦法。
——習近平:《建設好貧困地區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黨對農村的堅強領導,是使貧困的鄉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證。如何在農村實現黨的領導,這是農村黨組織的歷史使命。如果沒有一個堅強的、過得硬的農村黨支部,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就不能在農村得到具體的落實,就不能把農村黨員團結在自己周圍,從而就談不上帶領群眾壯大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生產力,向貧困和落后作戰。
——習近平:《加強脫貧第一線的核心力量——建設好農村黨組織》(1990年1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千百萬農民的團結奮斗共同努力是脫貧致富的根本條件。講凝聚力,必須講核心,農村脫貧致富的核心就是農村黨組織。我們的農村黨組織能否發揮這樣的核心作用,直接關系到脫貧致富事業的凝聚力的強弱。
——習近平:《加強脫貧第一線的核心力量——建設好農村黨組織》(1990年1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我們必須通過扎扎實實的工作——明確指導思想,擺好位置,純潔隊伍,改進工作方法——建設好農村黨支部,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加強脫貧第一線的核心力量。
——習近平:《加強脫貧第一線的核心力量——建設好農村黨組織》(1990年1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農村黨組織要帶領廣大農民群眾投身于發展商品經濟的事業中,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走共同脫貧致富的道路。這是黨組織一切工作的主旋律,農村黨組織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黨風建設、制度建設都應當圍繞著這個主旋律來“彈鋼琴”。黨組織必須建設成為帶領農民群眾為實現黨的路線和他們的切身利益而斗爭的堅強核心,使廣大農民群眾從實踐中得出共識:“要想脫貧致富,必須有個好支部。”
——習近平:《加強脫貧第一線的核心力量——建設好農村黨組織》(1990年1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實踐證明,農村改革越深化,黨組織的核心地位越要強化;脫貧越深入,農村第一線黨組織的力量越要增強。
——習近平:《加強脫貧第一線的核心力量——建設好農村黨組織》(1990年1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許多黨員的實踐證明,貧困地方的黨員只有認真學習馬列主義基本理論和黨的方針政策,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經營管理知識,善于探索商品經濟運行規律,從而成為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帶頭人,才能真正帶領人民群眾去脫貧致富。
——習近平:《加強脫貧第一線的核心力量——建設好農村黨組織》(1990年1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在新的歷史時期,農村黨組織的核心領導地位沒有變,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沒有變。但我們的工作方法應當有所改變。
我們不能還是習慣于過去“臺上講,臺下聽”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而應當是深入家家戶戶,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一個農民的心坎上;我們不能還是等著匯報工作,發出指示,而應當主動地去發現問題,幫助農民解決各種實際困難;我們不能還是想依靠什么行政力量來管住農民,而是應當通過為農民辦實事,密切黨群關系來使廣大農民緊緊地團結在自己的周圍。
——習近平:《加強脫貧第一線的核心力量——建設好農村黨組織》(1990年1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農村富余勞動力的不斷增加,對閩東這樣一個貧困地區來說,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是優勢還是負擔?我認為必須辯證地分析,認真地看待。好與壞,有利與不利不僅是相對的,并且還會相互轉化。關鍵在于我們能不能把握事物運動的本質,加以正確的引導。農村勞動力如果繼續束縛在原有規模的耕地上,倚鋤舞鐮,沿襲幾千年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老傳統,進行慢節奏、低效率的生產勞動,那就不是一件好事。反之,用改革開放的眼光來看待勞動力的大量轉移這件事,會驚喜地發現:我們又獲得了一種極其寶貴、可待開發、可能創造巨大價值的嶄新資源,我們應及時疏導,把富余勞動力引向山海開發,進行農副產品深度加工,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抓住這一機遇,推動農村經濟上新的臺階。
——習近平:《一種嶄新資源的開發——談加強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疏導》(1990年1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開發,必須解決好方向問題。有的同志曾經提出“農民大量進城”的設想,這是錯誤的。我們瀏覽一下現代世界經濟發展史,就可以發現,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的進程中都受到大量農民涌入都市的困擾。數百萬計破產農民突破了圣保羅、里約熱內盧、墨西哥城、開羅、加爾各答等城市的承載能力,沖垮了精心制訂的市政規劃,并帶來了貧民窟、街頭游民、高犯罪率等一系列城市病。我們中國不能走這樣的道路。
——習近平:《一種嶄新資源的開發——談加強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疏導》(1990年1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隨著貧困地區經濟的發展,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開發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要把勞動力開發工作納入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規劃,使之健康、有序地進行。
——習近平:《一種嶄新資源的開發——談加強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疏導》(1990年1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農民有脫貧致富的決心,卻伴有缺乏文化知識、科學技術的苦衷;鄉鎮企業、縣級工業急待崛起,也存在諸事齊備、只缺人才的憂愁。
應當承認,閩東的經濟發展緩慢,致使我們拿不出那么多錢辦教育,我們為此嘗盡了辦教育難的苦頭;我們更應當看到,因為教育沒有辦好,今天我們正在經歷經濟發展受人才制約的困擾。
——習近平:《我們應怎樣辦好教育》(1990年2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職業技術教育理所當然地要同閩東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及同農民脫貧致富的需要緊密結合。特別是開展職業技術教育要重視實踐,不能只在“黑板上種田”,一定要教給學生實際本領,使他們回家后有可能成為生產能手。
——習近平:《我們應怎樣辦好教育》(1990年2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我們的目標是培養更多的能脫貧致富的知識型勞動者。為此,必須把發展基礎教育和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結合起來。
——習近平:《我們應怎樣辦好教育》(1990年2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我們的掃盲方針是:把掃盲教育同學習實用技術、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密切結合起來——這是立竿見影的方針——只有在文盲感到學文化是關系自身切身利益的大事時,才能有學習的自覺性。
——習近平:《我們應怎樣辦好教育》(1990年2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在扶貧中,要注意增強鄉村兩級集體經濟實力,否則,整個扶貧工作將缺少基本的保障和失去強大的動力,已經取得的扶貧成果也就有喪失的危險。
——習近平:《扶貧要注意增強鄉村兩級集體經濟實力》(1990年4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為什么鄉村集體經濟實力會出現弱化現象呢?我認為, 主要是近幾年我們在指導思想上忽視了鄉村集體經濟實力的積累和發展工作。在有關脫貧致富的宏觀決策中,沒有把發展集體經濟實力擺到應有的位置。特別是一些農村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時,沒有很好地理解統一經營和“歸大堆”的區別,放松了“統”這一方面,需要統的沒有統起來,不該分的卻分了,其結果是原有的“大一統”變成了“分光吃凈”,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習近平:《扶貧要注意增強鄉村兩級集體經濟實力》(1990年4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發展集體經濟實力是振興貧困地區農業的必由之路。鄉村集體經濟實力的發展與農業的振興是相互依存、榮衰與共的。鄉村集體經濟實力的發展,勢必促進農副產品的增值,從而推進山海開發,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同時,也會加速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促使農村不斷向生產的廣度和深度進軍。
——習近平:《扶貧要注意增強鄉村兩級集體經濟實力》(1990年4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在扶貧中要注意增強鄉村兩級集體經濟實力。這不只是一種思想認識問題,也不能光停留在口頭上,而要把它化為切切實實的行動。
——習近平:《扶貧要注意增強鄉村兩級集體經濟實力》(1990年4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地、縣財政的農業投入逐年要有所增加,并安排一定的周轉金,用于扶持鄉村發展開發性生產;鄉村兩級自有資金及企業稅后留利要保證有較大的比例用于生產性積累;充分利用扶貧政策延續兩年不變的有利條件,調整資金投向,保證把較大部分扶貧資金用于支持鄉村集體企業;民政、民委、老區辦等部門要在資金等方面為鄉村兩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信貸部門要搞活融通,調整結構和投向,按照“有保有壓,擇優扶持”的原則,大力支持鄉村集體企業的發展。
——習近平:《扶貧要注意增強鄉村兩級集體經濟實力》(1990年4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我覺得越是艱苦的地方、困難的時刻,越能磨煉人的意志、鍛煉人的能力,選拔干部就要在面對困難、克服困難上見高低。因此,我們不能妄自菲薄,喪失信心。
——習近平:《同心同德 興民興邦——給寧德地直機關領導干部的臨別贈言》(1990年5月),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有些方面落伍了。落伍原因歷史學家們可以慢慢探究;但對于更多的人來說,勵精圖治,發憤圖強,以中國的繁榮昌盛為己任,盡短時間使整個國家“脫貧”,盡短時間使中國立于發達國家之林,才是更為緊迫、更為切實的思想和行動。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唯有全民把經濟建設當作最大的政治!
——習近平:《跋》,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兩年前,我離開閩東到福州赴任時,人民日報恰有一篇報道:閩東脫離貧困線。有友人欣喜打電話告我此訊。我卻沒有絲毫輕松之感。我深知,相距于我們的理想,相距于我們的目標,相距于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脫離貧困線”只能說是起步;同時,我也堅信,“億萬千百十,皆起于一”,閩東跨越了這一條“貧困線”,若能繼續臥薪嘗膽,矢志如初,再接再厲,奮斗不息,必能徹底擺脫貧困。
——習近平:《跋》,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全書的題目叫做“擺脫貧困”,其意義首先在于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只有首先“擺脫”了我們頭腦中的“貧困”,才能使我們所主管的區域“擺脫貧困”,才能使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擺脫貧困”,走上繁榮富裕之路。
——習近平:《跋》,選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