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報 2022-09-26 09:45
文化是鄉村振興之魂。地域社會文化資源是鄉村振興的最大潛力和后勁,充分挖掘和利用其蘊藏的文化富礦和稟賦優勢,大力傳承其蘊含的優秀傳統,可為鄉村振興“塑形”“鑄魂”和“擴面提質”,為鄉村振興打好“底色”、增加“亮色”。讓地域社會文化展現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全面打牢興村振興的文化根基,既是積極響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自覺,又是全面助力鄉村振興的行動自覺。
地域社會文化資源為鄉村振興“塑形”。資源是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要素稟賦。鄉村是蘊藏著地方社會文化資源的巨大寶庫。鄉村資源種類和形態多樣,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物化資源,如耕地、村落、遺跡、宗祠等構成鄉村社會文化的有形資源。二是文化資源,如鄉風民風、節日習俗、村規民約、道德規范等構成鄉村社會文化的無形資源。三是人才資源,如鄉賢權威、鄉村能手、鄉村非遺傳承人等構成特殊人力資源。三種類項立體化構建地域社會文化資源的鄉村圖譜,從歷史前提、精神涵養、道德規范和發展前景等方面,為鄉村振興歷史塑形、空間塑形、環境塑形和發展塑形。這是深入打造鄉村振興亮色”名片的前提基礎。
地域社會文化資源為鄉村振興多面“塑形”要因地制宜。一是規劃先行。按不同稟賦優勢,目前我國鄉村可劃分為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搬遷撤并類四種。通過全面“診斷”、科學“把脈”、立體“塑形”,不同類別鄉村資源大體蘊含古色、綠色、紅色和特色文化底蘊。二是分類推進。根據鄉村具體稟賦特征,予以分類構建、層級打造,有序推進。一方面,要在鄉村文化構建和歷史保護上下功夫、做文章,充分體現鄉土文化歷史特色;另一方面,鄉村能源富礦要融入現代經濟要素,促進不同資源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全面激活鄉村振興經濟發展新動能。保護傳承和經濟發展同頻共振,打造現代不同類型的“富春山居圖”,為鄉村振興全面科學“塑形”。
地域社會文化資源為鄉村振興“鑄魂”。鄉村是地域社會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而地域社會文化資源蘊含鄉土文化的靈魂。一是村落空間自然布態孕育了鄉愁文化。村落自然布態對人們具有感染、感化、認同和教育等重要功能,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凝聚代代情義相系的鄉愁文化元素。二是農民日常生產生活承載地域社會優秀文化傳統。鄉村的耕種收獲、節令活動、人情禮儀等,豐富著中華優秀傳統鄉土文化的精神內涵。農民通過生產生活,不斷增進平等互助、誠信篤實、友善鄉鄰、仁愛孝悌等觀念的認同,充分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鄉村生產生活的“時令語言”,不僅有助于村民通過誠實勞動以實現求富共富的合理表達,而且反映了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是鄉村振興強大內生動力的“底色”所在。
鄉村振興的文化鑄魂是一項長期工程,如何才能為鄉村振興“鑄魂”,“聚力”打好底色?一要積極培育鄉土情懷和鄉土認同。大力營造“關愛鄉村、關心農民、投身農業”的社會氛圍,選樹鄉村各類人物典型,鼓勵鄉賢回鄉創業,增鄉情、強振興。二要充分挖掘優秀傳統鄉土社會文化資源。如“農民豐收節”的設立與舉辦,既傳承古代農事節慶傳統,又順應地方農事節慶活動要求,充分調動各地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聚人心、聚民力、崇勞動”的鄉土文化不斷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要強化鄉土文化傳統的代際傳承。鄉土社會優秀文化是家國文化的重要組成,在代際傳遞中鞏固著鄉土情懷、鄉民情義和家國責任,不斷凝聚為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之“源”和振興之“魂”。
地域社會文化資源為鄉村振興“擴面提質”。保護性開發傳統古村落,助力鄉村新貌沾“舊顏”。傳統村落是鄉村的歷史物證,它們跨越時空,以古村落、自然生態村落、民族風情村落等不同形式體現地域社會文化風貌。“望得見青山,看得到綠水,記得住鄉愁”是特色保護類傳統村落開發利用秉持的重要原則。為了實現“面子”修舊、“里子”宜居的效果,需要對傳統村落統籌保護規劃編制,加大保護投入與扶持。一是通過文創下鄉提升“舊貌”人氣。文創專業團隊入村,畫寫村落,再現古村落人居和諧之美。二是以科技下鄉提高“舊貌”品質。“科創特派員”長期駐扎村落,提升相關傳統產業品質,實現科技助力傳統村落發展新面貌。三是引導農民歸鄉回村增強“舊貌”活力。村莊不再是“空巢”,而是“新巢”“暖巢”和“愛巢”。傳統村落新貌沾“舊顏”,融入現代文明、科技與生命。鄉村振興擴面提質的文化發展目標清晰,“亮色”更亮。
傳承紅色文化,激活紅色基因,助力鄉村民生得“民心”。紅色文化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理想信念、初心使命、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是助力鄉村振興的紅色基因。激活紅色基因,發展富民強民產業,是得民心的民生工程。一要保持鄉村“紅色”不褪色。隨著國家投入巨資開發和保護散落鄉村各地的紅色遺跡舊址,紅色文化資源的政治價值、教育價值和經濟價值得到社會廣泛認可。二要充分釋放鄉村“紅色”魅力。鄉村基層通過“紅色+生態”“紅色+民宿”和“紅色+電商”等發展新業態。三要實現“紅色基因”代代傳。鄉村基層組織通過紅色文旅和紅色走讀等形式,實現紅色文化的引領、教育、預防和警示作用。四是培育“紅色”民心助力鄉村“良性循環”。國家對鄉村紅色遺跡舊址的投入改造,體現了我們黨一直堅守的人民情懷。紅色產業催生新業態,紅色基因引領基層黨建,紅色資源反哺鄉村,助力鄉村民生得民心,筑牢鄉村振興擴面提質的文化思想基礎。
打造山水田園綠色文化,助力鄉村生態變“宜居”。山水田園是鄉村的自然肌理,承載農民的生命根脈。鄉村振興最大的希望在田野。一幅《富春山居圖》,浸滿山水田園的詩意和向往。打造山水田園文化,實現鄉村振興的生態宜居,一是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地域經濟社會發展與地域生態緊密相連。鄉村生態宜居,實現鄉村生態與鄉村經濟發展的協調,體現鄉民生活與自然生態的和諧一體。二是落實好生態修復和補償的治理機制。生態修復需要長遠規劃。長江十年禁漁、新安江跨省保護、鄱陽湖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等重大國家保護性和修復性舉措,涉及地域性村落的千家萬戶利益,需要全面引導和落實好。三是激發農民建設美麗家園的行動自覺。農旅融合、稻蝦共作,充分體現農民對田園山水的勞動創造,把生態宜居“盆景”變成宜居“風景”。打造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為鄉村振興的生態宜居擴面提質而持續發力,增“亮色”作“底色”。
利用好新鄉賢文化特色資源,助力鄉村民風轉“文明”。鄉賢是農耕文化產生的典型。傳統鄉村文化重視那些有本事、會辦事的能人強人,他們或經濟致富、或從教讀書、或從政為民。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鄉村,鄉賢能利用身份優勢獲取一些經濟社會資源為本村發展服務,還可為鄉鄰之間的糾紛進行道德調解和道德裁判。通過鄉村基層黨組織積極引導,充分利用新鄉賢社會文化資源力促鄉村振興:一是建立鄉村振興新鄉賢理事會,以組織凝聚人才人心;二是邀請新鄉賢人物回鄉創業,帶動鄉村產業發展,用汗水和勞動成果回報鄉村;三是聘請新鄉賢“能人”回鄉任職,增強“賢資”的鄉村社會關聯功能;四是定期評選新鄉賢人物,發揮鄉村“口碑”文化的價值引領作用。合理利用好新鄉賢資源,彰顯新鄉賢文化,和諧敦睦,促進文明鄉風,為鄉村振興擴面提質拓寬人才新資源,實現“亮色”更美和“底色”更重。

胡彩娟:推動農村資源資產轉化 助力實現鄉村共同富裕
鐘星星:鄉村建設既要重“硬件”也要重“軟件”
唐仁健:扎實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
農業農村部關于落實黨中央國務院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
以“穩”守住“兩條底線”,助力鄉村振興
兩部門發文動員引導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工作
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 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 六、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