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報 2022-03-02 16:51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重大戰略決策之一,也是“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作出的重要部署。鄉村振興,首要是文化振興,而區域社會文化,是內生于鄉村社會的元文化,是內化于鄉村振興主體農民的內生力之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挖掘和深究區域社會文化的源頭,可以滿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一總要求,這充分顯示出區域社會文化是助推鄉村振興的原動力之源。由此,探討區域社會文化,對于鄉村振興具有較為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助推產業興旺的鄉村振興動力源。文化是精神方面的生產力。區域社會文化,是文化的重要面向,是基于地域性優質文化資源稟賦的精神生產力,是鄉村產業興旺的內在驅動力之源。一是通過精神生產力系統直接助推產業興旺。區域社會文化自身就是一個內生性精神生產力系統,囊括了區域內優質而豐富的農業勞動對象和生產內容,孕育了地方文化底蘊深厚的生產工具和勞動資料,塑造了實踐經驗豐富的特色農業勞動者,直接賦能鄉村生產力,促進產業興旺。二是通過物質生產力系統間接助推產業興旺。區域社會文化,作為精神生產力,與物質生產力相輔相成,廣泛而深入地作用于區域性物質生產力系統。區域社會文化集中了物質生產力變革發展依賴的鄉土文化要素稟賦,浸透于鄉村物質生產實踐活動,通過影響實踐主體、客體、物質資料和手段,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物質生產力,助推產業興旺。
助推生態宜居的鄉村振興生態源。區域社會文化,是留住青山綠水、傳承鄉愁的重要載體,是助推生態宜居的鄉村振興生態源。一是涵養生態宜居理念。區域社會文化蘊藏天人合一理念,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形成了歷久彌新的生態文化傳統。將區域社會文化內化于鄉村振興主體農民,是涵養生態宜居理念的必然選擇。二是形成生態宜居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區域社會古老成熟的傳統工藝制作,是數千年生產生活實踐中順應自然造制的物器,體現了綠色生產生活品質,充滿生態宜居情懷。傳承振興傳統工藝,是鄉村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的有效途徑。三是生成生態宜居的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區域社會文化積淀著深厚的綠色產業思想和空間布局智慧。田園風光、鄉土建筑、村落民居、秀麗山水等物質文化遺產,是提升鄉村產業內在價值、開發旅游特色產業和拓展鄉村生態空間的重要內容。民俗風情、節慶廟會、傳統曲藝、民間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融合發展農文旅產業、催生新業態、優化鄉村空間布局的重要支撐。
助推鄉風文明的鄉村振興文化源。區域社會文化,是區域社會關系的反映,是對區域社會中人的本質追問作出的本土性回答,是為農民尋根鑄魂、建設文明鄉風的鄉村振興文化源。一是滋養家庭關系,涵育家風。深挖區域社會孝親文化,傳承好家風、好家訓,培育家庭美德,可以內化為相互尊重的家庭態度,外化為慈善孝親的家庭行為,形成溫馨家庭關系,涵養純正家風,從最基本的家庭社會關系上為農民找到靈魂歸屬。二是黏合鄰里關系,厚養民風。區域社會文化富含以誠相待、尊老愛幼、和睦相處、路不拾遺的人杰典范和優良傳統。瞻仰人杰典范,發揚優秀傳統,可以從內提升交往認知,從外指導交往實踐,形成和睦鄰里關系,樹立美人之美的淳樸民風,從鄰里周邊社會關系上為農民找到精神歸屬。三是協調鄉里關系,培育鄉風。區域社會文化豐富多元,潤物細無聲地融入鄉村社會各方面關系,潛移默化地教化鄉里,樹立美美與共的文明鄉風,在廣泛的鄉村社會關系中為農民鑄魂塑形。
助推有效治理的鄉村振興力量源。區域社會文化,是建構鄉土社會治理格局、助推有效治理的鄉村振興力量源。一是深化鄉村自治。區域社會文化是激發村民主觀能動性、培育鄉村治理主體的深層力量。挖掘區域社會文化,有助于充分發揮村民的創造精神,拓寬村民自治渠道,引導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各方面、全過程。二是促進鄉村法治。區域社會文化扎根于鄉村社會關系,形成了緩釋鄉村社會矛盾的有效手段,蘊藏著規則意識和法治思想。要把區域社會文化融入鄉村治理,再造和轉化鄉規民約,重塑鄉村社會規則,在法治框架下有效解決鄉村社會矛盾,維護鄉村社會和諧。三是引領鄉村德治。區域社會文化是區域社會群體共同的價值觀和意義體系,影響著鄉村社會群體的倫理思維與行為方式。要充分發揮區域社會文化的道德引領作用,強化鄉村社會共同的價值認同,重塑鄉村社會道德規范,實現有效治理。
助推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幸福源。區域社會文化是蘊藏富民資源的寶藏,是助推生活富裕、實現鄉村振興目標的重要原動力。一是助推實現物質生活富裕。依托稀缺的區域社會文化資源,激活地方特色文化,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經濟,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農業結合、民俗文化與旅游產業結合、傳統藝術與創意產業結合,著力打造鄉村特色品牌,讓農民分享更多產業增值收益,是興村富民的重要引擎。二是助推實現精神生活充實。區域社會文化是豐富農民精神生活的源頭活水。將區域社會文化的活水注入農民的知識生活、情感生活、道德生活、信仰生活,內化為農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精神文化設施、活動與產品,創造農民的美好精神生活,是鄉村振興的真正實質和發展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