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然資源報 2022-03-02 16:51
近日,回想起20年前在中文期刊發表關于耕地紅線內涵的文章一事,頗有感慨,起初竟找不到愿意刊發的刊物。20載歲月變遷,如今耕地保護的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耕地科學保護的春天已然到來:黨中央明確要求實行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業界對于耕地紅線內涵的思考越來越深入,越來越細密;以耕地健康為本的理念也漸漸深入人心。
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在山水林田湖草沙這個生命共同體中,代表“田”的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保護耕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
生命共同體之用,依賴于養。健康、安定和安全,是耕地自然生態系統之本。人類利用耕地這個生命共同體資源必須知本,必須索取有度、節約為先,以不損害耕地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力為基準。筆者以為,這不僅是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也是當下最為緊迫的科學傳播問題。
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其對立面是資源開發、資產運用和資本運作。曾幾何時,我們沉浸在對GDP數字的迷戀中,以至于忘記了中華文明的根本認知,視自然規律于不顧,殺雞取卵的事情比比皆是。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發展經濟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舍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嚴守耕地紅線,必須知本、護本、養本、治本。
但直到今天,還是有人認為耕地保護要以數量為核心。此種誤解,亟待消除。試想,如果耕地質量歸零了,耕地數量還有意義嗎?耕地質量歸零,說到底就是耕地自然生態系統的崩潰。耕地生態系統一旦崩潰,想要重建其原真性,恢復其生產力,難于上青天。1厘米黑土的生成,需要千百年的自然過程,50厘米耕作層的生產力重建堪稱是一個難以承擔之重。如此來想,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尊重耕地生態系統呢?我們還有什么顧慮不把耕地生態保護修復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呢?
當前,我們正萬眾一心、行走在共圓美麗中國夢的道路上。但對于什么是現代化、什么是現代化治理,須有清醒的認識。我們應是實踐主義者,而不是實用主義者。那種叢林式的“競爭”模式、“增長”路子絕不是我們建設美麗中國所需要的。基于生命共同體理念的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保護修復與治理的方法手段,肯定不是征服自然。我們要摒棄抓住一點、不顧其余的思想理念,用好整體論、系統論、綜合論,走好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這也時刻提醒我們:要守護好我們中國人的“飯碗田”,必須給予耕地生態系統足夠的尊重和敬畏,把耕地生態保護修復放在突出位置,并將這種科學的耕地保護理念傳播進行到底。

福建省規范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管理
周其森:用“長牙齒”措施保護耕地健康
王松良、施生旭:走生態農業之路 促進我國農業綠色發展
武漢摸清漢江流域生態“家底”:首次“體檢”結果出爐,過半水域...
河北出臺耕地占補平衡管理辦法
黔東南黎平:生態養魚助力產業振興
廣西部署文旅系統鄉村振興工作
發揮極小種群物種的生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