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 2022-12-06 21:02
吃飯是頭等大事,解決好吃飯問題,首先要著眼于“耕地”這一要害。代表們圍繞耕地穩數量、提質量等關鍵問題提出建議,要科學施策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持續推進耕地污染治理和質量提升。
農田須是良田
“白塔村的富硒大米香,富硒瓜果甜,市場價格高,獲得市場認可首先靠的是高質量的土地。”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宜興市西渚鎮白塔村黨總支書記歐陽華說起村里的富硒農產品滔滔不絕,“村里七八成土地是耕地,而且經專家檢測為富硒土地,白塔村的農民就是靠著這片土地發展高效、品牌農業而致富,這些地就是農民的飯碗,必須保護好。”
保護耕地,首先要確保耕地質量。“老百姓有個土方法,五根手指能插到土里才是好土。”歐陽華說,“保護耕地不能只看眼前利益,還要著眼長遠。”過去,農民為了產量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這一做法造成土壤污染、土質下降,種的糧食、結的果實口感不好,質量也難保證。如今,村里嚴控化肥農藥使用,施用有機肥,土壤板結等問題得以逐步改善,生產出的綠色農產品深受市場認可。
“土壤質量也是確保人們健康的重要環節。”歐陽華說,“人們對綠色健康食品的需求,也倒逼生產者必須進行土壤治理,從源頭控制農產品質量。”他進一步建議,要重視農田污染普查,了解各地土壤污染成因和構成,分門別類制定治理方案,實現精準保護。
在東北黑土地上,“精準”保護同樣在潤物細無聲地進行。“北大荒結合實際情況探索出一套治理黑土地的系統辦法。”全國人大代表、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守聰說,“具體來說,就是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農藥替代傳統農藥、地表水替代地下水、保護性耕作替代傳統翻耕、規模化格田替代一般格田,以及高標準農田、農機智能化、綠色生產、標準化生產、數字農服管控、投入品專業化統營全覆蓋等‘六個全覆蓋’。”
農田就是農田
根據中國農業大學耕地保護研究團隊測算,全國耕地“非糧化”率約為27%。
“在基層,存在著農田被占為林地植樹種草,甚至建廠建房用于非農的現象,嚴重影響了糧食安全。”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鎮江市世業鎮副鎮長、先鋒村第一書記聶永平關注的重點是耕地“非糧化”問題。從地域來看,耕地“非糧化”存在著較大差異,東北、華北地區“非糧化”率較低,而華南、華東、西南地區“非糧化”率較高,可高達三四成。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海洋大學副校長寧凌對記者講述了在廣東徐聞縣親眼見證的耕地去“非糧化”過程:有些地方砍伐并清除耕地上種植的大片菠蘿園,對當地特色菠蘿產業的發展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既要嚴守耕地用途,又不能簡單運用行政力量推動去“非糧化”,落實好“農田就是農田”的要求怎樣才能做好?就是要因地制宜,科學施策,對此代表們不謀而合。
“無論從自然條件還是經濟發展水平看,各地情況都千差萬別。”聶永平說,“因此,耕地保護應該因地制宜、分類管理、精準保護,避免一刀切,建立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的耕地保護制度。”
寧凌則給出了更為具體的建議:“可以根據農用地適宜性評價結果科學規劃農業生產空間,劃定糧食生產區、糧經復合區、果蔬經濟區等,落實到具體地塊。嚴防糧食生產區‘非糧化’,鼓勵糧經復合區加大糧食的種植。另外,要系統梳理各種耕地‘非糧化’行為,根據對耕作層的破壞、糧食生產能力恢復的難易程度,以及對耕地安全的影響程度,分門別類地進行類別劃分,科學制定應對措施。”
全國人大代表王華生:為種子安全和綠色植保鼓與呼
總書記和代表委員的故事|“每一次救治,都想起總書記說的‘生命...
冉慧代表:建立人大代表活動站 助力鄉村振興
楊昌芹代表:傳承非遺文化 推動鄉村振興
連云港市東海:精準施策 靶向發力 持續優化水環境綜合治理
河南:投資超5500億元 保護生態環境
每年全國兩會,總書記的這項“固定日程”關注了哪些問題?
大數據看2022年全國兩會關注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