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2022-03-10 10:46
全國人大代表邢利民:
產業興旺壯大集體經濟
記者 孟飛
“春節期間到賈家莊來,精彩的民俗表演和漂亮的大型燈會,讓游客流連忘返。”全國人大代表、山西汾陽賈家莊鎮賈家莊村原黨委書記邢利民對記者說,文化旅游產業已成為當地集體經濟支柱產業之一,每年接待游客200萬人次。
但讓人想不到的是,這里曾是一片鹽堿灘,田地有苗無收成。近年來,賈家莊人治水改堿拔掉窮根,大力發展機械化、搞多種經營,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邢利民代表認為,在賈家莊,沒有什么讓人眼熱的礦產資源和地理優勢,歷史文物、文化典籍不夠豐富,光靠農業來致富也不現實。實踐證明,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定要抓住產業,讓多個產業都興旺起來,才能支撐起集體經濟。
發展什么產業、怎樣發展產業等問題,也曾經困擾著大家。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國家和地方出臺一系列扶持產業發展的政策舉措,但由于各地基礎條件不同,農村產業振興效果也不相同。
邢利民代表說:“對于區位優勢不足、資源較少的村級集體,要依托現有經濟基礎、人文特色等,積極開發、培育特色產業。同時,大力引導農村探索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延伸現有農村產業鏈,激活農村各類發展要素,實現農業產業聯動發展。要緊盯國家產業政策和發展規劃,把自己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統一起來。要抓機會盯市場,謀定快動,搶占先機,先機就是市場、就是財富。”
根據自身特色,賈家莊初步形成了文化旅游、建材制造、特色農業、彩印包裝、糧食倉儲等多個產業。特別是近年來,賈家莊人主抓產業轉型、三產融合、集群發展,經濟社會事業、民生福利事業穩步推進。截至2021年底,賈家莊村集體固定資產突破10.2億元,人均純收入突破2.83萬元。
全國人大代表陳春芳:
村村聯合提升增收能力
記者 陳發明
“鄉村振興要統籌兼顧村與村的均衡發展,縮小鄉村之間的差距,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過去一年,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靈壽縣南營鄉車谷砣村黨支部書記陳春芳都在為這個目標努力,“實踐證明,我們探索的這條路越走越寬。”
經過多年持續奮斗,靈壽縣產業融合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明顯提升,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日益完備,群眾衣食住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陳春芳代表在調研中發現,一些非貧困村得到的支持相對較少,導致這些村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產業質效提升不明顯。
陳春芳代表認為,產業是增收的基礎,要將村與村之間的產業發展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共同發展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實現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全面提高產業效益,有效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強農民可持續增收能力。
走上富裕之路的車谷砣村牽頭,聯合周邊的4個村成立了溝域旅游開發和產業脫貧聯合黨總支,通過村“兩委”+合作社+農戶+旅游開發公司的合作經營模式,共同打造村域聯合發展格局。
“握指成拳就可以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陳春芳代表告訴記者,過去幾年,他們將連接溝域內的通山道路全線建成了寬闊的柏油公路,大大改善了交通狀況。同時,5個村共同謀劃了2000余畝地發展獼猴桃產業園,建設車谷砣康養旅游度假帶。
陳春芳代表建議,積極推廣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集體經濟模式,村集體以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等入股,把黨員群眾組織起來,把資源集中利用起來,著力將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與合作社的經濟優勢有機結合,凝聚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全國人大代表周紹軍:
建好支部帶動群眾致富
記者 王新偉 吳秉澤
前幾天,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石阡縣龍塘鎮大屯聯村黨委副書記、大屯村黨支部書記周紹軍,忙著梳理一份關于大屯村與江蘇新壩鎮支部聯建的合作方案。
“這項合作很重要,實施好了,能真正實現大屯村茶產業發展的長遠目標。”周紹軍代表說。
談到茶產業,周紹軍代表介紹,大屯村從過去零星種植的600多畝老茶園,發展到如今的2.3萬畝茶園,在產業振興上辛勤繪出了鄉村振興的精彩畫卷。
2000年,在外務工多年、“開了眼界”的周紹軍選擇回鄉創業,挖掘家鄉土壤氣候適宜發展茶葉的優勢。2001年底當選為村委會主任后,他決心帶領鄉親們在茶產業發展上大干一場。經過不懈努力,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種茶隊伍,建設標準化加工廠房,組建“村社一體”的大屯兆豊茶葉專業合作社,村民以茶園及土地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規范管護,茶園效益進一步提高,群眾脫貧步伐加快。這期間,周紹軍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要想進一步壯大,就必須抱團發展。2018年,大屯村與其他幾個村成立了聯村黨委,把234名黨員的力量凝聚在一起,以大村聯小村、強村聯弱村、富村聯窮村模式,互相幫扶,共同為當地茶產業出謀劃策。
周紹軍代表認為,村民富不富,關鍵在支部。茶產業要發展壯大,必須發揮村“兩委”一班人的示范引領作用。在選配班子時,大屯村把是否能發動種茶、帶動種茶作為“兩委”班子人員選配條件。
2022年,周紹軍代表有了新想法:把聯村黨委模式“聯”到省外去。他認為,要把握好東西部協作的大好機會,實施好支部聯建、黨員聯戰、群眾聯親,把產業市場化,真正實現資源共享,合作共贏。
全國人大代表王能干:
傳承保護優秀農耕文化
記者 柳潔 董慶森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二十四節氣倒計時,驚艷了世界。”全國人大代表、湖北大冶市保安鎮農科村黨總支書記王能干認為,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對于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具有重要作用。
去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結合起來,賦予中華農耕文明新的時代內涵。今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耕文化傳承保護,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各地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取得良好效果。
王能干代表認為,農耕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提高中華文化影響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近幾年,農科村大力發展綠色產業,讓家家戶戶種植的香蓮成為景點,發展鄉村旅游,將農田打造成了“荷田公園”,農舍變成了旅游客棧,農產品直銷成了商品,當地農民也成為了農耕文化的傳承人。王能干代表說,村民要提升素質,不僅要會種田,還要了解農耕文化,成為“打著赤腳的導游”。
“新時代文明創建,要注重農耕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王能干代表建議,相關科研院所設立農耕文化研究機構,收集、發掘、研究、傳播農耕文化;在學生課本里,多一些農耕文化知識介紹;各級文化場館設立農耕文化專區;將農村文化活動中心建設成傳承弘揚農耕文化的重要陣地。
“在此,我要特別建議家庭重視農耕文化教育,從娃娃抓起,讓孩子們從小就接觸到博大精深的農耕文化,感知中國農耕文化的魅力。”王能干代表說。
全國政協委員馬傳喜:
數字鄉村建設步伐加快
記者 李華林
“數字鄉村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將為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全國政協委員、安徽農業大學常務副校長馬傳喜表示。
我國高度重視數字鄉村建設。“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構建面向農業農村的綜合信息服務體系。2021年,多部門聯合發布《數字鄉村建設指南1.0》,為全國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繪制出總體“施工圖”。
“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對數字鄉村建設具有重要推動作用,調動了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的積極性,有助于推動各地加大資源要素投入,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有益探索。”馬傳喜委員表示。
馬傳喜委員表示,當前,農村電商、移動社交、數字娛樂在農村普及較快,但數字鄉村建設還存在諸多短板,比如數字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夠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技術支撐不足等。
“數字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動力,將深刻改變鄉村發展。但要真正實現以數字促進農業發展、農戶增收、農村全面進步,未來還需從多方面發力補短板。”馬傳喜委員表示,首先要加大投入,推進數字化物流基礎設施、農業大數據平臺、數字農業園區等硬件載體建設,以及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監測、監管、調度、運營等系統建設。其次要加強對基層干部和農民的數字素養培訓,讓農民更好享受數字時代的發展紅利。最后要建立涉農信息服務機制,做強農業農村大數據。整合農村生產數據、管理數據、流通營銷數據和服務數據等,鼓勵平臺企業利用數據資源為農產品營銷等提供精準服務,提高農業競爭力。
從鄉村振興戰略解讀中央一號文件
雷明:鄉村振興——聚發展 抓建設 善治理
延慶現代農業助力鄉村繪就美麗“春耕圖”
“建設美麗宜人、業興人和的社會主義新鄉村”
孫太利委員呼吁:推進鄉村振興 高效改善人居環境
金融傳遞愛 溫情暖鄉村 人行哈爾濱中支組織開展“青年下鄉助力鄉...
財政加力促鄉村振興
冉慧代表:建立人大代表活動站 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