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 2022-11-18 10:24
在西部欠發達的四川省萬源市,幾乎所有農村只剩60歲以上老年人和14歲以下未成年人
鄉村振興離不開包括農民在內的農村人才,當前中國農村面臨的傳統農民斷代問題,引起了全國兩會部分代表、委員的關注。
全國人大代表、南陽鼎泰高科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馨提到,充足數量和較高素質的農村勞動力,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保障。然而,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老齡化、農村空心化問題顯現;生產領域一線勞動力、基層農技人員和經濟管理人員嚴重短缺,很多地區已經形成了農村農業勞動力斷代的的問題。這需要全社會高度重視,通過各種政策和措施來應對。
形勢嚴峻的傳統農民斷代問題
王馨表示,隨著全國城鎮化率的提高,大量農村勞動力開始向城鎮轉移。由此產生一部分農業發達地區的農村人口結構失衡,農業從業人員日益減少、人口結構老化的問題。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0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20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8560萬人,農民工平均年齡為41.4歲。從年齡結構看,40歲及以下農民工所占比重為49.4%。外出就業農民工平均年齡為36.6歲,其中40歲及以下所占比重為66.8%,50歲以上所占比重為14.2%。據2017年國家發布的《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留在鄉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人員中,55歲及以上的人口占到33.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8.3%。由此可見,鄉村年富力強的年輕人多數成為農業轉移人口,而留在鄉村的人口整體年齡偏大。
王馨稱,這意味著,以農村一線勞動人員數量短缺、基層農技人員短缺、農村經濟管理人才缺乏為主的農村人才斷代問題已開始顯現,并可能今后一段時間內成為制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見效的重要因素。
對此現象,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國家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南方科技大學代理副校長金李也有察覺。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隨著經濟發展,社會流動性增加,戶籍農村人口不斷下降,農村留守老齡人增多。以中國西部欠發達的四川省萬源市為例,戶籍人口60萬人,常駐人口40.6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82萬人。外出打工人口19.2萬人,60歲以上老人和14歲以下小孩共計16.94萬人,幾乎所有農村只剩60歲以上老年人和14歲以下未成年人。
他說,傳統農民正面臨斷代問題。80后、90后年輕人基本都在城里打工,不愿種田,農村大都是老人和婦女,只能勉強自給。到00后這代,可能基本就沒有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了。在萬源市農村,只要是身體健全、心智正常的年輕人,90%以上都會進城打工,帶孩子進城讀書,讓老年留守農村,長此以往,農村未來可能會變成無人村。
由此帶來的問題,一是大量土地荒蕪,二是鄉村空心化。農村干部無能為力,缺少勞動力,想組織起來做點事情都非常困難。此外,農村孤老雖然吃穿問題基本得到保障,但精神文化需求無法滿足。
破解農村農業勞動力斷代問題
關于當前我國農業勞動力斷代,王馨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農業比較效益較低,我國農業人均耕地面積顯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勞動生產率較低,從而導致農戶平均年收入很少,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會進城務工以增加收入。
再比如,農業勞動強度大。盡管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很快,但新增的農業機械主要集中在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等相對少數的新型農業經營實體手中。大多數種地農民,因為資金困難,很少購買機械設備,種地仍然靠手工操作。南方多數山區和丘陵地區由于不適宜采用機械化,農業生產主要依靠傳統的手工農作方式。
此外,農業風險大。農業抗災能力弱,氣候災害頻發,造成不小的損失;市場風險更是導致農民增產不增收。同時,農民社會地位相對偏低。王馨稱,當今時代,農民的權利和地位還未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工資少,福利待遇差,這也是80、90后農村青年不愿意留鄉務農的重要原因。大專院校畢業生都不愿意到縣鄉兩級的農業部門工作。
王馨表示,我國農業勞動力當前呈現出的斷代問題,并非偶然,而是經過長期發展逐步形成的。為此,她建議,從多方面入手,加強農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工作,破解農村勞動力斷代問題。一是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壯大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積極鼓勵并支持青壯年農民工和大學生回鄉創業。
二是加速土地流轉,轉變農業發展模式。堅持“三條底線”,深化改革創新,加快建立鄉村振興的用地保障機制。充分盤活零星分散低效的集體建設用地,提高土地集約化經營水平,提升耕地產出效益。搭建農村產權交易平臺, 規范農戶對土地 (林地) 流轉、抵押等行為, 讓農村產權變成農民的本錢、資源變成農民的資本,加速新型職業農民的形成。
此外,應大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著力提高種地農民的平均年收入,特別是平均年可支配收入。
結合人口老齡化問題,金李建議,可以通過“回村養老”和“發展康養產業,提供城市居民養老解決方案”的方式,做大鄉村養老產業,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也更好吸引部分農村年輕人回鄉務工,既解決農村非農就業機會問題,又使得本地甚至外地城市老年人可以在當地農村實現較高物質生活和人工服務水平的養老。
他認為,可以借勢鄉村振興,在農村地區,特別是城市近郊,開發鄉村養老銀發經濟圈。對去農村養老人群,國家可以提供經濟激勵,鼓勵養老分流,減少城市公共資源負擔。
作者:邵海鵬
全國人大代表張艷:呵護黑土地 端好“金飯碗”
全國人大代表李國琴:吃上“生態飯” 走上致富路
劉希婭代表:雙減讓教育回歸本質
職業教育是“差生集中營”?全國政協委員蘇華:應轉變傳統觀念
全國人大代表黃花春:為邊境民族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支招發力
降低醫保負擔 代表建議盡快完善藥品仿制政策
全國人大代表毛宗福:“雙管齊下”破題養老
全國人大代表于旭波:“構建完善的現代養老服務體系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