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7 08:30
“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是一些農村老人的生活寫照。如何解決物質提供、精神慰籍、日常照顧三方面的養老問題,是億萬農村老年人面臨的困境。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開了一個大藥方,那就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優化城鄉養老服務供給,推動老齡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較快,跟十年前相比,老年人增長率是兒童的4倍多。老齡化已成為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
但現實的問題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都進城務工,留給農村的是大量老人、兒童留守鄉村。“養兒防老”的傳統家庭養老模式遭遇現實困境,導致農村老人群體大、養老服務需求大。然而,農村養老服務起步晚、資源少、服務碎片化,導致大量農村老人游離于服務體系之外。如何把這一緊迫問題解決好、民生保障好,不但事關社會和諧穩定,也決定了社會發展的速度和品質。無論從“國計”,還是“民生”角度,都需要切實啃下這個硬骨頭。
補齊農村養老短板,突出托底保障功能,首先要解決老人們的衣食住行醫,再從此基本問題出發,逐步普惠推進,建立起與當地匹配的關愛服務體系。
最基本的需求是解決好一日三餐。比如有的地方,在村里建公共食堂,為老人們提供優惠、方便、營養的飯菜。政府補一點、社會捐一點等方式給予支持,作為健全服務體系的基礎措施。
還有在全國推廣的互助養老,也是解決農村養老服務的有效形式。河北省肥鄉縣的互助幸福院,因為自我保障、互助服務、低成本,廣受歡迎,已建成200多家。北京市延慶區開展鄰里互助點,也是發動本村力量,發揮低齡健康老人和當地婦女作用,讓養老服務變得觸手可及,自2016年試點農村互助養老,目前已拓展到50個村,切實解決一部分老人的燃眉之急。重慶全市已設置村級互助養老點5000多個,僅2021年就提供服務40余萬次。
另外,就近看病就醫是老人的迫切需要。可以以鄉鎮為基點推進醫養融合,提升鄉村衛生室功能,整合起村鎮養老服務資源,推動建立鄉村養老健康守護服務。
做好上述養老基礎設施,關鍵在于經費。適當提高村民參保檔次,提升養老金的發放標準。這樣,政府政策補貼一些,老人養老金和社會力量參與,以多元化、非營利、靈活多樣的特點,多方籌措資金,在做好物質基本保障同時,改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讓老年人在精神慰籍上得到充實,真正提高農村老人的生活質量。
我國農村養老體系剛起步,決定了居家養老仍是在相當長時間內的基本方式。但是,我們也要結合各地農村實際,逐步建起廣覆蓋、多元化,以居家養老、互助養老為基礎的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供給的高水平養老服務體系。
河北省將推廣“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服務模式
安徽省出臺“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
天津市農業農村委關于公布2021年農機質量調查結果的通告
農業農村部與山西省簽署合作框架協議 共同推動山西有機旱作農業...
農業農村部黨組召開會議 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上的重...
滁州市農業農村局調研來安縣農機化工作
農業農村部與山西省簽署合作框架協議 共同推動山西有機旱作農業...
農業農村部黨組召開會議 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上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