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 2022-03-24 21:42
原標題:彈幕問診 云上解惑——天津農科院開展“津科助農”直播公開課
作為都市農業代表城市,天津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上優勢明顯。2021年,天津新建高標準農田26.9萬畝、新建設施農業20萬畝,擴大了糧袋子、菜籃子的空間和潛力,肉、蛋、菜、奶、魚主要農副產品自給率又有大幅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給春管春耕帶來了諸多不便。如何引導農戶不誤農時,科學開展農業生產?天津市農業科學院組織院內各學科領域專家,讓農業專家第一時間與現場鏈接,開展“津科助農”直播課,在線答疑、在線指導結合實地復工復產指導工作,解決農民生產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兼職科普員做出爆款直播
寫好提詞板、摘掉眼鏡、畫上口紅,劉偉就從天津農科院信息所信息技術研究室的研究員,變身為“津科助農”直播公開課的主持人。從農科研究員到農業科普主播,只需乘坐一趟電梯的時間。
在天津農科院17層的一個小小房間里,信息所四個平均年齡“30+”女科研人員組成了一支直播小團隊。在這里,打造農科直播“流量專家”,孵化農業人氣主播。
寫腳本、發提詞、遞紙條,團隊用直播技巧一步步“卸下”農科專家“架子”,津味幽默問答中“刷起”農戶互動。“專家均是首次參與直播,很多都忙不過來看彈幕或留言提問,我們在后臺收集問題,及時提煉總結,用紙條傳回直播室。”王麗娟是直播團隊后臺“導播”,如何“強行阻斷”專家課程及時插入問題反饋,最為讓她頭疼。“規定講解和集中回復時間段,提醒專家不時微笑,給專家倒計時暗示,提醒互動回復得生動詳盡。”王麗娟說,她的工作就是增強觀看直播農戶的粘合度。
在直播全程高度緊張的除了首次登場的專家們,還有直播導演信麗媛。她是直播小團隊的負責人,從安排直播主題到組織專家主播再到安全直播,最后總結編輯成短視頻回放,每一環都要帶整個團隊提前一遍遍預演,事后及時復盤調整。“我們每個成員都有不同技術背景,各有所長,但都對農業科普感興趣,共同的興趣凝聚了團隊。”信麗媛介紹,“津科助農”直播公開課的上線受到全院的關注,專家主播和農戶粉絲對直播的高要求,不斷推動著直播課程的迭代。“美顏燈、攝影燈箱、手持云臺,我們的家當一點點完善,拍出的課程和農產品實物照片更加精良。”信麗媛坦言,農科直播課程除了專業性、針對性強也更在于培養農戶收看直播學習的習慣。如何將學究式的講課變化為輕松的視頻語言是難點。“后期剪輯時會適當給專家講話做加速處理,配上醒目的字幕和有趣的音效等,強調出知識點。”負責后期制作的劉偉介紹。
農科專家變身流量擔當
“廣泛開展農業科普活動,培育新型農民,就是讓更多的農業生產經營者了解、認識和掌握先進、適用的農業生產技術技能,生產出優質、安全、健康農產品;做優做強做精優勢特色產業,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天津市農業科學院院長程奕對“津科助農”直播公開課高度重視,匯聚全院專家力量上直播做課程。
“津科助農”的每期主題均結合了天津市都市型農業生產需求。用戶只要通過一部智能手機和移動網絡,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隨時隨地都能觀看公開課。
直播課的首秀就是被稱為“除蟲大王”的天津市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王萬立。他作為天津市蔬菜產業技術體系茄果類病害崗位專家,長期從事蔬菜病害的流行學、生物學及其綜合防治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多項研究課題,編制技術規程6項,每年為農民、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等科技培訓30次以上。王萬立研究員首場直播觀眾近萬人,其余課程回放量也破萬人次。“我先與天津市農業農村委下的天津益農信息社社員做‘地推’,把帶有直播二維碼的電子海報發到全市每個村的農業信息員手上,加上發了朋友圈之前培訓過的農戶也成為直播粉絲。”王萬立將“流量密碼”也告訴其他專家。
另一流量密碼就是“津農精品”品牌農品領域課程。“小兔拔拔水果蘿卜”熱銷京津冀,其品種七星蘿卜研發者之一天津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大白菜育種團隊劉曉暉研究員,也是直播課的網紅專家。劉曉暉曾獲天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三項、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三等獎等多項獎項。這樣的專家蹲在地頭直播,拉起農業家常,引得1.5萬次視頻播放。“天津老話‘蘿卜就熱茶,氣得大夫腿發麻’就是講蘿卜冬季養生的作用。”劉曉輝從七星蘿卜“有食欲”“摔八瓣”“糖度高”的“水果氣質”,講到春播、秋種的溫度和時間節點重要性,再講到病毒病、霜霉病、黑腐病和軟腐病防治。這次直播課在微信平臺進行播出,農戶網民極互動提問,現場火爆熱烈。
天津農科院以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需求為基礎的學科體系,孕育出在黃瓜、菜花、大白菜、茄子、雜交粳稻育種,以及農產品保鮮、農產品安全生產與加工、農產品檢測等領域國內先進水平的專家及團隊,科教技術優勢。除了農科院專家,課程還與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科教處合辦,邀請天津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專家、天津師范大學等高校教師針對其自身擅長農業內容開展直播。
網名“莊主”的王立新是位大學生新農人,也是公開課的鐵桿粉絲。五年前,王立新夫婦懷揣打造健康農品的夢想,辭去北京的高薪工作,回到天津武清區下伍旗鎮創辦天津歸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做起職業農民。在西瓜種植等果蔬種植直播課上,他將自身瓜田的問題通過彈幕提問,都得到了及時回復和指導。像王立新一樣農戶網友通過彈幕實時互動,點贊不斷。“王老師課講得真實用”“這課好,能存儲,能回放,以后有用到的時候,隨時還能看”“這種授課形式好,在家也不耽誤學知識、學技術”。
云課堂服務多元模式多樣
隨著課程不斷開展,圍繞著綠色生產、減災防災、節本降耗等技術公益性推廣,農業農村政策公益性宣傳,農民科技素質提升公益性培訓等主題課程不斷上線。結合天津市困難村幫扶和對外省市貧困地區脫貧開展定向定制培訓服務;為市民普及農業知識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以及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市場動態信息服務等課程也陸續上線。
目前,“津科助農”直播公開課涉及辣椒、梨、桃、蘿卜病蟲害防治,水稻、小麥、白菜、葡萄新品種及其栽培技術、牛繁殖理論及牧場實用繁殖技術等十余個領域。直播公開課實現每周五下午14點至15點固定時段進行直播,甚至根據農情推出一周兩次課程。直播結束后,經過技術處理,大家仍然可以通過微信識別二維碼,觀看公開課內容的回播。截至今年2月,累計直播近60期,各區農業科技工作者、天津益農信息社社員、農資站點經銷商、種植大戶等構成了穩定的收視粉絲團,共計近10萬余人次收看了直播課。去年甘肅省張家川市通過公開課,聯系了天津市農科院三位專家,開展了櫻桃、蘋果等合作項目。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天津農科院的專家和直播課程一同走進田間地頭為農戶服務。“我們要把‘田間學校’和‘直播課堂’同步辦好,為農民朋友提供更多更好更便捷的服務。”劉福和說。
“我們與濱海新區科技局、西青區科技局合作,他們結合對口幫扶的新疆的于田縣、甘肅的合作市等地實際需要,選擇相關的課件,制成系統光盤,當地集中組織農戶收聽收看課程,形成地區輻射有效實現科技幫扶。”天津市農科院信息所所長劉福和介紹,“津科助農”這一服務三農的新方式從無到有,到做成了天津農業科普品牌節目。去年9月,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也向“津科助農”送來橄欖枝。直播團隊與出版社重新梳理整理科普直播視頻,集結成冊,并獲得批號成為正規電子出版物,今后將更廣泛用于農業科普領域。
天津春耕春播早字下手 農機補貼已使用九成
天津市農業農村委關于公布2021年農機質量調查結果的通告
安徽省與中國一拖對接開展農機業務全面合作
安徽霍邱開展“機械強農”之農機培訓需求調查活動
全國人大代表賈紅濤建議:加大專項資金投入開展智能化農場建設
江蘇江陰市開展農機安全檢驗,護航春耕備耕
河南:羅山縣農機中心開展春季農機安全生產大檢查
安徽省農機推廣總站開展機械強農任務落實情況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