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22-12-06 20:10
“現在小區的環境設施是越來越好了,社區活動也很豐富,有攝影、戲曲等方面的培訓。每周六,志愿者提供理發、修衣服、磨刀等便民服務。居民閑暇之時可以在黨群服務中心烘焙面包、靜心讀書……”西城區月灣湖社區居民薛翠玲開心地說。
據西城區新城管理辦公室負責人介紹,村改居既要讓社區有亮麗外觀,又要讓為民服務有溫度,讓居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圍繞這一目標,“能力作風建設年”活動開展以來,西城區廣大干部職工強能力、鍛作風,優服務、促發展,積極推進村改居平穩過渡,不斷探索黨建引領下的社區治理新模式。
為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有效破解社村管理“兩張皮”、小區環境難整治、居民歸屬感不強等一系列難題,西城區在做好“拆村不拆黨組織、回遷先回黨支部”前半篇文章的基礎上,以社區黨組織、村黨組織“雙核”驅動,堅持服務線、管理線“雙軌”并行,村黨組織突出引導和管理職能,社區黨組織突出領導和服務職能,推行“書記街道下派、委員村級上掛、社工競聘入職”的社區班子搭建模式,“雙軌”管理優勢互補,作用發揮各有側重,讓群眾直接享受城市社區功能服務,拉近干群距離,推動城鄉管理模式轉變,進而實現平穩過渡。
村民變成了社區居民,是身份的改變,還要盡快轉變生產生活方式。西城區通過模式疊加推動集體經濟轉型,在完成村改居后的社區開展“四盤”行動,即盤業態、盤增量、盤資金、盤閑置,逐步實現支部帶動、村民入股、公司運作、多元創收,全面整合資產資源。
以古郾社區為例,該社區2021年通過集體出租門面房39間,年收益200余萬元,相比2020年增收140萬元,原來的村民變成了“股民”,每戶分得10平方米商品房;通過推行“產權歸個人、經營靠集體、分紅繳物業”的經營模式,小區有人管理了,居民的行為越來越文明了。
目前,西城區“社企抱團”辦公司,300余名“轉居”群眾在家門口就業,1300余名失地農民享受失地補貼,失地不失業、失地有保障,真正實現從村民到居民的轉變。
西城區以“紅色物業”創建為契機,從微治理著手,促進物業治理新發展,切實提升服務水平。針對社區多元差異性、矛盾訴求多樣性等情況,西城區堅持以“黨建強心、服務贏心、參與齊心、文化聚心”貫穿,提升基層治理水平,一體推進自治、法治、德治、數治,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百米”。
在此基礎上,西城區探索建立“紅色代辦”服務機制,推行“零跑腿”主動服務模式,全方位滿足社區群眾需求;扎實推進“雙承諾”活動,樹立先鋒高標桿,健全基層結對等工作機制,推動服務常態化、規范化;圍繞服務“一老一小一青壯”民生工作,精心打造2000平方米的月灣湖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置社區老年大學、兒童寓教室、湖畔學院、青創中心等26個功能區;組織“健康志愿”“銀齡先鋒”“水上救援”等10支志愿服務隊伍,提供便民、精準、專業的志愿服務,讓村改居后群眾更加順心、舒心、暖心。
如今,通過社區大平臺,西城區組織舉辦茶話會、紅歌大賽、乘游船觀光等形式多樣的活動200余場,常態化開展義診等便民服務活動,惠及群眾860余人次,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加強社群聯系,促進和諧發展,進一步優化黨建引領下社區治理新模式。
農業農村部等七部門部署2022年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
山東大蒜、章丘大蔥等入選全國蔬菜適宜品種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與...
廣西啟動春季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
聯合國秘書長呼吁結束危及森林的不可持續生產和消費模式
打造高原冷涼農業 西寧將有新動作
廣東省惠東縣稔山鎮聯豐村:開展高位池養殖尾水治理 走水產綠色...
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
乾安縣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