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 2022-3-23 10版 2022-07-18 17:15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強調“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 “樹立大食物觀”理念的提出,標志著新時期我國糧食安全戰略的一次重要調整,從主要強調糧食安全,到全面保障食物安全。
“大食物觀”理念是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1992年出版的《擺脫貧困》記錄了習近平同志1990年在福建工作期間提出的“現在講的糧食即食物,大糧食觀念替代了以糧為綱的舊觀念”,這一觀點是“大食物觀”理念的雛形,也順應了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糧食安全的供需關系。此后,經過20多年的實踐檢驗與經驗積累,“大食物觀”理念不斷豐富、發展與完善。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綱挈領地闡述了“大食物觀”的理念。2016年,中央1號文件提到,“樹立大食物觀,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明確了大食物觀下保障食物供給的基本思路。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進一步指出,“現在講糧食安全,實際上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樹立大農業觀、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明確了“大食物觀”的源泉以及全面保障食物供給的主要途徑。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對“大食物觀”進行詳細闡述,標志著“大食物觀”理念的成熟。
“大食物觀”理念建立在我國居民食物消費升級的國情之上,旨在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食物需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持續增加,飲食消費結構和膳食偏好發生明顯轉型,從“吃得飽”,消費更多主糧,到“吃得好”,主糧消費減少、肉蛋奶等蛋白質豐富的食物消費增加,再到“吃得健康”更加強調食品安全、食物多樣化與膳食平衡等。然而,以往對國之大者“糧食安全”的側重在于主糧安全,主要保障“吃得飽”,無法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需求。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樹立大食物觀”的理念,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也要確保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從而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大食物觀”理念旨在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食物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體現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
“大食物觀”理念下保障食物安全的思路在于,“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大食物觀”理念下食物安全的目標是,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各類食物有效供給,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
首先,加強居民食物消費結構轉型與升級研究,精準判斷我國居民食物需求及其結構。掌握居民的食物需求和結構變化趨勢是保障各類食物供給的重要前提。當前,我國居民食物消費量和結構方面的研究都受到數據準確性與代表性的限制,比如:鮮有全國代表性的居民食物消費調查數據、城市居民食物消費數據中有關在外飲食數據的缺失或估計、農村居民食物消費數據中對自產食物與在外飲食方面的低估等問題。建議統計部門或科研機構加強對我國居民食物消費數據的收集、開發和研究,構建我國城鄉居民食物消費大數據平臺,為研判我國城鄉居民食物需求變動趨勢提供數據支撐。
其次,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強農業供給側改革。糧食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前提。“大食物觀”理念下,為了確保“油瓶子”“菜籃子”“肉盤子”等食物供給,就需要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提高大豆等油料作物種植面積,大力推進北方設施蔬菜、南菜北運基地建設,穩定生豬基本產能,擴大牛羊肉和奶業生產,提升漁業發展質量等。此外,在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需要加強供給側改革,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精準把握居民食物需求變動趨勢,精準施策,減少食物供給側的產能過剩與低端的無效供給,增加肉蛋奶類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及優質農產品生產,滿足居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生活需要。
最后,科技賦能大農業,不斷拓寬食物來源,創新生物技術探索未來食物供給的新方向。“藏糧于技”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提出了一個重要方案,要走科技興農的道路,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種質創新、農業設施與裝備創新、農業生產技術創新,提升糧食生產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保障糧食提質增產。此外,科技賦能大農業,除了確保糧食自給率,還有助于推進設施農業、促進農畜產品生產、創新水產業、提高森林食物資源利用,在提高各類食物產量與品質的同時,開發更加多元化的食物。生物科技創新拓寬了我們對食物認知的邊界,在資源與環境雙重壓力下,植物蛋白、昆蟲蛋白以及利用生物技術合成的人造肉等替代蛋白質正在引領未來食物供給的新方向。
作者:閔師
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鄉村振興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作者:王曉兵
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澆好"第一桶"豐收水——農村水網夯實糧食安全后盾
福建:全力保障物資供應 守好一線“菜籃子”
桂林灌陽縣“退果還糧”保“飯碗”安全
春管春耕措施有力有序,夏糧生產基礎好于預期 “始終繃緊糧食安...
江蘇保障企業職工勞動權益
李克強考察農業農村部并主持召開座談會強調 不誤農時抓好春管春...
聚焦作物節水耐逆 共促糧食安全
李克強考察農業農村部并主持召開座談會強調不誤農時抓好春管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