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2022-04-02 01:26
勇當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生態是底色,產業是支撐,富民是根本。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地的鹽城,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積極探索“雙碳”目標實現路徑,加快把生態資源稟賦轉化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金山銀山”,做美經濟、生態“雙面繡”,推動產業、城市、生態綠色發展、協調發展,努力為全球生態治理和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更多鹽城智慧、提供更多鹽城經驗。
春天的鹽城,萬物復蘇、生機勃發。市區小馬溝城市綠廊內,花草點綴、林木成蔭,儼然一個天然的氧吧,處處展現生態之美。分布有序、設置合理的綠地廣場、透水式健身步道,則是市民茶余飯后怡然自得的好去處。
市民 張可欣:藍天白云、水清岸綠,這個小馬溝景觀綠廊大大改善了我們的居住環境,各種綠色植被、各類健身配套設施也很完善。
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按照這樣的設計理念,小馬溝城市綠廊充分利用現有水系資源,開合有致地布局杉類、色葉樹種及水生植物。一步一景的健康步道,融入家規、家教、家訓等文化主題元素,為市民打造了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城市綠色空間。
鹽都區鹽瀆街道興城社區黨總支副書記 單海霞:利用好濕地這一彌足珍貴的發展資源,按照城市“綠肺、綠道、綠景”功能定位,全面實施河道清淤、河坡護砌、截污、綠化等工程建設,全力打造水清、岸綠的城市生態綠色廊道。
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然成為鹽城的一張“金名片”。獨特的濕地之美,推動鹽城從沿海走向了世界。2021年全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87.4%,PM2.5年均濃度28微克/立方米,環境空氣質量全省領先,PM2.5全省第一。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創成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全市林木覆蓋率25.1%,成為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
用好生態“聚寶盆”,捧起綠色“金飯碗”。鹽城的“綠水青山”,正加快賦能黃河故道生態富民廊道建設。記者了解到,黃河故道的氣候和土壤非常適合鐵皮石斛的生長。2020年起,響水縣黃圩鎮積極引進、成功總結出一套關于鐵皮石斛種植的技術規范,形成組培、種植、加工完整產業鏈,彰顯了特色優勢,實現了產業富民。
響水縣黃圩鎮龍馬村村民 王金蘭:每天2個人能栽3板,80元一個板子,每天(每人)劃到100、120元這樣,總的收入我們感覺到很滿意。
江蘇云梯仙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蔡飛鳴:在4月底,能確保我們一百五十幾畝的鐵皮石斛種植完成,到9月份收購的時候,我們的產量能大約達到200噸左右,從市場價值來講,收益大概能達到2000多萬(元)。
生態為底、產業賦能、綜合開發,補齊了民生短板,助力了鄉村振興,更帶動了共同富裕。記者了解到,依托資源稟賦,“十四五”期間,黃河故道片區規劃建設5000萬元以上農產品加工項目15個,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提升至7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度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實現“雙碳”目標,能源是主戰場。鹽城市堅持陸海統籌、向海發展,實施“風電與光電立體布局、開發與制造聯動發展”戰略,逐步構建起新能源全產業鏈生態體系,成為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2021年,全市新能源累計發電量243.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5.97%,占全社會用電量的60%,相當于替代700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850萬噸。“十四五”期間,我市在“雙碳”目標引領下,積極搶抓新能源產業發展風口,力爭到2025年,新能源產業邁向兩個“2000”新藍海,即新能源裝機規模達到2000萬千瓦,新能源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全力打造碳達峰碳中和的鹽城模式,爭做全省樣版示范。
美媒:菲律賓大米產量未來將保持穩定
美媒:巴未來米產或創紀錄達九百萬噸
涉及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公共安全、公共服務等領域 一批重要國...
美媒:埃及未來將穩保稻米播面及產量
北京完成2021年生態環境保護目標任務
內蒙古持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
生態環境部權威解讀“新污染物治理”
創造條件推進農民市民化——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系列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