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電子版 2022-04-18 16:50
從世界范圍看,糧食生產大致分為三種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的大規模生產模式,以法德等國為代表的中等規模生產模式和以日本為代表的小規模適度生產模式。為了鼓勵糧食生產種植,各國在夯實農業生產基礎、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完善扶持政策體系、加大科技投入等方面做了多方面努力,具體做法各具特色。筆者進行了歸納提煉,以饗讀者。
夯實糧食生產基礎
美國作為大規模生產模式的代表,為促進土地規模經營,出臺了一系列與土地相關的政策與制度安排。例如,為了確保土地流轉規范順暢,規定土地流轉主要采取以書面契約為主的市場交易形式,明確寫明土地所有權流轉時間。如果簽署雙方不能履行契約,非過錯方可以申請違約救濟金,雙方存在爭議由法院來判定。為緩解農場主發展初期資金匱乏狀況,美國建立了土地抵押貸款制度。抵押貸款金額一般不超過土地市場價值的85%,分為3-10年短期和30-40年長期貸款。為防止城市化發展對耕地的侵占,政府建立了土地發展權制度,向農場主購買土地發展權征購(PDR)和土地發展權轉移(TDR),以保持土地的耕地用途。為改善耕地環境和土地質量,實施土地休耕保育項目(CRP)。針對土地流失或污染嚴重的農地,實施10-15年休耕制度,向土地所有者或經營者支付年度租金。同時在休耕期間對土地肥力進行保育的農場主進行額外補貼。
法國作為中等規模生產模式代表,為促進土地集中采取了建立農業共同經營集團(GAEC),促使農場規模逐漸增加。規定農場只能由農場主的配偶或符合經營農場資格的一個具有血緣關系的成員繼承。設立土地整治與農村安置公司,將小農撂荒的土地整合出售給大農場。同時設立調整農業結構社會行動基金,給予包括糧食在內的農業經營者優惠貸款和一定數量的無償補貼。政府為購買土地的農場主提供低息貸款,鼓勵形成適度規模的中型家庭農場。
日本作為小規模適度生產模式代表,往往設立農地中介管理機構,加快農地向專業化、規模化的經營者集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護,重點改造了原先面積小、不易進行機械化作業的水田,以標準化和規格化的新型水田為標準,大力興修水田排灌基礎設施,改善農田道路條件,提高農業自然災害抵抗能力。
構建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美國形成了集“農業教育-農業科技-農業推廣”為一體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糧農提供全面的生產服務。其中由各州農學院提供農業教育服務,由聯邦農業科研系統和州農業試驗站及私營企業等提供農業科研服務,由聯邦、州、縣三級農業推廣系統以及私營企業等市場主體負責農業推廣。美國的私人農業社會服務體系也相當完善,包攬了糧食生產的產前、產中和產后絕大部分作業。此外眾多專業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為農民提供了包括糧食產品銷售、購買、信貸、運輸、倉儲、灌溉等在內的全面生產服務。
日本農協為種糧戶提供了包括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全產業鏈式的社會化服務。統一購買農資等生產資料,為農民提供糧食生產、經營和技術指導,制定生產和產品標準,制定生產計劃并保證其產品銷售。推進糧食加工業發展,建立完善倉儲物流體系,采取共同銷售、地產地消等多種銷售方式銷售糧食產品。近年來,日本推進農協市場化改革,促進各地農協在包括糧食在內的農產品價格、農資價格和生產服務上開展自由競爭,提升其以市場化方式服務糧食生產的能力。
加強新型經營主體培育
美國實施新從業農場主和牧場主發展計劃(BFRDP),為新從事糧食種植及其他農牧種植的農民提供教育培訓、項目推廣和技術援助等服務。歐盟出臺“小型農場計劃”,向選擇參加該計劃的農民提供不超過1250歐元的一次性補貼。歐盟還實施青年農民支持計劃,一個青年農民可獲得最長期限為5年的青年農民補貼。日本采取簡化審批流程、政府補貼、信貸支持等措施,鼓勵法人經營主體和年輕農民加入包括種糧在內的農業生產領域;以“周末”農業、“帶薪”農業等形式鼓勵城市青年重返糧食等產業,向45歲以下的新農人提供技能培訓和生活補貼。
不斷完善補貼-保險扶持政策體系
美國形成了牢固的農戶收入安全網。農業補貼政策不斷向市場化轉型,設立了價格損失保障(PLC)和農業風險保障(ARC)項目。價格損失保障項目主要針對包括糧食等農產品市場價格下跌時,政府根據價差進行補償;農業風險保障項目主要是補償生產者的收入損失,生產者可二選一。實施并加強營銷援助貸款和貸款差價支付補償政策,目的是當市場價格大跌的情況下農場主仍然可以擁有一定的來年生產啟動資金。補貼資金分配轉向關注中小規模農場發展。2014年之后規定了生產者補貼限額,最高限額為12.5萬美元,促使補貼金額向中小規模農場轉移。鼓勵農場主以有機標準進行耕種。實施環境質量激勵計劃(EQIP),對處于轉換期的糧食生產者提供補貼;實施有機產品和市場數據收集項目(OPMDI),為農戶生產有機糧食作物提供市場信息。
歐盟實施的支持政策包括:一是糧食生產支持補貼政策。為了保護耕地質量開展休耕面積補貼、為了保持耕地面積總量進行作物面積補貼、為了保持可持續發展農業開展生態環境補貼等。二是災害保障體系。對小麥、玉米、大麥等主要農作物實行強制性保險,并給予保費補貼支持,補貼比例最高可達65%。此外,對農業保險部門實行免征財產和收入方面所有稅收的政策。三是提供信貸支持政策。歐盟運用銀行信貸手段,向農民提供大量優惠貸款。貸款利率比較低,銀行的利息差額由財政負責補貼。
日本的補貼保險很多。一是基礎設施補貼政策。政府對水利工程建設投資和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建設補貼,對于農民自建的小型水利工程和基礎性設施,政府給予農民90%建設成本的補助和低息建設貸款。二是耕地補貼政策。補貼農田擴并、休耕、耕地改良、綠色生產、糧食結構調整等。三是生產結構調整補貼政策。用于緩解國內稻米生產過剩問題,促進小麥、飼料米等戰略性作物生產。四是構建“綠箱”農業補貼政策體系。實施的農業直接補貼與產量和價格脫鉤,以耕地傾斜度、有機肥施用量、農地維護及地域資源質量提升作為補貼支持依據。五是環境保護型補貼政策。對于削減化肥與農藥使用量超過50%的農戶及組織進行補貼。六是農機設施補貼政策。政府以50%的補貼額,鼓勵民間購買農業生產機械和糧食加工機械。七是實行三級農業收入保險體系,即民間互助性農業保險組織從事農業保險,農業保險組織聯合會為成員組織提供再保險,政府提供二級再保險。
不斷加大現代科技在糧食生產中的應用
美國在生產端,運用農業物聯網實現從播種、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到收獲的農業生產全程智能化監測和管理,利用大數據監測天氣、安排生產計劃、跟蹤生產過程、預測農產品價格等。在經營端,農場主通過手機、電腦等智能終端設備,實時掌握糧食生產經營狀況。在信息服務體系方面,建立了從聯邦到大區和州的農業信息化網絡體系,種糧農戶可以通過信息平臺獲取相關信息和數據。
法國主導農業數據庫建設,構建了集高新技術研發、商業市場咨詢、法律政策保障以及互聯網應用等為一體的“大農業”數據體系,為種糧農戶提供相關的農業信息。德國在糧食生產中應用廣泛農業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環保技術等,如把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遙感技術等應用到大型農業機械上,在計算機系統的控制下,實施糧食耕種、播種、施肥、打農藥等田間作業。
日本也注重連接物聯網,目前全日本一半以上的農戶選擇使用農業物聯網技術。還注重整合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專門開發了老年農戶專用界面,開辦培訓班和增派農技指導員,傳授糧食生產技能的同時,加強農業信息網絡的教學和推廣工作。建立了農業數據協作平臺(WAGRI),提供氣候、農田、地理信息等有關數據和系統,支持農民選擇和利用先進的技術服務。同時,智能化集成技術貫穿于日本糧食生產和經營管理的全過程。農業機器人廣泛應用于糧食自動收獲、運輸等作業中;農業云計算主要用于分析氣象數據、歷史產量等;全程機械化貫穿糧食耕種防收全過程。
國際經驗帶給中國的啟示
借鑒發達國家鼓勵糧食生產種植的主要做法,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建議采取一攬子政策,從夯實糧食生產基礎和能力、加強社會化服務、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加快科技創新,健全包括補貼、信貸、保險等在內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分門別類構建農民種糧收入保障安全網,讓農民種糧有奔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底線。
一是借鑒國際經驗,持續推進土地適度規模化種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地力保護,提高農業機械水平,夯實我國糧食生產基礎和能力。二是加強土地保護,持續擴大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面積,落實“藏糧于地”戰略。三是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做好田間精細化管理,節約成本,促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四是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糧食生產經營能力。切實加強信貸擔保服務。進一步規范土地經營權流轉,加快探索建立農戶承包地依法自愿有償轉讓和退出市場化機制,更好地保護新型經營主體的種糧積極性。五是加快科技創新,發展智慧農業。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糧食全產業鏈改造升級。大力發展智慧氣象和農業遙感技術應用。推進農機裝備全產業鏈協同發展,建立完善的現代農機流通和售后服務體系網絡,提高糧食生產農機服務水平。六是高度關注農民種糧收益,利用市場機制完善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糧食扶持政策體系。繼續堅持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政策,建立起動態調節機制。穩定并優化種糧收入補貼政策,加快形成新型綠色生態導向糧食補貼政策體系。加快構建廣覆蓋、多層次、可選擇的糧食作物保險體系。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 ?
波黑糧食進口主要依賴塞爾維亞
中國一季度外貿總值何以“兩位數”增長?會如何影響世界?
今年水稻備耕如何開展,專家給出答案……
如何預防生豬呼吸道疾病
安徽五河澮南鎮:疫情防控、春耕生產兩不誤
陜西省加強農村沼氣生產和消防安全
郭麗巖:守住糧食能源安全底線 筑牢發展之基
海關總署:一季度我國原油、天然氣、糧食等大宗商品進口值同比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