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山東頻道 2022-04-24 14:14
作為國際性蔬菜科技博覽會,各種農業新科技一直是壽光菜博會備受關注的“重頭戲”,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的是國內未來設施蔬菜的一個發展方向。4月20日,記者走進菜博會10號館,一項項前沿栽培技術無不讓人點贊稱奇,尤其是新增添的一系列“太空”科技成果,更是讓人大開眼界。
“這是太空模型栽培區,該栽培模式主要是利用人工補光技術、無土栽培技術、環境智能控制技術等,模擬作物生長所需的水、陽光及溫度等生長條件,在太空模型中種植蔬菜,展示在太空極端條件下利用人工創造的環境種植蔬菜的場景。”在展館中心區域,數個火箭模型并排樹立,旁邊一座形似空間站的棚體內培養著蔬菜和植物,讓人耳目一新。展館人員介紹,這是他們今年新引進的“太空種植技術”,“近幾年,從逐漸成熟的載人航天技術,到對月球越來越多的探索,再到如今在太空中建設自己的空間站,中國航天探索的進程不斷加快。也許在不遠的未來,太空旅行不再是夢想,而這些工作,也需‘糧草’先行。目前,一些國家都對這項先進栽培技術進行了研發。”
“你再看那邊的氣霧栽培技術,是一種利用噴霧裝置將營養液霧化,直接噴灑到蔬菜根系,為蔬菜生長提供所需水分和養分的水耕栽培模式。通過為蔬菜創造新型的根系生長環境,有效解決了傳統土壤栽培中不易解決的水分、空氣、養分供應的矛盾,使蔬菜根系處于最適宜的生長環境中,從而發揮蔬菜最大的生長潛力。”展館人員告訴記者,氣霧栽培技術也是來源于“太空”,首次構思及運用是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航天局為了在和平號空間站栽培蔬菜,科學家率先提出氣霧栽培的概念并將其運用,當時,它是用超聲波技術為植物提供肥水,解決了失重空間中水肥資源的浪費和回收利用難的問題。
在氣霧栽培技術對面,栽種著“太空”新品種:航天紅串番茄、航天丑柿、航天圓茄等。“拿航天丑柿來說,雖然長相不佳,但個頭不小,大的與成人巴掌一樣,口感酸甜可口。”工作人員說道。
行走在10號館,除了可以探索從“太空”外帶回的蔬菜栽培新科技和新品種,在展廳中心區域,還有一座科技味十足的新型“植物工廠”。在植物工廠內,植物如同一件件“產品”,在經過特定的“生產工序”后自動“出廠”。“我們只需要把種子種上,再定植到定植板上,直到最后采收,期間基本不用人工管理。經過一個周期后,就能實現‘這邊播種那邊采收’了。”展館人員表示,植物工廠采用了立體栽培技術、營養液栽培技術、LED燈光補光技術及微環境調控技術等先進種植模式,再加上環流風機等先進設備,可以讓溫度、濕度條件保持均衡,一直讓作物處于適宜的生長環境中。而且,植物工廠通過調控不同的營養液配方、光配方、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可以滿足不同作物、不同生長時期對環境和營養條件的需求。
“10號館占地1萬平方米,里面集中展示的都是最前沿的蔬菜栽培技術,其中還包括物聯網管理系統、智慧型植物工廠、太陽能導光和光纖照明種植、帶電高效栽培、潮汐物流栽培、魚菜共生、垂直農場、航天育種成果及西紅柿樹、辣椒樹、巨人南瓜、空中紅薯等,彰顯著低碳農業、智慧農業、循環農業等科技創新的巨大潛力。”菜博會組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10號館內一些栽培技術已在實際農業生產中得到應用,而未來這些技術也將推動農業科技邁向更高水平。(付冰川)
(責編:公雪、邢曼華)
湖南雙牌:科技特派員田間地頭現場把脈
江西永新:無人機播種 科技賦能春耕生產
羊肚菌生根高半山 撂荒地“長”出特色產業
做強“科技芯” 良種興疆棉
讓科技特派員制度更好助力茶產業發展
“科技因子”加盟白茶產業 安吉踏上生態共富新道路
用科技創新守護好農業的中國“芯”
河北省出臺現代種業科技創新團隊項目管理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