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與漁業雜志 2022-07-25 22:15
海鱸是廣東的特色水產品種,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養殖規模最大的海水魚。珠海市斗門白蕉鎮是我國最大的海鱸養殖與加工產區,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了聞名遐邇的“白蕉海鱸”。2011年白蕉鎮獲得“中國海鱸之鄉”稱號,2019年珠海被授予“中國海鱸之都”稱號。2021年,白蕉海鱸養殖面積超3萬畝,總產量近15萬噸,產值近30億元,成為珠海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張靚麗名片也是鄉村“希望魚”。隨著海鱸魚深加工技術的不斷提升,產品不斷豐富,白蕉海鱸產業將迎來百億規模。
記者走訪白蕉昭信村一帶,路上隨處可見養殖水塘,增氧機運轉工作著,在出魚時間,還能看到往來的車輛人群。“中國海鱸之鄉”、“中國海鱸之都”有著怎樣的發展歷史?它在打造品牌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鑒的呢?
產量超全國60%
海鱸, 學名中國花鱸(Lateolabrax maculatus),又稱白花鱸、鱸子魚、板鱸、青鱸、七星鱸、鱸魚、寨花。由于其繁殖和生長在沿海,有別于淡水生長的加州鱸等,故又稱海鱸。海鱸主要分布于我國、日本、朝鮮沿海,為太平洋西北沿海特有種,產量居我國海水養殖魚類之首。海鱸適合在淡水池塘、海水池塘、網箱、內陸鹽堿灘等多種水域養殖。
珠海市斗門區地處珠江出海口,區內35萬畝耕地均為珠江沖積土圍合而成,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咸淡水資源豐富,是遠近聞名的“漁米之鄉”。在斗門,水產業已成為該地帶動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的優勢產業,海鱸就是斗門最負盛名的優質水產品之一。海鱸養殖起源于斗門區白蕉鎮,在白蕉鎮養殖面積最大,產量最高,而且白蕉鎮出產的海鱸味道特別鮮美,故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又被流通商販和本地的農民稱為白蕉海鱸。據《斗門縣漁業志(1991-2000》記載,上世紀八十年代,斗門區白蕉鎮新沙村在省、市水產養殖專家的論證和倡議下大膽試養,在經歷了人工孵化海鱸幼苗,海水網箱養殖和淡水養殖兩個階段后獲得成功后,迅速擴大海鱸養殖面積,一躍成為全省最大的海鱸養殖示范村。
在廣東珠三角一帶都有吃海鱸的風俗習慣,海鱸肉質白嫩、清香,沒有腥味,肉為蒜瓣形,最宜清蒸、紅燒或燉湯。廣東人認為,清蒸的海鱸才能保持其原汁原味的新鮮,其肉質才能保持白嫩細膩。產業化后的海鱸加工產品日趨多樣化,格式烹調菜式層出不窮,極大地豐富了老百姓的餐桌,成為了廣大群眾最愛吃、最深入民心的一道菜。
海鱸作為珠海市名優特產品,一直得到珠海市和斗門區政府的引導、扶持和保護,早在2006年和2007年,珠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和珠海市農業局共同制定了《無公害食品白蕉海鱸的養殖技術規范》和《白蕉海鱸》這兩個珠海市農業地方標準, 完善了標準體系, 建立了長效發展機制。2009年“白蕉海鱸”獲評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后, 進一步推動海鱸養殖業向完整產業鏈方向發展。2011年,斗門區白蕉鎮又通過了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專家組的評審,獲評為“中國海鱸之鄉”;2019年白蕉海鱸獲得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目錄,珠海市獲得“中國海鱸之都”稱號;2020年白蕉海鱸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2021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名單公布,白蕉鎮的昭信村以較大的產業規模成功入選。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斗門區白蕉鎮打造了全國最大的海鱸生產基地, 養殖面積3 . 2 萬畝, 年產量達12.31萬噸,超過全國的60%,“全國每10條海鱸7條來自白蕉。”
多措并舉促產業興旺
目前,白蕉海鱸產業在農業龍頭企業的帶領下,通過“龍頭企業+基地+漁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形成魚種、飼料、漁藥、流通、加工、質量安全、品牌塑造、技術服務配套完善的全產業鏈,一二三產綜合產值逾百億,有望打造成為廣東乃至全國現代漁業最具特色、最具規模、最具競爭力的產業品牌之一。
近年來,白蕉海鱸的一二三產綜合產值不斷上升,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和出口到日本、韓國和歐美等國家,為農民致富、農村增收提供了有力幫助。目前產業已形成“龍頭企業+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發展格局及完整產業鏈,海鱸一二三產業有力帶動輻射周邊從業人員達數萬人,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主導、龍頭企業帶動、小農戶深度參與的運營機制。
為促進海鱸產業的發展,斗門從多方面入手。在種苗方面,力圖建立白蕉海鱸良種繁育體系,解決苗種退化問題。珠海市斗門生態農業園將聯合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水科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區河口漁業研究所及本地種苗企業為載體, 開展“ 產學研合作”,形成具有規模效益的本地良種繁育體系,并構建河口區白蕉海鱸繁育產業體系。在產業布局方面,引進第三方檢驗確認白蕉海鱸水質環境、飼料與魚苗等品質,塑造海鱸品牌形象,提供安全、安心、優質的品牌魚,使消費者能獲得健康、無毒、高質量的白蕉海鱸產品。在創建機制方面,建立企業、農民組織、農民良好合作機制,企業、農民組織及農民間要有良好默契及共識,以達到產量控制的目的;企業需完全做到保價收購,以獲得農民的信賴;農民需依照標準生產作業流程養殖,使質量穩定,方有助于企業銷售,進而打造精品白蕉海鱸品牌。
斗門區地理位置優越,鄰近港、澳、珠三角等地,目標客戶即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中高收入消費族群。斗門以整體產業鏈共同創建白蕉海鱸品牌形象, 建設以白蕉海鱸綜合加工生產基地、物流集散基地建設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為核心的白蕉海鱸加工物流園區, 發展涉及種苗、養殖、飼料供應、綜合加工、物流倉儲、出口貿易等的特色水產全產業鏈。白蕉正建設海鱸加工物流園,引進強競供應鏈、誠豐優品產業園、綠興冷鏈物流中心、國通之山產業園、國際鮮活水產品加工貿易中心等水產品加工、冷鏈物流項目,加強海鱸加工能力。
加大品牌推介力度
為打造白蕉海鱸品牌,斗門實施多種宣傳形式,加大品牌推介力度。通過規范包裝設計,統一品牌形象,挖掘白蕉海鱸文化內涵,研究白蕉海鱸營養價值、品質特點、烹調方法等并印制宣傳畫冊,開展媒體采訪報道等形式的廣告宣傳以及產品推介活動等。通過白蕉海鱸文化節、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亞太水產養殖展覽會、亞洲海鮮展等平臺推介產品和企業,進一步促進品牌知名度提升。
2021年,白蕉海鱸品牌網絡活動周暨第四屆白蕉海鱸旅游文化嘉年華在白蕉鎮舉行,14家海鱸采購商現場簽約,預采購超2億斤,約占白蕉海鱸全年養殖量的70%,采購額超20億元。現場還有2021中國海鱸預制菜十佳企業頒獎儀式,白蕉鎮數十家海鱸加工食品企業把本地優質的水產原材料轉化為市場競爭力強的預制菜產品,成功開拓了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地的預制菜市場,部分產品更是出口到國外。
斗門通過構建海鱸產業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發展及完整的產業鏈格局,有力帶動輻射周邊從業人員達5萬人以上,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主導、龍頭企業帶動、小農戶深度參與的運營機制,帶動2000余戶農民人均增收2萬多元。白蕉海鱸已成為了帶動農民增收的“致富魚”、鄉村振興的“希望魚”。
去年年底,廣東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審議《廣東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草案)》,條例草案設置“產業發展”專章,明確要重點扶持發展現代種業、農業裝備制造業、現代海洋漁業等產業,更為海鱸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期待白蕉海鱸抓住機遇,更上一層樓。
鄉村振興,《鄉約》同行 今天21:30,一起來看鄉村發明家
引導社會資本有序投入鄉村
推進鄉村振興 激發“三農”活力
大理彌渡發展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看河北】名岫山腳 紅貢椿
2022“新時代鄉村閱讀季”啟動 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青島即墨:示范引領片區打造 鋪開鄉村振興新畫卷
以信用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