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 2022-04-30 02:03
央廣網五指山4月29日消息(記者林韋瑋)4月末的五指山間,滿目蒼翠。近年來,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大力發展茶葉種植產業,同時圍繞“全域旅游示范村”建設目標,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做大有機農產品生產、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產業,努力打造未來的鄉村振興示范樣板。
位于水滿鄉西南部的毛納村依山傍水,特殊的地理環境讓這里種植的大葉種茶味甘而清甜。如今,毛納村有超過80%的農戶種茶樹,村子里有570多畝茶園,茶葉產業成為村里的主導產業、村民致富的“法寶”。2021年,這個僅有33戶128人的村莊,人均可支配收入有1.5萬元。
村民王瓊霞是村里最早發現茶葉價值的人。2013年夏季里的某天,正在水滿鄉集市上趕集的她看到商販正在大肆收購茶葉,價格“很是誘人”。“這種茶葉叫大葉種茶,在我們村四周的山上有很多野生的茶樹,自己完全可以去采摘來賣啊!”想到這里,王瓊霞立馬趕回家,并叫上丈夫、背上竹簍,一起到山上采摘,第二天一大早又挑到集市上賣售。
就這樣,王瓊霞依靠采摘茶葉賺到了一筆錢。而村里的其他村民聽聞后,也紛紛效仿王瓊霞,加入了采摘茶葉售賣的隊伍中,但很快,相應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山上的茶葉是野生的,誰都可以采摘,但是過度的采摘會對茶樹造成很大的損傷。當市場上的茶葉到一定程度量后,大家又面臨著商販的肆意壓價,很是不值得。”
“不如自己種茶,自己加工,自己售賣。”再三思索后,王瓊霞拉著丈夫到銀行做了貸款,種下了第一批10多畝大葉種茶,并在反復的摸索下,掌握了一手炒茶技藝。如今,王瓊霞家有110畝大葉種茶,每年光賣茶葉就有超過30萬元的收入。不僅如此,村里當初被王瓊霞拉著一起種植茶葉的村民,也告別了刀耕火種的苦日子,慢慢地過上了越來越寬裕的日子。
村民王菊茹就靠種植茶葉供養4個孩子外出讀書上學。王菊如家種植了50畝大葉種茶,既會種茶還會炒茶的她,在村里開了一家名為“和茹手工茶坊”。因其多年來一直堅持手工炒茶,加上炒出的茶葉味道獨特,所以訂單也是源源不斷,近期一度排到了兩個多月后。她說,手工炒茶相對來說慢一些,但炒出的茶味道會更好,所以自己不會放棄這種炒茶方式,更不會用機器去炒,“那樣炒出的茶葉對不起顧客花400元的價格買我一斤茶”。
得益于不斷推進的美麗鄉村建設,毛納村從2015年起迎來發展契機,在不拆房、不砍樹、不占田的前提下,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為村莊修路、建橋和更新基礎設施。2017年,村道和游客服務中心及附屬基礎旅游設施建成;2019年,村里的小橋改建成寬闊的大橋,一系列文旅活動在這里舉辦;2021年,獲評第六屆海南省文明村鎮稱號。
煥然一新的毛納村也吸引著各地游客慕名前來“打卡”,游客可以在這里看黎族舞蹈、嘗黎家竹筒飯、買農家產品、賞雨林風光,感受五指山市的民族風情。獨特的地理環境也讓毛納村得以引入社會資本,發掘特色民俗文化,開發電影拍攝、民族文化研學等產業。
海南省鄉村振興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借助旅游產業和茶葉產業結合,毛納村將生態優勢變為產業優勢,鄉村活了起來、村民腰包鼓了起來、日子美了起來,實現了“金山銀山”的愿景。未來,毛納村的小康路子也將走得更寬、更廣、更好。
汶川:校地合作 智慧農業產業園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農業工程學會鄉村規劃與設計工程專業委員會在京成立
廣西藤縣:頭雁引領開創鄉村振興新路子
2022年一季度海南通過培養致富能人帶動逾3萬人就業
安定區:用好“三支筆”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湖北計劃到2022年底累計配備約9000名大學生鄉村醫生
璧山綠色產業引領發展 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密云區高嶺鎮甘薯產業致富石匣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