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報 2022-11-21 02:18
綠了大地 暖了人心
——陜西省榆林市推動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紀事
■解放軍報記者 彭冰潔 通訊員 趙洪權 蔡卓樺
陜北初夏,天朗氣清。陜西省榆林市米脂縣高西溝村的山梁上,樹木蔥郁,綠意盎然。陽光掠過林梢,灑向村東頭的一排窯洞。窯洞前的平地上,72歲的老民兵連長高錦仁正在曬太陽。
“以前山上光禿禿、年年遭災荒,如今層層梯田盤山頭、高山松柏連成片。與水土流失較量了一輩子,治沙治溝,我們一直堅持著哩!”見到記者,高錦仁打開了話匣子。
新中國成立初期,位于陜甘寧革命老區的榆林,55%以上的面積被沙地覆蓋。北部風沙草灘區狂沙肆虐,村莊被壓埋,農田被吞噬;南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土地貧瘠、植被稀疏……
“種樹,必須種樹!”榆林人開始向沙漠“進軍”——
1950年,榆林籌建陜北防沙造林林場,拉開了造林治沙的序幕。1974年,54位年輕姑娘響應“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號召,成立了女子治沙連,大家靠著“一把鐵锨兩只手”與黃沙“搏斗”。1983年,為破解沙漠無路、造林物資運輸難題,空軍某部支援榆林開展飛播造林……
青山為證,“綠海”為憑。70多年來,一代代軍民向沙漠“宣戰”,將榆林的森林覆蓋率從0.9%提高到36%,治理黃土丘陵區水土流失面積1.8萬平方公里,年入黃河泥沙量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5.13億噸減少到2.9億噸,860萬畝流沙被成功鎖住。
既精心呵護綠的底色,又積極推動發展“蝶變”。高西溝村黨支部書記姜良彪指著一座水庫說,這就是高西溝村的“金山銀山”。“過去,水庫主要用于灌溉,如今在保障灌溉的同時,發展生態旅游,迎來四方游客。”
近年來,高西溝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建成水土保持生態展覽館、蘋果采摘園、盤山梯田觀光點等10余處景點。“依靠生態觀光旅游,去年,我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6.8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1.89萬元。”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從榆林放眼“陜甘寧”,一幅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緩緩鋪展開來。
被譽為“陜北好江南”的延安南泥灣,自2017年以來,堅持紅色基因鑄魂、科技創新引領、招商引資帶動、綠色產業富民理念,建起南泥灣紅色文化小鎮,推出特色餐飲、特色民宿以及農耕體驗項目,人民群眾端起“旅游碗”,吃上“生態飯”。
曾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近年來在推進退耕還林、退草還林、草畜平衡的基礎上,傾力打造生態文明小康村。“農家樂”“牧家樂”等民俗體驗項目持續發展,綠色有機農畜產品深受游客青睞,摘掉“窮帽子”的甘南人,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流經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隆德縣的渝河,曾經因為工業、生活污水污染,變為一條臭水河。經過生態修復,渝河重現水清岸綠,沿岸新建的3座公園,成為群眾休閑的好去處。
綠了大地,暖了民心。今天的陜甘寧革命老區,已經翻開嶄新的時代篇章:大漠草原、森林濕地在這里交匯綿延,生態保護、鄉村振興在這里融合發展,“綠水青山”變成實實在在的“金山銀山”。
大地蔥蘢,萬物生長。行走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嬗變處處可見:一河一川清水流淌,一峁一梁生機勃勃,一村一寨笑聲朗朗……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習近平總書記心系獨龍族
肉牛品種如何形成?國際首個高質量組織基因表達圖譜作答
馬達加斯加官員:感謝中國政府為非洲農業發展所作貢獻
城鄉融合發展面面觀:來自縣域的報告
劍川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勢頭向好
龍游縣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動產業富民
安徽推動春季長江禁漁工作
黑龍江省出臺林下經濟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