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游報 2022-10-14 09:19
重慶市江津區地處長江要津,依山傍水,歷史悠久,風光旖旎,人文薈萃,是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重慶市首個歷史文化名城。這里有國家5A級旅游景區四面山,6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13個A級景區。鑲嵌著600多處自然人文景觀,其中,不可移動文物835處,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處重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99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6項;中國歷史文化名鎮5個,中華傳統村落5個。獲評“中國楹聯城市”“中華詩詞城市”“中華武術之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孕育出中山千米長宴、白沙鬧元宵、永興菜花節、七夕東方愛情節等品牌節會。
“十四五”期間,江津將深度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全市“一區兩群”協調發展,高質量建設同城化發展先行區,加快建設“五地一城”,打造江津休閑旅游勝地,全面開啟江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今后5年,文化和旅游發展將結合鄉村振興、宜居城市建設,高質量建設休閑旅游勝地。推動生態、文化、旅游、休閑、康養、研學等多元融合發展,協同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重慶都市“后花園”。全力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爭創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推進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打造文化旅游新高地。
凸顯文化特色 彰顯城市底色
近年來,江津對域內文化資源進行普查,做到“心中有數”,對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提檔升級、做足亮點,創新激勵機制、提供政策保障,多維度發力,全方位構建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同時,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系統提升城市的文化內涵,逐步形成多樣文化相映生輝的局面。
如今,江津已構建起“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名村-傳統風貌區-傳統村落-歷史建筑”的空間保護體系。普查到旅游資源433處,實現了對全區旅游資源“家底”的臺賬式管理。申報重慶市級歷史建筑22處,出臺《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方案》《江津文物保護管理網絡制度》等文件,讓文物保護科學有效。2018年,江津獲評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
江津積極推進全國文明城區創建,以活動為載體,豐富市民和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同時,扶持文藝精品創作,深入開展文化惠民活動,倡導全民閱讀。進一步推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創建,積極推動城市建設,建成3539文創園、濱江路特色文化長廊、奎星廣場文化街區等文旅項目。保護性開發文化遺產,啟動石門大佛寺保護修繕及配套設施建設。
2021年,提檔升級后的陳獨秀舊居陳列館開館迎客。2021年,完成對石門大佛寺摩崖造像、石蟆鎮石蟆社區清源宮、塘河鎮硐寨村廷重祠、鼎山高牙村鐘云舫舊居、白沙鎮紅花店村王政平民居等修繕保護工作,讓文物資源變成新的旅游吸引物。
同時,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積極拓展新型文化服務空間,構建起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打響江津公共文化品牌。2019年,江津被授牌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2020年,江津區文化館被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機構功能融合試點單位。此外,江津還優化公共文化服務,提升“一鎮一品”特色文化旅游活動品牌影響力,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
依托特色愛情文化,以詩聯文化為根基,江津對1.7公里長江濱水帶進行微改造,實現了江津地域特色愛情元素和城市景觀相互融合。如今,昔日的普通濱水帶變身為熱門景點,愛情專列、津彩云梯、尋愛空間、雙層餐車等吸引無數游客前往打卡游覽。
為推進城市建設,江津滾動實施城市品質提升十大重點工程,推進雙福山地公園、圣泉農業科學公園、鼎山體育公園、濱江體育公園建設,因地制宜建設社區公園和口袋公園,讓市民“推窗見景、出門進園”。同時,對標重慶中心城區,精準抓好提升工作,優化高質量發展空間載體,完善城市功能。推動夜經濟與江津富硒美食融合發展,對米蘭小鎮等夜間經濟特色街區進行提檔升級,鼎山“夜津城”入選重慶第二批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
江津緊抓歷史文化傳承,將文化融入城市建設肌理,讓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浸潤著文化的氣息,讓每一幢樓、每一座橋、每一條街牽動著情感的記憶。積極推動大劇院、臨江樓等重大文化設施建設,落成一批文創特色街區。同時,挖掘特色文化資源、加強文物和歷史遺跡保護利用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多維度展示和弘揚江津特色文化。此外,積極培養文藝人才,通過推出一批具有藝術感染力、社會影響力的精品力作,組織策劃2021江津“幾水歡歌”云上新春音樂會、“川渝放歌·三城同唱”江津區2022年新春云享音樂會等活動,用豐厚的文化底蘊彰顯江津城市精神內涵。
江津從挖掘文物、制定措施保護文物、同旅游結合利用文物,形成協調運作機制,再到完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加強江津城市建設,將文化充分融合進城市建設之中,全面提升城市文化的綜合魅力。
依托本地特色 打造鄉村樣板
江津以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為方向,全力發展鄉村旅游,打造出一批鄉村旅游精品。加強實施鄉村振興示范創建工程,建成一批在全市領先、全國有名的鄉村振興示范點,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各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線路演繹出江津山水風光、人文底蘊、民俗風情和文創特產,吸引了八方游客。一江兩岸津中線,聶榮臻元帥陳列館、陳獨秀舊居陳列館凝聚江津精神氣,綻放時代光彩;津南線生態游,“千瀑之鄉”四面山、“西南第一莊園”會龍莊,神秘又浪漫;原鄉風情津北線,重慶石筍山、聶榮臻故居、吳灘蔬菜基地體驗富硒蔬果采摘的樂趣;以民俗為特色的津西線,石蟆古鎮、白沙古鎮、塘河古鎮三大國家歷史文化名鎮煥發魅力;津東線則提供一批集鄉村旅游、休閑度假、采摘研學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產品,提升游客體驗鄉村旅游的質感。
江津通過培育鄉村生態游、觀光休閑游等推進農旅融合,讓游客品味農耕里的“鄉愁”。先鋒鎮保坪村成為江津鄉村旅游的新亮點。借助保坪村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該村鶴山坪自然風光,圍繞花椒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建設森林兒童公園、創豐親子樂園、花椒產業基地、農業示范園區系列項目,成功打造出鄉村旅游精品地——保坪村。如今,先鋒鎮保坪村村風村貌得到改善,“稻田文化音樂節”和“藍莓采摘節”等鄉村旅游品牌節會形成常態。匯集“都市休閑農業游、民宿度假體驗游、農耕文化體驗游、歷史文化觀光游”四大業態,形成集垂釣、農耕體驗、觀光、餐飲、住宿、露營、會務等于一體的多元化旅游場所,成為游客體驗鄉村風情的重要基地,是能讓游客停下來、留下來、住下來的田園生活棲息地。2021年,保坪村接待游客35萬人次,鄉村旅游收入70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2.35萬元,其中,村民從鄉村旅游業中獲得人均年收入將近5000元。保坪村獲得“重慶市全域旅游示范村”“重慶市美麗宜居示范村”多個稱號。2021年,保坪村被評為第三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2022年春季,江津根據時令,推出系列春季休閑旅游產品,《江津春季賞花指南》《開啟春天游 邂逅好時光》等相繼發布,滿足游客春季賞花、踏青、親子游的出游需求。
堅持全域發展 推進文旅融合
江津堅持全域發展理念,在做靚歷史文化名城基礎上,以文化為魂、旅游為載體,推進文旅融合,發揮歷史文化名城品牌效應,實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自然人文優勢,用好綠水青山,積極推進旅游休閑地打造。堅持“把江津作為一個大景區”來打造的理念,挖潛力、夯基礎、揚優勢,著力構建以津南大四面山生態游為重點,津中一江兩岸都市游、津西古鎮民俗文化游、津北原鄉人文風情游、津東綦河畫廊鄉村游協同發展的全域旅游格局。同時加快長壽之鄉康養城和重慶影視城(江津白沙)建設,擦亮“四面山水·人文江津”城市名片。推進體旅融合,積極申辦國家級、市級重大文體旅游賽事活動,提升江津影響力。推進康旅融合,做精富硒綠色產業,大力發展康養服務,讓生態資源變成綠色財源。
著力優化文旅產業布局,完成“1+3+N”全域旅游規劃體系編制,立足“四面山水·人文江津”城市形象,以“耍不夠的江津”為主題,打造四面山旅游特色小鎮、重慶影視城(江津白沙)、杜市花卉小鎮等系列文旅項目。
從編制發展規劃,到提質升級精品旅游線路,全面助推江津文旅高質量發展。2018年,四面山景區獲評“首批國民休閑旅游勝地”。2019年,四面山創建成為市級旅游度假區,石佛寺遺址入圍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2020年,重慶石筍山景區、中山古鎮、會龍莊創建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四面山景區獲評重慶市第一批智慧旅游景區,石筍山景區獲評第二批重慶市智慧旅游景區。江津獲評“文旅融合典范”“最受聽眾喜歡的旅游目的地”,“耍不夠的江津”被評為“2020年度中國旅游影響力營銷案例”。2021年,聶榮臻故里創建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江津區入選“2021文化旅游優選目的地”。江津芝麻桿獲銅獎,琉璃簪花、嚴選江記高粱酒、壹號江記高粱酒入選2021“重慶好禮”外事禮品。
江津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江津將堅持“文化+”“旅游+”戰略,推動“文旅”“農旅”“康旅”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文旅產業品質,全力助力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加快休閑旅游勝地建設。
2021年文旅工作亮點
1.助力優質景區提檔升級。開展A級旅游景區創建工作,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提升旅游服務質量。聶榮臻故里景區創建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重慶江津科技館創建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四面山游客集散中心“開門迎賓”,高品質、全方位的旅游服務給游客帶來更舒適的游玩體驗。此外,以“愛情文化”為主題打造的愛情文化長廊開放,成為江津愛情文化地標。
2.提質升級五條旅游精品線路。對“一江兩岸城市游”津中線、“大四面山生態游”津南線、“原鄉人文風情游”津北線、“古鎮民俗文化游”津西線、“綦河畫廊鄉村游”津東線5條精品線路進行提檔升級。
3.優化全區文旅產業布局。參加2021重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供需對接會等招商會,儲備招商引資項目18個,引入更多業態,做大江津文旅產業規模,持續推動3539文創園、奎星廣場文化街區、仁能文化創意產業園等項目建設。
4.助推鄉村振興。先鋒鎮保坪村依托自然景觀、人文奇觀等旅游資源,打造為江津重要鄉村旅游基地,為發展鄉村旅游、推動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基礎。2021年8月,保坪村入選《第三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此外,江津創新開展“一鎮一品”特色文旅活動,杜市太公山花木旅游文化節、賈嗣桑葚采摘文化旅游節、蔡家吃新文化節等,展現江津鄉村旅游蓬勃發展的新面貌。
5.積極促進文旅融合。強化“名人、愛情、古鎮、長壽、詩聯、抗戰”六大特色文化,抓好文化旅游業的融合創新發展,發揮市級歷史文化名城品牌效應,走出一條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之路。9月,重慶市江津區入選“2021文化旅游優選目的地”。
6.創新文旅推介活動。江津與四川瀘州、宜賓、內江、自貢、遂寧等市,重慶榮昌、永川、合川、潼南、銅梁等區聯合開展文旅推介活動。“四面山水·人文江津”江津文旅四川推介會在成都舉辦,開展“看非遺、走親戚、游江津”活動,向四川游客推介展示重慶歷史文化名城——江津的獨特文旅資源。參加重慶西旅會、2021粵港澳大灣區重慶文化旅游推介活動、海南休博會等活動,“四面山水·人文江津”城市形象走向全國更多城市。
7.公共文化服務量質齊升。近年來,獲評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江津,新建或升級科技館、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與檔案館、群眾信訪中心共同構建起“五館三中心”,形成“周周有活動、月月有精彩、處處有特色”格局。此外,江津區文化館獲第五次全國文化館評估一級館。
8.開展全區文物保護利用工作。開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專項調查,積極申報冉鈞烈士墓、江津中學舊址、聚奎書院等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通過修繕文物、推出專題展覽、出版書籍等方式,充分發揮革命文物在社會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利用區域紅色旅游線路,弘揚革命文化。
9.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聯合川南渝西,實現合作共贏。四川瀘州、宜賓、自貢、內江四市以及重慶江津、永川、榮昌三區成立“川南渝西文化旅游聯盟”,借助重慶“一會一節”契機,舉辦川南渝西專場推介會,推出川南渝西文化旅游環線。同時,川南渝西成立公共圖書館聯盟,共同推動成渝地區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一體化發展。川南渝西旅行社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共同促進旅游業快速發展。
2022年文旅工作要點
1.推進休閑旅游勝地高質量建設。圍繞高質量建設同城化發展先行區,堅持建設“五地一城”目標,著力打造休閑旅游勝地,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爭創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讓江津成為遠近聞名的宜居城市。
2.助推江津加速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抓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戰略機遇,發揮江津是重慶“一頭連著主城,一頭連著四川、貴州”的優勢,積極參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全力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節點和目的地。全面梳理文化旅游資源稟賦和產業現狀,找準江津“融城融圈”定位,探索江津“融城融圈”文化旅游業合作的新樣板。此外,與瀘州、宜賓共同舉辦非遺助力成渝經濟圈建設暨首屆巴蜀釀造技藝旅游發展研討會,積極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的文化交流發展和文旅融合。
3.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品質和效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分批次提檔升級全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設備,大力培育公共文化服務品牌,持續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創新服務方式,促進融合發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和實效性。
4.推動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圍繞江津文旅特色資源,加快推動“文旅”“農旅”“康旅”等產業融合發展。開展好文化旅游項目策劃和企業招引,增加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實現提質增效。
5.創新開展宣傳營銷。借助川南渝西文化旅游聯盟、渝南黔北旅游營銷聯盟、瀘永江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等平臺,加強與四川省、貴州省等地的交流合作。持續推廣“四面山水·人文江津”城市形象,增加江津文化旅游曝光度,提升江津文化旅游的美譽度和知名度。
6.強化文化保護傳承。提高文物保護水平,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挖掘和傳承,充實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投入機制。系統梳理全區文化資源,建立人文資源清單,激發文化活力和價值。積極推進劃定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工作,開展好區域文物影響專項評價。持續舉辦“文化進萬家”、非遺“三進”等活動。組織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參加重慶非遺購物節、第七屆重慶非遺暨老字號博覽會等活動。
以“三個努力建成”引領曹妃甸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水利部:加快推進重大水利工程開工建設 確保今年新開工30項以上
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訪國家統計局黨組成員...
臨高縣美山村:大力發展村級產業 加快推進鄉村振興
張慶偉在湘潭調研時強調 堅決守牢守好安全發展底線 為高質量發展...
北京休閑農業開啟鄉村發展新空間
蕪湖市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化肥農藥減量化問題整改工作推進會順利召...
阜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攻堅行動推進會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