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視網 2023-01-10 00:15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物質基礎,文化振興是精神基礎。在講述江西贛南革命老區鄉村振興故事的五集系列紀錄片《老區鄉村夢》中,《新風繪古村》《奮進新征程》這兩集,記錄了贛南革命老區在鄉村文化振興方面所做的很多有益探索。

在第四集《新風繪古村》中,有一首悠揚而又深情的山歌:“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燈籠訪貧農”,興國縣塘石村就是這首著名的蘇區山歌的發源地。塘石村所在的鄉——長岡鄉,是曾被毛主席稱贊為創造了一等工作的“蘇區模范鄉”。

塘石村是一個千年古村,在這里誕生了3位共和國的將軍和5位蘇區縣委書記,涌現了116位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這里還是遠近聞名的“博士村”,有著悠久的尊師重教文化傳統。

塘石村的婦聯主席鐘小玲傳承著蘇區干部好作風,每天為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工作忙碌著:維護村容村貌;督促村民把雞鴨圈養起來;組織婦女小組長開展衛生大檢查,倡導環境衛生、家庭衛生,插秧之后不要把廢棄的瓶子、袋子扔在田里;下午學校放學后帶領孩子們去“四點半課堂”;晚上組織村民跳廣場舞;平時還要在村里開設的孝老食堂幫忙;節假日組織志愿者去敬老院慰問演出……



塘石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2019年5月啟動,是興國縣較早開展“幸福積分卡”活動的村莊。它以志愿服務的形式,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宣講黨的方針政策,面向老年人、留守兒童、殘疾人、困難群眾等重點幫扶人群,開展志愿服務。
在這個有著800多年歷史的謝氏宗祠里,鐘小玲正在給村民講解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文明幸福積分卡”積分規則,以及里面蘊含的文明新風大道理。

村民可以通過參與推動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方面37種文明實踐活動獲得積分。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早已在全國各地開展,成千上萬個像鐘小玲一樣的基層干部,為了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而全心付出。


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活動就延伸到哪里。群眾需要什么,文明實踐工作就提供什么。

村民被評為致富能手、產業帶頭人,一次性獎勵50分;每月參加“五凈一規范”評比,被評為優秀的,積200分;按照紅白理事會章程辦理紅白事,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每一事例積30分……相對應的,家庭成員存在不贍養老人、不撫養子女等行為,每人每月扣30分,婚喪喜慶大操大辦,每次扣50分,野外用火,每次扣100分……村民得到的積分,可以換成兌換券,到指定超市兌換各種生活物品。

總導演唐健說,這種創新的方式,極大地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在潛移默化之間,移風易俗、孝老愛親、清潔衛生、保護環境、健康向上等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這個當年的老區“模范村”,在鄉村振興的新時代又展現出鄉風文明、生態宜居的新面貌。

江西贛南有著深厚的紅色底韻,這里是一座巨大的沒有圍墻的紅色博物館,留存著太多關于紅軍、關于長征的記憶。這些紅色基因已經融化在贛南人的血液中,被不斷地傳頌、傳承,成為他們面對困難挫折奮斗前行的動力。

第五集《奮進新征程》記錄了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于都一個常年走基層為老百姓公益演唱“長征組歌”的長征源合唱團,于都長征源合唱團由100多名紅軍后代組成,為了宣傳長征精神,十多年來,他們唱著“長征組歌”走遍了大江南北。

黃榮就是其中的一位團員,她不僅公益演唱“長征組歌”,也在用長征精神不斷勉勵自己,當好老屋村第一書記,在鄉村振興的新征程,充滿信心再出發!


在寧都縣小布鎮,有一位叫姜國秀的青年,她辭去城里的導游工作,回到家鄉擔任了一名鄉村女教師。為了給家鄉做貢獻,她利用自己熟悉當地紅色故事的優勢,在學校開辟的第二課堂給孩子們講紅色故事,并為當地的紅色景點培訓紅色小導游。

培訓班里有一位小學員沒有完成好“功課”,姜老師了解到他是一位留守兒童,就通過家訪、“開小灶”、鼓勵等方式耐心地與他溝通。終于,孩子的心結被打開了,從內心真正讀懂了紅軍故事,出色地完成了“紅色小導游”的工作。

2021年7月1日,于都長征源合唱團迎來“長征組歌”第500場演出,他們唱出了老區人民心中的自豪,唱出了華夏兒女對祖國的祝愿,也唱出了老區人民對鄉村振興的信心和決心。

作者:唐健 趙爽
?《老區鄉村夢》 :記錄逐夢路上的成長
國內領先的“無人糧倉”即將誕生,互聯網+農業模式助鄉村振興
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圈養桶養殖 激活鄉村“一池春水”
四川廣元:打造移動支付示范鄉鎮助力鄉村振興
湘報嚴選攜手“包菜大王”,為鄉村振興增光添彩
隴南田園土地“繪圖繡花” 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民樂:統籌整合資金 推進鄉村振興
四川青年高原創業 推動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