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2022-05-25 18:39
飽食者當常憶袁公!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在當前全球糧食市場風云變幻的背景下,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我們格外懷念袁老,也更應感恩他和他代表的千千萬萬糧食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從業者,感恩他們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付出的艱辛和汗水,也更應感恩黨和國家始終對“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視、堅持和精心謀劃。
2021年,我國糧食產量獲得“十八連豐”,糧食總產量連續七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達483公斤,比上年增加9公斤,遠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國際安全標準線;我國谷物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保證了谷物的基本自給。糧食供給總量充足、庫存充裕,糧食價格保持基本穩定。應當說,中國的糧食安全形勢正處在歷史最好時期。
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格局沒有改變,糧食結構性短缺問題日益凸顯。同時,國際層面的挑戰也日益凸顯。一是農業生產資料供給不足,糧食生產和供應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加;二是世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三是糧食產業鏈供應鏈局部斷裂、運轉停滯,嚴重影響全球運輸消費網絡的穩定性;四是極端氣候變化影響;五是貧困和不平等問題突出。由此可見,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我國不能放松警惕,依然任重道遠。
我國在這方面已有考量,202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條底線,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今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的講話,深刻闡述了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重要意義,明確提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關鍵舉措。
糧食國際貿易的極端脆弱性,是為什么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最好警示,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永遠是一個重大戰略性問題。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我們一定要保持戰略定力,牢牢穩住農業基本盤,全力以赴抓好糧食生產,夯實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以國內供給的穩定性應對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
逝者已矣,但袁隆平院士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家國情懷,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永遠抹不去的記憶,也必將激勵我們更加努力前行,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更穩。
攥緊農業“芯片” 端牢中國飯碗
河南:做強小麥“芯片” 助力端穩中國主糧飯碗
政策“加力”,讓就業“飯碗”端得更穩
廢棄礦場變基本農田 北宮鎮以“田長制”為抓手 全力守好百姓“飯...
讓脫貧人口端穩就業飯碗
河南:建設“中原農谷”,讓中國飯碗裝更多河南糧
疫情下必須端穩“飯碗”! 國常會部署這些大事
讓中國飯碗裝上更多北大荒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