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 2022-05-30 18:43
5月17日,梁平區云龍鎮人民村,剛剛收割完油菜的田里,“轟隆隆”的機聲中,一臺拖拉機拖著小型旋耕機,沿著田邊轉著圈逐步往中間作業。不一會兒,滿地遺留的油菜秸稈就被粉碎入土,田間只留下一道道犁痕。
“這兩天加緊把地整出來,要趕在6月10日之前分批將大豆和玉米全部播下去!”田坎邊,“新農人”劉江一邊指揮拖拉機,一邊興沖沖地對重慶日報記者說。
今年,劉江一口氣申報了500畝田地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成為了梁平區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示范點。
據了解,近年來我國對飼用蛋白和植物油脂的需求量迅速攀升,但由于耕地資源有限,難以擴大大豆種植面積,因此我國大豆自給率不足15%,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和加工國。
為了增加油料供給,將糧食安全主動權緊緊握在手上,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隨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但對這種模式采用的新技術,梁平許多農戶是比較陌生的。春季推廣階段,梁平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主任羅紹岳就深感推廣難度不小。
“梁平其實有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傳統,但由于新技術要求配套機械化操作,在種植規范上有變化,才導致許多種植戶不太接受。”羅紹岳說,矛盾集中在開廂距離上,以往村民采取2米開廂,但在機械化操作要求下,必須改為2.4米開廂,這就需要重新整地,許多種植戶覺得費事,并不愿改變種植習慣。
如何推進?羅紹岳和同事們把目光放到了“新農人”群體身上,劉江就是其中之一。作為返鄉“新農人”,最近幾年劉江在人民村共流轉土地500畝種植水稻等,年收入可觀。
跳出“舒適圈”,挑戰“新事物”,而且面積還達500畝之多,是什么給了劉江放手一搏的勇氣?
“主要還是因為效益更高。”劉江仔細盤算過,選擇大豆玉米套種,玉米不減產,還能多收一季大豆,一畝地就有了兩份收入,加在一起比單種水稻可高出一兩百元,“500畝算下來就是接近10萬元!”
除了勇氣,農業部門的支持也給了劉江底氣。今年,國家給重慶下達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任務為20萬畝,并下撥補貼資金3000萬元用于提升農民積極性。經過前期摸排,目前全市種植意向達到21萬畝,每種1畝,農戶可獲得140多元補貼。正因如此,發展了500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劉江,大概能拿到7萬元補貼。
此外,今年3月以來,梁平區舉辦相關技術培訓會10余場,涵蓋品種選擇、機械操作、種植技術等方方面面,劉江參與了3次。
“就選種來說,玉米是高稈作物、大豆是矮稈作物,為了不讓玉米葉片遮蔽陽光,影響大豆光合作用,我們就必須選取緊湊型玉米品種,就是那種葉子直立向上長的。至于大豆就要選春豆、夏豆品種,生長期短的。”這些培訓會,劉江收獲不小。
為了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操作,今年梁平區農業農村委還出資購買新機器,并做了部分改良,以供種植大戶使用。改良后的機器共有6個播種輪,上方分別安裝了種子箱。“中間4排播大豆,兩端播玉米,機器往返操作后就會形成4排大豆2排玉米的布局。”劉江說,根據實際需要,播種輪間距可隨意調整,“這個間距是大豆玉米復合種植技術的核心,氣候不同、地形不同,間距也會有所不同。”
目前在劉江的試點區域內,玉米已長到成人小腿高度,相較之下大豆植株略矮10公分左右。劉江透露,他選種的是市場價格更高的糯玉米品種,“糯玉米更有市場,雖然種植技術復雜點、成本高點,但總體效益比常規玉米要高20%左右,而且我已經收到了訂單!”
據了解,在劉江這幫“新農人”的踴躍參與下,梁平今年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推廣面積將達到1.6萬畝。
她的系列種植技術 讓這里的馬鈴薯大豐收
改良堿地西紅柿種植 他幫村民圓了“致富夢”
黑龍江青岡縣:鮮食玉米成了“金棒棒”
河南省集中打造一批大豆高產典型
監管由數字做主 種地請“北斗”幫忙 回訪撫遠市玖成水稻種植合作...
阿根廷政府批準種植抗旱轉基因小麥
廣西女村醫跨界種植芒果帶富一方 冀百色芒果走出國門
我國科學家揭示森林混交種植增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