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 2022-05-30 18:32
走進海南知名僑鄉文昌市加美村,繁茂的古樹、干凈的村道、整齊的瓊北民居、常年棲息各種鳥類的紅樹林……初夏時節,一幅美麗鄉村畫卷盡收眼底。
這樣的美麗鄉村似珍珠散落在海南各地。記者近日漫步其中,感受當地巧用農旅融合、產業賦能等“妙招”推進鄉村振興。
農旅融合,讓僑鄉古村落走上“逆襲之路”。
上世紀九十年代,由于農田生產效益低,棄荒現象嚴重,加美村曾是“臟、亂、差”貧困村。
在外務工的邢詒靜返鄉,帶領村干部調整發展思路,發展鄉村旅游。村里聘請專業團隊,根據當地田園風光、歷史文化、紅色文化等旅游資源量身定制,進行整村規劃設計,并依托1000多畝原生態的紅樹林資源,建起鄉村旅游驛站。
邢詒靜說,村民和僑胞紛紛為家鄉建設獻計獻力。村民致富帶頭人邢福前兄弟將兩間老宅提供給村集體公司,打造頗具藝術范兒的“星斗居”民宿,成為集民宿、餐飲、露營、度假等為一體的農旅休閑“網紅打卡點”。
圖為4月15日拍攝的白土村村民房屋,具有濃厚的瓊北民居風格。 中新社記者 駱云飛 攝
三把“利器”,讓僑鄉偏遠村踏上富裕之路。
白土村曾是文昌落后村落,早前村里不通公路,以致有“嫁女不嫁白土村”之說。此后,白土村靠著“村務民主協商會”“土地、物力、人力三統一”“異地調整入市交易”這三把“利器”實現蛻變。
2015年,受益于文昌航天發射場建設和月亮灣新規劃,白土村迎來新機遇。該村置換整合村內原本零星分散、無利用價值的5宗建設用地共25畝,率先在海南省內實現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異地調整入市交易,獲益1500萬元(人民幣,下同)。
村民養殖黑山羊、小黃牛、文昌雞等家畜,種植西瓜、辣椒等作物,收入穩定增長。村黨支部書記邢福旺介紹,2017年,白土村投入資金種植1300畝椰林園。據測算,椰樹全部成熟掛果后,每年預計可為村集體帶來300萬元收入。
圖為4月15日拍攝的茂園村“文化扶貧”的重要平臺——“鄉賢課堂”。 中新社記者 駱云飛 攝
產業賦能,讓僑鄉“空殼村”轉型“實業村”。
此前,萬寧市和樂鎮六連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微薄。2021年,該村采取“企業+村集體”的合作模式,引進企業發展集鴨蛋加工、粽子加工和電子商務于一體的特色產業項目。
返鄉創業青年莫澤錦與六連村合作,其開設的食品加工廠今年2月投產運營,如今已推出“六連紅”跑海鴨蛋、“莫小粽”和樂粽子等特色產品,并通過電子銷售平臺將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新職業不斷涌現,職業經理人是其中之一。
陵水位于海南島東南部,光熱條件優越,轄下本號鎮盛產火龍果、百香果、荔枝等熱帶特色作物及豇豆、線椒等農作物。
干銷售出身的余泉祥是本號鎮什巴村火龍果產業基地聘請的職業經理人。“什巴村基地共有201畝,在成片種火龍果和燕窩果之前,這里是零散的水田,有些還處于撂荒狀態。”余泉祥稱,循著“村集體公司聯營+基地+農戶+職業經理人”的運營模式,基地首批火龍果今年2月順利上市,預計2022年全年產量約120萬斤,銷售額近400萬元。
隨著職業經理人與當地熱帶特色農業不斷發生“化學反應”,相關作物逐步形成村級特色產業,地方生態資源也朝著資產化與產業化健康發展。
余泉祥說,基地計劃和本號鎮其他約500畝村級火龍果產業基地聯合運作,打造自有品牌。(完)
徐杰到文登區調研鄉村文化振興和紅色基因傳承工作
響應號召主動作為 2022中國產城論壇年會暨首屆鄉村產業振興大會...
雙鏈合一,“中國蜜桃之都”走出鄉村振興新路子
鄉村振興丨秦嶺鄉村:“頭雁”領飛振興忙
鐵東法院 | 開展新一輪不良貸款清收工作 說理普法奮力服務鄉村振...
廣州體彩“微光行動”描繪鄉村振興新畫卷
沃野繪新景——上猶縣推進鄉村振興紀實
廉江市橫山鎮全覆蓋開展“鄉村振興大家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