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電總臺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2-07-07 14:29
本周,歐盟第六輪對俄制裁措施引起了全球關注,其中包括禁止從俄羅斯進口石油的相關內容。在英國廣播公司看來,西方的多輪制裁沒有能讓俄烏停火,反而暴露出歐盟內部的分裂,刺激國際能源價格連創新高。國際能源署主任警告稱,今年夏季,美國和歐洲正面臨油、氣、電短缺的三重能源壓力,一場比上世紀70年代更加嚴重的石油危機,可能即將到來。
當地時間5月31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歐盟27國領導人已就第六輪對俄制裁達成一致意見。
歐委會主席 馮德萊恩:昨夜,我們做出決定,在今年年底前禁止俄羅斯90%出口到歐盟的石油。
根據該協議,從海上進口的俄羅斯原油將在制裁生效后的六個月內全部被禁運,這部分原油約占歐盟進口俄原油總量的三分之二;而剩余的通過杜魯巴(Druzhba)輸油管道進口到歐盟的原油主要涉及波蘭、德國、匈牙利、捷克以及斯洛伐克五國。
其中,德國和波蘭作出妥協,承諾在今年年底前停止進口俄石油,但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三國出于對本國經濟的考慮,對“禁油令”表示堅決反對。
匈牙利總理 歐爾班:前五輪制裁方案涉及不同的方面,我們都是先把制裁搞起來后考慮制裁造成的后果。這次涉及的是能源,(能源制裁)風險太大,非同小可,我們必須先考慮后果,再搞制裁。
在英國廣播公司看來,相比于前五輪順利的制裁,經歷了數周討價還價的第六輪制裁可謂十分“難產”。據國際能源署的統計,2021年,歐盟27%的原油進口依賴俄羅斯,但對于匈牙利來說,其對俄原油的依賴程度高達65%,而對俄天然氣的依賴程度高達85%。最終,為了維護歐盟“團結與統一”的形象,歐委會不得不給予了三個中歐小國豁免權。
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就在馮德萊恩宣布歐盟達成共識的第二天,剛剛拿到豁免權的匈牙利在法律文本討論階段再度對制裁提出異議。
當天,匈牙利代表要求歐盟放棄針對俄羅斯東正教大牧首基里爾(Patriarch Kirill)的個人制裁,聲稱該條款有礙“信仰自由”。然而,在《衛報》看來,匈牙利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匈牙利的東正教民眾比例不足1%,歐爾班是在試探歐盟的容忍度,為匈牙利換取實際利益。目前,僅石油豁免一項,匈牙利便可以拿到比鄰國便宜35%的俄石油。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歐爾班在上周寫給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的一封信中表示,石油禁令將給匈牙利經濟造成嚴重問題,匈牙利急需布魯塞爾數十億歐元的“緊急投資”,來升級煉油廠等基礎設施。
對于匈牙利的態度,對歐盟“禁油令”望眼欲穿的烏克蘭顯然非常惱火。5月26日,據《今日俄羅斯》報道,烏克蘭副外長澤卡爾在基輔安全論壇的一場線上會議中指出,烏克蘭手中擁有一個絕妙的“施壓杠桿”,那便是過境烏克蘭的杜魯巴輸油管道。
杜魯巴,在俄語中是“友誼”的意思。這條輸油管道20世紀60年代建成。據測算,匈牙利65%的石油,都是通過杜魯巴管道獲得。然而,在外界看來,這條“友誼”的管道,在非常時期,有隨時破裂的可能。
據美聯社報道,歐盟的第七輪制裁已經在討論之中,初步計劃有可能在數周內公布,目前尚未將天然氣禁令完全排除其中。而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早前便已表示,匈牙利不可能拒絕俄羅斯廉價的天然氣,去購買美國的高價天然氣。
5月31日,在歐盟宣布對俄石油禁令的當天,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突破每桶120美元大關,達到每桶122.84美元。隨后,美國WTI原油期貨價格也升至每桶116.87美元,創下近12周來的新高。
今年5月,歐盟的通脹率達8.1%,創下歷史新高。美聯社指出,歐洲正在經歷一場“生存成本危機”。
歐洲民眾:石油漲價了,汽油漲價了,柴油也漲價了,連帶著一切都漲價了。我們的店要為此買單,大家都要為此付出代價,但是我們還能扛多久呢?
2日,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表示,歐洲放棄俄羅斯能源的做法堪稱是“自殘式制裁”。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雖然早在3月初便宣布了對俄石油禁運,并力促歐洲盟友禁運俄能源,然而數據顯示,美國在“禁油令”的45天過渡期大肆買入俄石油。
美國能源信息局(EIA)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3月份,俄羅斯從美國第九大原油供應國攀升至第六位,達到421.8萬桶。與此同時,從對美供應原油和成品油總量來看,俄羅斯仍居第三位,同比增加8.7%,增至1782.5萬桶。
與歐美國家競相“囤油大戰”相對應的,則是“油輪大戰”。
依蘭達·丹娜利號,長330米、注冊地在利比里亞,目前已經抵達印度的維沙哈巴南港。連日來,這艘油輪成了被各大媒體追蹤的“網紅”。原因是據布隆伯格報道,這艘隸屬于全球最大的獨立石油交易商英國“維多集團”的超級油輪,由拉脫維亞的下屬公司管理,該船曾在直布羅陀海岸附近接收了從俄羅斯港口離開的三艘油輪的石油,之后又駛往南非的薩爾達尼亞。但當地管理部門表示,不知道買家是誰,油輪也沒有在南非卸貨。
而上次追蹤“油輪去哪兒了”,還是發生在兩年前。2020年4月20日,受疫情影響,美國出現“負油價”,30多艘超級油輪滯留美國海邊,不愿上岸。如今隨著油價暴漲,又戲劇性出現了當年的“鏡像版”。
據海事咨詢公司Windward披露,西方石油貿易公司旗下的大批“幽靈油輪”正在海上游蕩,他們關掉船只自動識別系統AIS,把自己的去向標記為“目的地不明”,似乎正以“船對船”的方式轉運貨物。這被看作是將俄羅斯石油“瞞天過海”運往歐洲港口的“古老方法”。
據報道,世界第一大石油公司殼牌集團在第一季度利潤達到了創紀錄的91億美元。德國《經理人雜志》則注意到,殼牌集團目前正在供應一種原料來自多國的“混合油”。但根據該公司的定義,只有油品中混合了超過50%的俄羅斯石油,才能被稱為“源自俄羅斯”。至于歐洲市場正暢銷的“拉脫維亞混合油”是否含有俄羅斯石油,就沒人去深究了。
與油價波動相關的還有糧食供應,就在上個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就警告說,一場“糧荒”可能會席卷全球。
5月19日,世界糧食計劃署發出警告,人類或將面臨“二戰后最大的糧食危機”,全球將有多達17億人受到能源和糧食危機的嚴重影響,而全球嚴重饑餓人口數量將從8000萬增至3.23億。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主任 比斯利:我們的的確確處于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當中,現在食品價格暴漲是頭號難題。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今年4月末公布的數據,在俄烏沖突開始前的2016年至2021年期間,俄烏兩國貢獻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大麥出口量、全球近五分之一的小麥出口量,以及全球超過一半的用于榨油的葵花籽出口量。
國際農業分析機構Gro Intelligence的CEO曼科爾指出,氣候變化、化肥短缺、谷物和食用油庫存創歷史新低,加上疫情致使全球供應鏈受阻,俄烏沖突的爆發,多重挑戰同時發生,在全球制造了一場糧食危機。
然而,在美國眼中,無論是能源還是食品,危機形成的原因只有一個,那便是俄羅斯。
6月1日,拜登將眼下的糧食危機歸罪于俄羅斯封鎖黑海港口,禁止烏克蘭的谷物出口。對此,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尖銳回擊稱,由于西方的制裁,俄羅斯的主要銀行都被從SWIFT國際資金清算系統中剔除,這使得全球出口量世界第一的俄羅斯小麥無法結算。
俄羅斯外長 拉夫羅夫:盡管西方“義正辭嚴”地表示糧食不在制裁范圍內,但現在他們絕口不提,滿載俄羅斯糧食的貨輪已經因制裁深受其害。
兩天后,6月3日,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表示,俄羅斯將竭盡全力解決世界糧食問題,條件是基輔先“排雷”。
俄外交部發言人 扎哈羅娃:在相關水域的排雷工作結束后,俄羅斯會確保谷物出口的安全。我們會派出艦隊護送這些運糧船到黑海的國際水域。
早前,俄羅斯聯邦安全局表示,俄羅斯開始特別軍事行動后,烏克蘭海軍便在北約的指導下,在敖德薩、奧恰科夫、切爾諾莫爾斯克等港口入口安置了大約420枚水雷。
俄軍還發出警告:考慮到所列出的烏克蘭港口地區有南向的潛流,不排除水雷漂至博斯普魯斯海峽并繼續漂向地中海海域的可能性。據歐洲海軍新聞網站報道,土耳其海軍已引爆銷毀了數枚漂至其海域的對軍民船只構成極大威脅的水雷。
不管糧道受阻的原因究竟為何,面對糧食危機,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全球最貧窮的地區。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世界上許多不發達國家的糧食和肥料供應高度依賴進口,俄烏兩國是其主要供應來源。
東非的厄立特里亞2021年的小麥進口幾乎全部來自俄烏兩國;北非、西亞和中亞許多國家的小麥進口也基本依賴俄羅斯和烏克蘭。總體而言,30多個小麥凈進口國對俄烏的依賴度高達30%以上。
在被稱為“非洲之角”的索馬里半島,從去年起,50年不遇的干旱已經讓當地的農作物顆粒無收,據聯合國今年4月末的統計,該地區約2000萬人正在經歷嚴重的饑荒。
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員 格里弗斯:世界的關注點全部都在烏克蘭上,那確實是場危機,但是這里的危機沒有得到平等的重視。
《經濟學家》雜志則把全球的糧食危機和美國在全球輸出通脹以及控制糧價聯系起來。
二戰之后,美國長期依賴美元霸權收益,進行巨額農業補貼,培育全球壟斷性農業集團。20世紀50年代起,美國在發展中國家率先發起“綠色革命”。
“綠色革命”,最初是以洛克菲勒家族為代表的美國社會政治精英,為了向主要發展中國家推廣美國的商業化農業而發起的行動。最早出現在墨西哥,20世紀50至60年代風行于拉丁美洲,隨后傳播到了印度等亞洲國家。
“綠色革命”,通過向發展中國家輸入缺乏繁育能力的新型雜交種子、昂貴的化肥和農業技術,使其對美國的依賴加深。美國也一舉控制了全球的糧價。
最著名的便是“ABCD”四大糧商,即美國的阿丹米(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法國的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集團。巔峰時“ABCD”四大家曾經掌控著全球80%的糧食交易量。
在播種初期,“ABCD”與農民簽訂合約,提供種子、化肥、農藥等,至收獲時以約定的定價模式從農民手中收購農產品,壟斷了產業鏈中多數利潤。同時,“ABCD”提供的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來自孟山都、陶氏、杜邦等化工或種業巨頭,他們通過跨界合作,進而形成擁有共同利益的農業復合體。
事實證明,在1973和2008兩場世界糧食危機中,美國的糧食巨頭都賺取了巨額利潤。如今,這一幕再次上演。
倫敦國王學院經濟學家桑德爾為此指出,美國政府在疫情期間超發美元,為刺激本國經濟增長,長期推動寬松的貨幣政策,持續向全球輸出通脹,而石油和糧食成為吸納美元過剩流動性的完美場所。
這讓全球其他國家,尤其是不發達國家深受其害,美國自己也遭受惡果。
美國記者:聽聽這些驚人的價格吧,房價在三月漲了20%,與一年前相比,雞蛋價格漲了55%,牛奶漲了16%,橘子漲了14%,油價漲了多少我就不必說了吧。
據美國勞工部的數據,在剛剛過去的5月份,美國的通脹率為8.3%,繼續保持在近40年來的高位。
美國財政部長 耶倫:我對通脹走勢的判斷是錯誤的,意料之外的巨大沖擊推高了能源和食品價格,供應鏈瓶頸嚴重影響美國經濟。當時,我未能完全了解這一后果。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6月1日發布的一項民調顯示,高達71%的受訪者對美國政府處理生活成本的政策感到不滿。面臨跌跌不休的民意支持率和迫在眉睫的中期選舉,和其前任特朗普一樣,拜登政府連續開啟“甩鍋模式”。
美國經濟學家 安東尼:拜登政府一開始不承認有通脹,然后又說有通脹但是暫時的,不必擔心。現在通貨膨脹變成了一個高級別的問題,后來他們又說通脹是好事。如今他們又一次顛倒了劇本,稱“這不是他們的錯,而是普京的錯”。
5月30日,拜登在《華爾街日報》上刊登了一篇《我的抗通脹計劃》的文章,表示美聯儲“肩負控制通脹的主要責任”。
次日,拜登罕見地在白宮同時召見了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和美國財長耶倫,以對外表示其解決歷史性通脹的決心。其間,拜登表示:“我的前任曾貶低過美聯儲,過去一些總統試圖在通脹高企的時期不恰當地影響美聯儲的決策,我不會那么做。” 福克斯新聞網認為,從拜登此言來看,鮑威爾恐怕注定難逃日后“背鍋”的命運。
如今,氣候變化和油糧危機正在困擾著全世界。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直言,在多重危機下,幾乎沒有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值得注意的是,壟斷了全球80%交易的“ABCD”全球糧食四大巨頭中美國就占了三家,近兩個月實現了利潤暴漲,美國和歐洲的石油公司更是賺得盆滿缽滿。究竟誰在利用國際緊張局勢大發其財,一目了然。
世界地球日特別報道
應對糧食危機,須回歸多邊合作(觀象臺)
中國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突發!印度官宣開始限制食糖出口,是世界第二大產糖國!20余國頒...
新洋豐:加速產業升級,共建清潔美麗世界
印尼政府的目標是2023年印尼清真食品排名世界第一
兩部門:支持農民利用自有建筑屋頂建設戶用光伏,促進農村清潔取...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加強糧油收購監督,嚴懲違法違規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