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國智惠農民 2022-08-21 21:48
本期專家:徐樂俊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日前,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組織召開了“大食物觀”學術研討會。會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徐樂俊做了《大食物觀下水產品生產戰略研究》的報告。
“樹立大食物觀”指出要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他認為,水產品是重要的、特色鮮明的食物品種,是居民攝取動物蛋白的重要來源,在大食物結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食物觀對漁業發展賦予新的內涵,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從新的視角觀照水產品生產供給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漁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過去30年我國漁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水產品總產量[]從1989年的1333萬噸增加到2020年的6549萬噸,年均增速5.27%;人均水產品占有量從11.82公斤增加到46.38公斤,年均增速4.51%。
養殖水產品為總量增加做出了主要貢獻。1989-2020年,我國水產養殖產量從693萬噸增加到5224萬噸,年均增長率為6.73%,而同期捕撈產量年均增長率僅為1.80%。32年間,水產養殖產量增加了6.5倍以上,養殖捕撈比從1989年52:48提升到2020年的80:20,水產養殖業成為我國水產品供應的主要來源。
養殖品種以魚類為主,貝類其次;魚蝦依賴淡水養殖,貝藻則全靠海水養殖。2020年我國魚類養殖產量達到2761萬噸,占總產量的一半以上,其中淡水養殖魚類產量貢獻了94%,尤以青草鰱鳙等品種為主。甲殼類水產品,包含南美白對蝦、克氏原螯蝦、河蟹、青蟹等,年產632萬噸,占比12%,其中淡水養殖貢獻70%以上。貝藻類產品則幾乎是全部依賴海水養殖,2020年貝類年產1499萬噸,藻類年產262萬噸,分別占總產量的29%、5%,其中海水養殖分別貢獻了98.76%、99.76%。貝類主要有牡蠣、蛤蜊等品種,藻類主要有海帶、江蘺等品種。
中國是水產品超級消費大國。2020年,中國水產品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1981-2019年,我國居民家庭人均水產品消費量由2.49kg/人/年增至13.9kg/人/年,年均增速4.56%。據中國水科院漁業發展戰略研究中心測算,2019年我國實際人均消費量為29.35kg。我國居民偏好鮮活水產品消費,但加工產品消費也已具有相當規模。受傳統飲食習慣及水產品骨刺、內臟不便食用的特性影響,我國居民往往偏愛原條消費。
對比《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并結合《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推薦攝入量標準,綜合看,我國居民水產品消費存在“兩個不足、兩個不均、兩個不利”問題。攝入量不足,29.35千克只是剛剛達到膳食寶塔推薦標準的下限,而與《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推薦標準相比則人均還少3.35千克。結構性不足,2010年以來,城鎮和農村居民水產品與畜禽肉類消費比大致分別為30︰70和20︰80。城鄉不均,城市居民水產品消費與農村居民水產品消費差距基本保持在2倍左右,有些農村居民的攝入量甚至為零。地區不均,消費量最高的沿海省份是西部最低省份的53倍。不利資源節約,消費形態以鮮活、冰鮮和冷凍品等初級加工品為主,資源浪費大。不利市場推廣,產品形態和烹制方法繁雜,個體小,絕大多數不分割銷售,在運輸、購買、烹制、儲存均相對不方便,這些營養和風味之外的因素成為降低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原因。
水產品生產與供給的戰略選擇
徐樂俊表示,目前我國水產養殖發展受到五大約束:空間約束(水資源約束)、環境約束、區域約束、成本約束、飼料約束。據預測顯示,2025年養殖水產品產量達到5570萬噸,海淡水養殖面積總需求量為705.66萬公頃(1.06億畝),其中海水195.45萬公頃,淡水510.21萬公頃。新型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推進,沿海、沿江、沿湖、城郊優良的養殖水域、灘涂大量被占用,養殖空間壓力巨大。
對此,徐樂俊給出以下建議:
一、系統性推進
保障漁業發展空間。穩定水產養殖面積;加大深遠海養殖、海洋牧場和內陸鹽堿水域的開發力度;優化生產區域布局。
升級基礎設施裝備。穩定水產養殖面積;加大深遠海養殖、海洋牧場和內陸鹽堿水域的開發力度;優化生產區域布局。
強化技術支撐。打好水產種業“翻身仗”、加快突破關鍵技術瓶頸、集成高效的漁業生產技術模式,優化品種結構。
創新生產組織形式。培育壯大養殖生產主體,提高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提高生產的社會化服務程度。
二、創新性舉措
培育國民魚。以魚類為主、兼顧蝦類和貝類,以產量、營養價值、資源消耗率、市場接受度等為主要標準,選擇若干品種確定為國民魚。從全產業鏈技術、資金、政策全方位扶持規模做大、品質提升、產業做強,推動漁業生產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有質的提升。推動水產品市場形成大眾的更大眾、小眾的更小眾局面,使市場供給更加穩定,產品質量更有保障。
推動消費革命。從適宜品種研發、加工產品開發、宣傳教育等方面同時發力,提高居民食用加工水產品占比,減少對鮮活產品的消費;對加工副產物進行綜合化利用,將水產品消費方式由“資源浪費型”轉為“資源節約型”。
開展水產品消費宣傳。開展全國性水產品消費知識宣傳和國民營養教育,重點強化加工水產品的消費推廣宣傳,逐步使國民習慣于消費加工水產制品。推進水產品進校園,進學生餐固定菜單,力爭兒童學生每天攝入20-50克水產品。
與此同時,徐樂俊針對水產品生產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一、實施基本養殖水域保護制度
參考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的做法,利用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結果和遙感監測技術,以縣為單位劃定各類水域的基本養殖水域空間范圍。加強立法工作,對基本養殖水域實行嚴格的保護制度。在《漁業法》或其它相關法律中增加對全國水產養殖用土地和水域的條款,對“國家基本養殖水域保護制度”從法律層面予以明確。
二、實施高標準池塘建設工程
制定“高標準池塘”建設標準,納入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范疇予以財政補助,或者從漁業發展補助資金(原漁業油價補貼資金)中設立專項資金,對此進行補助。目標是從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開始,將50%以上的養殖池塘建設成高標準魚塘。
(三)實施國民魚生產補貼政策
建立國民魚名單,參考種糧補貼做法,對國民魚生產進行補貼,還可通過減免海域使用基金,用電、用水費用優惠等方式加以扶持。
(四)建立鮮活水產品銷售專項許可制度
一定面積和一定人口數量覆蓋區域內實行限量配置鮮活水產品銷售市場,實行專項許可;城市超市和一般農貿市場逐步退出鮮活水產品銷售;對鮮活水產品銷售征收額外的環境稅,提高產品售價。
記者:宋雅娟 武玥彤
養殖有了新路“數” 中國聯通數字鄉村開拓智慧養殖新模式
我國科研團隊取得場效應儲能芯片研究新進展
總書記心中的美麗中國·田 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5月中國快遞物流指數各業務量指數均有所回升
夏糧豐收在望,“三夏”生產河北這樣做
河北:科技助力“三夏”生產 確保糧食豐產豐收
中國各地通過科技賦能助力貨運暢通
八成農民加入農業產業化生產鏈條 “銅山特色”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