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22-06-12 12:07
“要是以前,我哪里有空坐在這里跟你聊天。”說話間,紀師傅用手機輕輕一點,遠處的蓮霧和百香果種植區域,就開始自動澆水施肥。而以往這個時候,他需要和60多名工人騎著電動車兵分幾路前去澆水。這一變化的背后,是農業科技的廣泛應用。
紀師傅名叫紀明朝,是三亞南鹿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鹿農莊”)生產部技術主管。六年前,在三亞市區從事種植工作的他回到家鄉——三亞市崖州區長山村,在南鹿農莊干起了技術主管,帶領著60名工人種植蓮霧、百香果等水果。
澆水、施肥、觀察長勢看似簡單,但面對千畝的果地談何容易?“單單日常澆個水,我們就要一早騎著電動車兵分幾路,漫山遍野開水閘。”紀師傅告訴記者,再正常不過的澆水工作在這樣的大面積果園里費時又費力,“每次大清早去澆水也是不得已,不然根本澆不完”。
而這些,在南京農業大學產業研究院的團隊入駐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系統真的極大減少了我們的人工成本,想澆哪里就澆哪里,而且可以實現精準施肥,用手機輕輕一點就可以澆水施肥。”談起南京農業大學產業研究院帶來的這套“神器”,紀師傅滿臉笑容。
讓紀師傅交口稱贊的這套“神器”是在2021年12月份南京農業大學產業研究院在此實施“蓮霧化肥減施增效技術應用試驗”時安裝的蓮霧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該系統采用了互聯網控制技術,將智能化施肥 、視頻監控以及數據采集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智能水肥控制平臺。平臺由大田環境監測、智能控制設備、視頻監控、園區平面圖、實時與歷史數據、預警信息以及后臺管理軟件平臺組成,將各個組成單元放到一個平臺上,從而實現遠端控制,實時記錄,讓千畝果園在“指尖上”就可以進行管理。
“這套系統原本是為我們試驗田實驗服務的,本想著等到實驗完畢再將成果和這套系統一并交給他們,但他們見方便就先用了起來,現在每天都得錯峰使用。”南京農業大學產業研究院工程師馬彪笑著告訴記者,蓮霧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極大地提高了果園澆水施肥的效率,但實則“醉翁之意不在酒”。
近年來,三亞市崖州區正加快建設綠色先行示范區,“減肥增效”是發展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重點之一。南京農業大學產業研究院入駐南鹿農莊實施“蓮霧化肥減施增效技術應用試驗”也正是為了蓮霧種植的“減肥增效”,2021年11月,經過專家評審、方案指定、水肥系統及泵房管道的建設,35畝的試驗田分為了5個地塊展開了種植方法的研究。“水和肥料的用量在‘減肥增效’的研究中十分注重量的控制,系統正是精準控制的一把‘好手’。”馬彪說。
一邊是采用了不同肥料、不同用料的5塊試驗田,一邊是按照傳統種植模式種植的千畝蓮霧園,一場“新舊競賽”悄然開始。為了保證實驗嚴格控制變量,馬彪告訴記者,在種植過程當中,不僅種植的品種一致,澆水、施肥、采果等各項工作也幾乎都是在同時進行,盡可能的降實驗誤差降到最小,讓結果更加準確。
“經過幾批采果測量,目前形勢喜人。”馬彪介紹,在減肥量達到15%左右的情況下,相比傳統種植下的蓮霧“減肥增效”效果明顯,單果重量增加了20%左右,糖度平均增加了約60%,果實的色澤口感顯著提升。該實驗將持續至今年11月,屆時,南京農業大學產業研究院將根據實驗結果編寫技術規程,向南鹿農莊及相關種植戶推廣,進一步提升蓮霧品質。
“蓮霧快要成熟的時候最考驗經驗的積累,水一少就裂,水一多就掉。”對于紀師傅這樣的傳統種植戶來講,經驗成為了他們的“致勝法寶”。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盡管紀師傅早已“爐火純青”,但他仍然對新方法、新技術飽含期待,短暫的聊天,記者不止一次聽到紀師傅“囑咐”著馬彪:“實驗結束了,技術規程一定記得給我一份。”
原標題:《三亞:科技“云”解渴 農業結“碩果”》
科技部:2021年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已達33萬家
河北:科技助力“三夏”生產 確保糧食豐產豐收
中國各地通過科技賦能助力貨運暢通
八成農民加入農業產業化生產鏈條 “銅山特色”助力鄉村振興
在茶園遇見油菜大豆 “茶科技”融入武夷萬重茶山
戈壁灘上興起設施農業 手機種出“金田園”
關于做好柴油機排放標準升級農業機械試驗鑒定獲證產品信息變更等...
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司長冀名峰一行調研漯河市“三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