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電子版 2022-06-12 21:37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見習記者 劉學 ? ?
“這碗糖水好甜好香喔。”視頻開頭,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一手端碗一手拿勺用粵語向坐在他旁邊的另一位老人說道,視頻后續則是“潭布兄弟”阿輝介紹糖水的名稱和做法。這是最新一期“潭布兄弟”發布的視頻,這個名為“潭布兄弟”的視頻號是由廣東省廣寧縣“90后”小伙謝洪榮和其團隊一手創建的,目前已有上萬粉絲,而誰能想到,在幾年前,謝洪榮還在做著賠本的買賣,入不敷出。
出身農家的謝洪榮從小就在田間地頭玩耍長大,家里種過砂糖橘、西瓜等。2017年,大專畢業的謝洪榮在佛山干了兩年餐飲后,萌生了返鄉創業的想法。
“剛開始家里是不同意的,聽到我要返鄉創業,父母都來勸阻我。”謝洪榮回憶,“他們一心希望我走出去,不希望我回來重走老一輩的路。”沒有父母的支持不要緊,謝洪榮還是一腳踏進農田。嘗試過賣水果和蔬菜,最后他瞄準了隔壁鎮名聲在外的潭布番薯干,便和幾個發小來到潭布鎮屈井村,開始種番薯,并成立了廣寧縣潭布鎮文興番薯專業合作社。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與許多創業者一樣,謝洪榮的番薯事業也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寒冬”。由于第一次種番薯,謝洪榮的團隊缺少相應的經驗和技術,對市場分析有誤,選擇種植的番薯品種也不理想,制作出來的番薯干品質欠佳,難有銷路,導致大量番薯干堆積。“你見過幾千斤番薯滯銷爛在倉庫的場景嗎?當時我們只能一車車拉去廣州、佛山集市賣,每斤只賣一兩塊錢。”謝洪榮算了一筆賬,“那兩年虧損得有20多萬元。”即使在如此艱難的時刻,謝洪榮也從沒想過放棄,從老一輩人身上習得的堅韌支撐他堅持了下來。
終于,在2019年事業迎來了轉機。那年,在廣寧縣政府支持下,謝洪榮報名了廣東“領頭雁”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培育計劃,向華南農業大學專家學習最新技術,建立了脫毒大棚,引進番薯脫毒種苗,改良優化了番薯品種。
種植技術問題解決了,接踵而至的則是如何將番薯高效美味地制作成番薯干。僅靠陽光曬制,不僅生產效率不穩定,口感也會參差不齊。之后,在華農專家與省市農科機構的指導下,謝洪榮花1萬元買了第一臺機械化烘干機。
通過機械化加工,科學調控,600斤的番薯可以穩定生產150斤番薯干。其中好的番薯干,每公斤能賣到98元。事業步入正軌后,謝洪榮不忘帶動鄉親們共同富裕。自2017年以來,謝洪榮的番薯加工廠房聘請了特殊群眾15人,并輻射帶動周邊種植農戶每年增收6000至7000元,參與種植和車間生產的原建檔立卡戶每人每年增收7500至8800元,實現了農戶通過參與農業產業發展增收。
程姨是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元老級”農戶,一干就是5個年頭。“每年農忙時,從育苗到管理到收成一系列環節幫忙下來能掙到1萬多元!我們都很信任小謝,跟著他一起干,日子越過越紅火了。”程姨開心地說。
截至目前,謝洪榮團隊由原來的5人發展成30多人,基地實現年收成優質番薯400余噸,輻射帶動周邊農戶148人參與種植番薯1000多畝,創立的合作社成員從5人增長到68人。
為了進一步提高番薯干銷量,幫助更多村民致富,謝洪榮還盯上電商直播的紅利,變身農民主播,打開了潭布番薯干的全國市場。經過研究摸索,謝洪榮瞄準“流量”市場,通過開設淘寶店鋪,運營微信公眾號,抖音電商直播等銷售方式,將曾經的線下靜態銷售模式發展成為線上動態銷售模式。另外,他帶領的團隊,在各大線上平臺銷售潭布番薯干,最高峰時一小時銷售額達到4萬多元,將潭布番薯和番薯干產品帶出廣寧,銷往全國各地,品牌名聲越來越響,村民們也越來越富。
談及未來,謝洪榮堅定地說:“‘國之所需,吾之所向’,作為‘90后’,我愿意投身到國家鄉村振興事業當中,在每一個看似普通的選擇面前不放棄,終究也能成為這個時代偉大的一部分。”
2021年全國農墾經濟發展統計公報
寧陜75后男子稻田養魚種植魔芋,秦嶺深山發展農業產業
市場監管總局上線全國合同示范文本庫
全國麥收進度過半 收購價格較上年有提高
全國就業人員7.465億人
2021年人社統計公報發布 全國就業人員7.465億人
透視全國首份“噪音擾民”訴前禁止令
全國在建重大水利工程投資規模超一萬億元 促就業成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