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 2022-08-09 23:09
【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林迪】“原來我們提出,通過掌上服務讓老百姓少跑腿,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戳戳手機就能辦事,這是‘一網通辦’要做的工作。現在,‘一網統管’要做的工作就是,讓我們城市的決策管理者通過三屏互動、移動辦理,在一個平臺上就能搞定包括城市安全、產業發展、民生服務、政務建設、事件處置、重大工程、交通出行等事務,能夠做到一屏掌控,真正實現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近日,新華三集團首席數字官張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網統管”要落地,要從縣域基層治理這個難點先突破。
他認為,大家都希望能夠在一個平臺上完成管理和治理的協作,所以一網統管也成為了當下的重點工作。“第一,一網統管一定要基于實時的數據,存量的靜態數據對于管理作用不大,沒有與事件相關聯的實時數據是做不到一網統管的。第二,要依托智能算法,靠算力來代替人力。第三,在這兩個技術化支撐的基礎上,各地方一定要考慮流程再造、制度重塑、認知提升,要主動適應數字化的要求和規律,從而真正實現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一網統管 路徑不同
據介紹,一網統管指的是“一屏觀全域、一網管全城”,也就是說通過移動端的手機屏和辦公桌面屏、大屏相結合,在屏幕上實現全域城市體征的數據指標和關鍵事件的及時推送。一網是指應急、城管、消防、黨建社區、民政教育、醫療衛生等部門,能夠在一張網上真正做到治理能力現代化。
張鵬提到,在落實或者重構原有治理方式的過程中,新華三總結出了“五四三二一”:五是通過一網統管的平臺真正做到在最低層級、最早時間,以相對最小的成本解決最突出的問題,取得最佳的綜合效應,是“五個最”。四是四大領域,態勢全面感知、趨勢智能預判、資源統籌協調、行動人機協同。三是三大轉變,層級轉辦向一體聯動,經驗判斷向數據分析,被動處置向主動發現。二就是“兩個一”,即一屏管全域、一網管全城。最后,這都圍繞著“一件事”,也就是城市里面發生的所有事情進入一個平臺來自動處置、自動推送、自動研判、自動督辦,最后實現閉環,讓線上線下協同高效處置“一件事”。
不同數字化程度的城市通向一網統管的路徑是否相同?
他回答道:“各個城市確實是千差萬別,不光是數字化的基礎千差萬別,同時治理的水平、治理的能力也是千差萬別的,治理的對象也是千差萬別的。城市和農村一定不一樣,大城市、小城市也不一樣。”
當前,一網統管主要具有兩大價值:第一在于協同,也就是跨部門之間形成一網統管能力,比如智慧交通、智慧醫療解決本行業縱向的治理和服務沒有任何問題,但一旦跨部門就難以開展。第二在于治理,各級政府及基層網格社區是目前城市智慧城市數字化建設里中獲得感較差的。從市政府的維度來看,因為既有數字化的項目各自為政,缺乏統一的管理,且數據之間也沒有實現打通;從基層的維度來看,數字化過程中所需的平臺繁多,基層無所適從。
張鵬告訴記者,“一網統管對基層在技術上要做到,第一,填報簡單化、一表通,一次填報數據可以自動關聯,填第二次時原來填報的數據就可以自動關聯起來;第二,一個入口,一次登錄,相關的工作界面都能夠進入一個平臺;第三,數據回流,與區域有關的數據可以在脫敏的基礎上能夠實現回流。只有當這三個問題解決好,一網統管在基層才能真正落得住。”
那么,對于不同城市的一網統管該如何落地?
張鵬認為,大城市的數字化發展具備良好的基礎,要解決的問題是已有的大型信息化、數字化平臺如何落實“三融五跨”的要求,即讓業務融合、數據融合、技術融合;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最終形成一個協同的管理和服務,這是大城市、或者發達城市需要做的事情。
而小城市原有的數字化基礎相對薄弱,沒有數據,既有系統固化、難以打通,就應該重新搭建以自己為主、橫向為主,服務兩端的一個平臺,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遠景的規劃,促進各項應用在此平臺上不斷成長。
由此可見,二者考慮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他總結稱,好的平臺要靠人去落實,要靠機制去保障,一網統管的過程實質上是流程再造和制度重塑的過程。
智慧城市“下沉” 縣域數字化“向上”
據了解,新華三集團以云智原生視角直面城市數字化的難題與痛點,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城市數字化解決方案。我們認為,智慧城市是長出來的,不是建出來的,需要統共性長個性的土壤,需要與城市合伙人一起呵護生長。
張鵬表示,新華三始終秉持融合生長的智慧城市建設理念。“因為我們看到了問題所在,任何一個數字化平臺都不能是一成不變的,而應該隨著城市的發展、老百姓訴求的變化,不斷形成新的能力去回應需求。”
提到新華三在縣域的智慧城市布局,張鵬對記者表示,新華三圍繞縣區設立了東南西北中和專項六個區,用以形成對智慧城市的高效運作支撐。“一方面,原來是一個總部,現在把一個總部拆分成六個區,在六個區都有專門的隊伍,包括方案架構、應用架構、數據架構等各種角色,從而高效支撐縣域的發展。另一方面,在縣域發展上,我們一定會與當地生態合作,一起落地縣域的發展;同時,我們也合作了國家信息中心、中國信通院等研究機構,希望盡可能地給各個縣輸出量身定做的解決方案,既有公共版的、標準化的應用,又有個性化的定制,讓縣域的數字化能夠真正建起來、用得好,不要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
張鵬舉例稱,數字鄉村不能走智慧城市的老路,不能抄智慧城市的作業,一是資金投入有限,二是城鄉服務有本質區別。“我認為數字鄉村應該采用大云+小屏的方式,盡可能地把服務云化、盡可能地把服務推向手機屏。大云指的是各種各樣的服務盡可能上云,小屏就是通過應用開發把服務推向手機端。數字鄉村的建設過程中一定要關注‘一老一小’兩大群體,‘小’的問題是不要被電子垃圾毒害,‘老’的問題是“用不了不會用”的問題。我們還要考慮一些定制化的應用,比如一鍵呼叫、手機與電視媒體的打通、二維碼整合服務,乃至智慧農業的一些應用等。”
他補充道:“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我們很少關注生產的細節,但在農村里面我們需要將農業、農村、農民三件事情統籌考慮,一定要把政府的治理、農民的生產和農業的服務能夠盡可能整合上云,并推到一個小屏上。”
最后,他總結稱,“數字化的認知比投入更重要!數字認知不到位,看不透數字化的本質要求和本質特征,花大價錢建設機房沒有用起來不是數字化,脫離當地的需求挖掘超前應用也用不起來。所以,智慧城市建設在不同的階段一定有不同的方案、不同的側重點。數字化服務商應該積極地幫助當地的政府去梳理、規劃,形成分階段、分批次推進措施,針對具體需求供應相應的軟硬件能力。同時,也要在建設的初期,讓公眾真正參與進來,梳理出民生的痛點、改革的難點、發展的重點,從而找到數字化發展的突破口。”
奶山羊全產業鏈里的鄉村振興畫卷
開封龍亭區首次金融助推鄉村振興網絡直播活動順利舉辦
鄉村振興再發力宜居宜業譜新篇
廣州大學與廣州市協作辦公室合作共建鄉村振興研究院
【六枝特區】郎岱園區智慧水產養殖助推行業發展
更多青年才俊 投身鄉村振興
“致富果”托起鄉村振興致富夢
黔西南石油:匯聚幫扶資源 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