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 2022-06-14 11:07
又是一季大豐收!
眼下,安徽省4280萬畝夏糧收獲已全面結束。作為糧食主產區和全國5個糧食凈調出省之一,安徽夏糧豐收難能可貴、意義重大,進一步穩固了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壓艙石”,也為端牢中國飯碗再次貢獻安徽力量。
落實中央要求和各項惠農政策,確保糧食面積穩定
面積是產量的基礎。沒有種植面積的穩定,糧食安全就會“打擺子”。
阜陽是國家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糧食產量常年保持在100億斤以上。“保面積就是保產量,通過完成‘兩區’劃定,開展‘大棚房’問題專項整治和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問題專項整治,阜陽把有限的耕地資源優先用于糧食生產,確保每年種植面積不少于1450萬畝。”阜陽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科科長侯子建介紹。
“扛穩糧食安全擔子,首要的就是把國家下達的種植面積作為政治任務落到實處。”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盧仕仁介紹,安徽省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近3年來全省每年糧食種植面積均超過1億畝,高于國家下達的任務,且呈現逐年增加態勢。“十四五”期間,安徽省將確保糧食播種面積每年穩定在1億畝以上,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800億斤以上。
以夏糧為例,今年全省夏糧面積約4280萬畝,較上年增加10萬畝,增長0.26%;較2020年增加42.2萬畝,增長1%。在做好夏糧生產基礎上,安徽省提早謀劃全年糧食生產,按全省種植面積10953萬畝、高于國家目標任務3.6萬畝的目標進行安排。
保面積,并非易事。回顧歷史,可以發現糧食種植面積增減變化也比較頻繁。2017年到2019年,全省糧食種植面積逐年下降。2020年開始,這一勢頭得到扭轉,此后面積逐年增加。“糧食種植面積的增減,與對糧食安全的重視程度、與黨的惠農政策落實力度息息相關。”盧仕仁介紹,近年來,安徽省做到兩個“不打折扣”:落實中央下達糧食面積任務不打折扣、落實中央惠農政策不打折扣。
為保面積,安徽省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每年將任務分解下達各市,分區落實、壓茬推進,將任務納入省委、省政府對各市績效目標考核和重點工作平臺調度;落實中央各類惠農政策,加大省市縣各級糧食扶持投入力度。以赤霉病防控為例,今年各級財政投入資金就超8億元。春耕春管時節,安徽省又及時下達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資金12.2億元。
保數量的同時,耕地質量也在提升。目前全省已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5500萬畝,抗災穩產能力顯著提高。2020年度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糧食畝均增收100斤以上。2021年度項目建成后,預計新增糧食產能37689.47萬公斤。
以良種良法為抓手,以單產提升驅動持續豐收
913.18公斤,這是安徽省小麥單產的新高度。
6月5日,渦陽縣楚店鎮后水波村張林森家庭農場的示范點,5.52畝小麥實收測算,平均畝產913.18公斤,比去年最高紀錄860.6公斤大幅提升52.58公斤。這也是安徽省小麥單產水平首次突破900公斤。
夏糧“十九連豐”的背后,是單產的穩步提升,特別是近幾年單產增速加快。2020年安徽省小麥單產紀錄為819.85公斤,去年為860.6公斤,今年則突破900公斤,提升速度驚人。
“2014年、2020年、2021年以及今年,渦陽縣均刷新全省小麥單產最高紀錄。”渦陽縣農業農村局生產室主任楊玉亭表示,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主要是應用了一系列新技術和新品種,比如選用優質豐產多抗品種,實施精細肥水管理、深翻埋茬一體機耕播以及機械化綠色防控等。
渦陽縣是全省的縮影。小麥平均單產水平的提升,驅動了總產在高水平上穩步提升。“這既得益于良種聯合攻關,也得益于良法推廣應用。”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局副局長曹高飛介紹,近年來一批優質高產、適應性強的新品種得到推廣,包括病蟲害防控、精量播種、化肥和農藥使用等關鍵技術也廣泛應用,小麥生產的均勻度和豐產性水平顯著提高。據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汪建來觀察,當前安徽省小麥品種越來越優、集中度越來越高。2021年度秋種,全省面積達到10.0萬畝以上的品種有96個,特別是推廣一批抗耐赤霉病和穗發芽的品種,提高了產量和品質。
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和托管服務組織的蓬勃發展,也是小麥種植水平提升的重要支撐。
“十三五”期間,是安徽省糧食生產機械化發展最快的時期,目前全省小麥、水稻和玉米均已實現耕種收全程機械化。特別是大型先進植保機械的應用,無人飛防的發展,解決了病蟲害防控的問題,提升了生產水平。今年赤霉病防控,全省投入了4000多個社會化服務組織。
在全程機械化的支撐下,以托管為代表的社會化服務,從另一個緯度提升了糧食種植水平。
截至2020年底,安徽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達5.3萬家、占全國5.5%,其中托管服務組織3.47萬家、占全國的7%,托管服務糧食面積達1.27億畝次、占全國的12%。社會化服務不僅提升效率,還推進小麥規模種植,帶動綠色集成技術普及。“調查顯示,托管組織針對小麥生產上存在的技術瓶頸,重點推廣種子包衣技術、智能無人機化除化控、葉面噴施活性肥等關鍵技術,規范小麥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相比普通農戶,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5個百分點。”曹高飛介紹。
良種加良法,全程機械化加社會化服務,這些都意味著安徽省糧食生產已告別了傳統小農經濟,初步邁入了現代化的標準化大生產。
全產業鏈發展,為產業提質和農民增收擴展空間
連年豐收的同時,近些年安徽省小麥產業還迎來了質變,帶動種糧效益穩步提升。
“這兩年都是搞訂單種植,企業要啥品種種啥品種,叫咋管理咋管理,收了麥就按高于市場價6毛錢的價格賣給企業,今年畝均凈增收400多塊錢。”阜陽市潁州區王店鎮種糧大戶王平強反映。
訂單模式、按需種植,這樣的生產模式,已經與過去顯著不同。“十三五”期間,針對糧食產業大而不強,供求錯位,效益下滑等問題,安徽省全面推行“按圖索糧”和訂單化生產,通過發展優質專用糧,打通供需錯位的痛點,破解種糧效益低問題,推動包括夏糧在內的糧食產業轉型升級。
在阜陽,小麥種植在區域上已經形成南部沿淮地區弱筋小麥生產適宜區、中北部中強筋小麥生產適宜區的布局。在種植方式上多采用專用品牌小麥生產基地建設方式,以村為基本單元集中連片種植。“目前全市優質專用小麥基地達600萬畝,占全市80%,其中訂單生產基地300萬畝。初步實現了‘專種、專收、專儲、專用’的目標。”侯子建介紹。
今年全省共落實優質專用小麥3178.67萬畝,占小麥播種面積74.27%,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其中小麥單品種萬畝片369個;單品種整建制鄉鎮99個,比上年增長一倍以上。“夏糧不僅產量高,而且品質好,二等以上小麥超過80%。目前市場均價達到1.5元每斤,比去年同期高出0.3元,扣除農資漲價等因素,全省畝均凈增收超過150元。”曹高飛表示,今夏“按圖索糧”有望讓農民增收超30億元。
以優質專用糧為基礎,安徽省正在謀劃糧食產業的全產業鏈發展。
去年,農業農村部確定的31個全國農業全產業鏈重點鏈。小麥作為主糧之一占據兩個席位,分別由安徽和山東牽頭實施。這也是安徽省唯一入選的重點產業鏈。從種植到加工,從市場營銷、品牌打造到社會化服務、科研和金融支持,統籌考慮這些環節推動融合,把更多主體帶到產業鏈中。
根據要求,隨著全產業鏈建設的推進,到2025年全省小麥綜合能力生產能力、質量安全水平、資源利用率穩步提升,播種面積穩定在4240萬畝,總產保持在1700萬噸以上,全省小麥全產業鏈產值將達1680億元以上。在此基礎上,將按照區位、資源、人力和產業基礎、要素成本、配套能力等綜合優勢,在全省建立3個小麥產業帶和加工集群,建立1個特色原料小麥生產基地。形成1個小麥產業研究院,建立1個省級小麥綠色食品綜合性服務平臺,N個綠色食品加工和觀光旅游產業強鎮。
主產區夏糧收購陸續展開,最低收購價全面提高——增產又增收,種...
【在希望的田野上三夏時節】夏糧收獲過八成 夏糧收購開局購銷兩
【在希望的田野上·三夏時節】我國夏糧收購陸續展開 開局良好
【在希望的田野上三夏時節】資金落實 金融信貸服務助力夏糧收購
【在希望的田野上三夏時節】全國夏糧收購陸續展開 種糧農民增產...
夏收進行時 我國夏糧收購陸續展開 開局良好
【在希望的田野上三夏時節】高科技助力“三夏” 全力保障夏糧豐...
全國夏糧收購陸續展開 種糧農民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