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吉林 2022-12-03 07:36
“這個小南瓜飽滿圓潤、碧翠水嫩,賣相太好了。”進入五月中旬,石橋鎮洪安橋村的“新菜園”開張了,150余畝小南瓜瓜熟蒂落,成為了引客入鄉、搖錢吸金的“寶貝”。
“荒溝溝”變“金窩窩” 閑置土地活起來
說起洪安橋村的這個“新菜園”,里面可大有文章。據了解,該菜園位于洪安橋村八組(小地名:龍凼溝),是一處人跡罕至的“山溝溝”。
“龍凼溝偏僻難行,距離主公路和村莊也較遠,土地還依巖壁而鋪開,高低不平、地塊狹小,在農業生產發展上‘先天不足’,村民們的種植意愿也為零,因此十幾年來,一直處于荒蕪狀態。”石橋鎮洪安橋村黨總支書記邱宗祝表示,為了解決土地撂荒的局面,今年年初,村兩委決定重啟這塊閑置之地,在征得黨員代表和當地村民同意后,一場轟轟烈烈的荒山修耕復種大幕就此拉開。
在修耕復種的過程中,洪安橋村因地制宜,通過以林還林、以耕還耕的方式,對閑置土地進行了盤活利用,并將其納入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耕地主要用來種植小南瓜、絲瓜等輪作蔬菜,而林地則換種為荔枝等經濟林木。”邱宗祝介紹到,在修耕復種的同時,村里還同步推動了基礎設施建設,修建產業便道1600米,其中硬化路達700余米,一舉打通了“村民進不來、產品出不去”的根源問題。
如今再度走進龍凼溝,入耳的,是流水潺潺、笑聲笑語的樂章,養眼的,是長勢喜人的作物和蜿蜒舒展的鄉村美畫卷,曾經窮山僻壤的“山溝溝”正煥發出新的活力。
“土方方”創“綠牌牌”生態經濟強起來
考慮到土地已經荒蕪近二十年,在產業發展的方向上,邱宗祝有了新的思考。“土壤應當已經不含化肥、農藥等殘留物,適合用來發展有機作物。”在洪安橋村黨總支委員會上,身為“當家人”,邱宗祝拋出了這樣的觀點,表示要堅定打好“生態牌” 、走好“綠色路”,并獲得了大家的一致通過。
為了守住這份綠色底蘊,在整個種植過程中,洪安橋村堅持不用化肥、不打農藥,并自學自究了生態制肥,以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長。
“所謂‘生態制肥’,就是將玉米粉、油枯、紅糖、酵母,加水發酵,從而制成有機水溶肥。”邱宗祝表示,作為速效性肥料,有機水溶肥不僅營養元素全面,而且能更有效地被作物的根系和葉面直接吸收,種植出來的作物,不僅色澤盈潤、口感細嫩,關鍵還綠色生態,也更契合現代人對健康飲食的追求。
綠色、有機是生態名片的靈魂。邱宗祝說,目前,村里正在積極向上申請有機蔬菜認證,力爭以此撬動綠色有機蔬菜特色產業的發展,為鄉村振興積蓄動能。
“菜籃籃”扣“果盤盤” 多元輪種富起來
在龍凼溝這片層層疊疊的土地間,一棵棵荔枝樹也正沐浴著日月精華而蓬勃生長,而樹下則是郁郁蔥蔥的蔬菜。
為了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近年來,洪安橋村大膽創新果蔬套種、多元輪種等發展模式,摸索出了農耕經濟的升級版,并將這一模式復制到龍凼溝的菜園里。
“荔枝雖然收益高,但是見效慢,套種生長周期短的南瓜、絲瓜、花菜等蔬菜,就能‘以短養長’‘以量養精’達到快速增收的目的。”邱宗祝表示,目前全村還有2000余株荔枝苗尚在苗圃中,等到明年,將統一移栽至龍凼溝,從而打造出一片有機水果林,實現“菜籃子”和“果盤子”雙發展、雙促進、雙豐收。
鄉村振興,產業先興,特色優質產業更是振興基礎當中的壓艙石。2020年至今,洪安橋村通過“支部領辦+村集體經濟+農戶”的模式,累計流轉土地300余畝,用來發展以雙稻雙蝦、果蔬套種、林下養殖為主的綠色經濟,將“荒山裸巖”打造為“綠水青山”“金山銀山”。如今,在洪安橋村的土地上,正在書寫出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成帆)
直擊:金山初三學子返校復學第一天
市政府批復同意新設4所高等職業學校,金山有一所!
想知道百年前的金山人是怎么救火的?看這篇就知道了!
蚊、蠅進入繁殖高峰季?金山這些人出手了!
返崗難?融資難?金山法院出“實”招為企業復工復產按下“助力鍵...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共同致富的路越走越寬
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政協助力鄉村振興 “訂單”模式讓幫扶更精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共同富裕路上我們繼續奮斗(踐行囑托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