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 2022-06-21 03:31
食為政首,糧安天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
剛剛閉幕的市第六次黨代會提出,積極踐行大食物觀。
巴渝多山,一山望一山;巴渝多水,一水帶一水。
田里的稻與蝦,同生長、產出豐;山里的野生菌,管得好、賣得俏;湖里的水產品,養得好、種類多……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吃得健康,人們的食物結構正在發生改變。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是樹立大食物觀、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題中應有之義。
重慶擁有8萬余平方公里的山地丘陵和510條流域面積超過50平方公里的河流,是名副其實的“山水之城”。大自然的饋贈讓重慶踐行大食物觀有了更加充足的底氣。
打“科技牌”、唱“林草戲”、念“江河經”……連日來,重慶日報記者行走在巴山渝水間,調查各地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的探索與實踐。
如何保障供給?
應用新技術,深挖2805萬畝耕地的潛力
國家之大,糧安天下。大食物觀的基礎是保障糧食安全。
糧食從哪里來?答案顯而易見:耕地。
然而,重慶的耕地條件并不夠好,突出表現在結構方面,山地丘陵占比九成多,“雞窩地”“巴掌田”不少,其中,15度以上、只能算作“可以利用”的土地約為1097萬畝,占全市2805萬畝耕地的近40%。
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耕地,產出更多的食物?
一系列新技術、新品種得以應用、推廣,為保障供給奠定了堅實基礎。
碧綠細長的葉片掃過指尖,撫摸著已有齊膝高的水稻,銅梁區平灘鎮立燈村種糧大戶王宜堅信,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他連續3年選擇市農科院自主培育的“神9優28”水稻品種,種出的稻谷不僅質優而且價高。
“神9優28”是重慶第一個品質達到國標一級米水平的水稻品種,每斤收購價可達到1.37元,比其他水稻品種高0.1元以上。“淀粉轉化得更完全,外觀更晶瑩剔透,加工后的整粳米率達75%,比其他品種損耗更少。”市農科院水稻所副所長李賢勇介紹。
種種優異的特性,讓“神9優28”受到廣大種植戶的歡迎。截至2021年底,“神9優28”已在全國累計推廣100萬畝,涉及湖南、云南、江西、浙江等11個省,實現了南方稻區全覆蓋。
研發良種之外,新技術的推廣也在持續進行。
這段時間,南川區白沙鎮順竹村的村民在往稻田里投放魚苗。“‘稻魚共生’一舉兩得。”村黨總支書記李孝開說,在稻田里養魚,魚在生長中會不斷取食水稻害蟲,減少農藥使用后,水稻品質提高。魚產生的排泄物還能作為肥料滋養水稻,游動的魚還可促進水稻根系的生長。
“最關鍵的是,一份地實現了兩份產出。”李孝開說,由于是綠色種養,水稻的價格能達到每公斤20元,稻田鯽魚的價格每公斤能達到40元。
水田如此,旱地同樣如此。
在梁平區云龍鎮人民村,“新農人”劉江一口氣申報了500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選擇大豆玉米套種,玉米不減產,還能多收一季大豆。”他算了筆賬,500畝就是接近10萬元的收入。
近年來,我國對飼用蛋白和植物油脂的需求量迅速攀升,但由于耕地資源有限,難以擴大大豆種植面積,大豆自給率不足15%。
為此,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隨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截至目前,重慶已落實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25.25萬畝,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任務。
如何增加品類?
研發新產品,既滿足“量”的需求也實現“質”的升級
隨著大家對食物結構的需求逐漸多元化,主食越來越不“主”、副食越來越不“副”,這種變化,為農業生產、產業升級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從“糧食”到“食物”再到“大食物觀”,這是一個與時俱進的觀念轉變,也是一個內涵豐富的觀念創新。對接市場需求,一系列新產品的出現,滿足了多元、營養、健康等消費需求,讓大家想吃就能吃。
以往,“吃不吃米飯”是南岸區居民李思物這樣的糖尿病患者十分糾結的問題:吃,米飯中含有大量淀粉,分解成糖分后,血糖無法有效控制;不吃,容易造成營養不良,甚至出現低血糖現象。
市農科院研發的新品種功能米,是李思物們的“福音”。從外觀上看,功能米和普通大米沒有太大差別,但食用后血糖不會升高。正因如此,功能米一經問世就供不應求,一斤谷子就能賣2.5元,賣出了普通大米的價格。
端午節期間,奉節平安鄉的特色食品“神仙豆腐”訂單不斷。“神仙豆腐”原材料是漫山遍野的灌木豆腐柴的樹葉,經過清洗、殺菌、揉捻、攪拌、速凍、包裝等加工流程,就成了清鮮嫩綠的特色食品,系列產品“樹葉涼粉”“樹葉冰粉”銷往全國市場,去年銷售額已突破千萬元。
實現工業化生產的“神仙豆腐”,長出了一條種植、采收、加工、分銷的產業鏈,帶動了群眾增收。如今,平安鄉周邊9個村共種植豆腐柴4000余畝,吸納了上千余農戶種植,其中脫貧戶147戶,人均增收2000元。
廚房、餐桌上的點滴變化,背后反映出的是消費需求的升級,樹立大食物觀,就應打好“組合拳”,既滿足人民對“量”的需求,也實現食物“質”的升級。
如何突出特色?
延伸產業鏈,立足“大國土”拓展“食物地圖”
大食物觀是傳統糧食觀的延伸,跳出“食物主要來源于耕地”的傳統農業思維模式,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揮資源稟賦擴大食物來源,將食物獲取途徑從耕地資源外延到整個國土資源。
擁有800萬畝水域面積的重慶,每年淡水魚市場缺口卻高達1.2億斤。如何填補空缺,將江河湖泊變成“糧倉”?
6月9日下午2點,大足區玉灘水庫。冒著淅瀝小雨,渝福生態農業合作社捕魚隊的10名隊員乘船出動去收魚。去年,這里的漁業收入達800萬元、漁業利潤400萬元,同時解決了70余人的就業問題,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一方面,在水庫生態養殖鰱魚,帶動村民增收;另一方面,鰱魚捕食浮游生物,凈化水質、保護一湖碧水。
玉灘水庫生態魚,是重慶全新打造的渝湖牌水庫魚的一部分。重慶將利用好200余座大中型水庫、40余萬畝水面,預計至2025年,渝湖牌水庫魚最大產銷量約4000萬斤/年,填補全市水產品缺口的30%。同時,打通從苗種到餐桌的產業鏈條,打造重慶首個“區域領軍、行業知名、中國馳名”的觀光漁業文化產業集群。
森林蘊藏著豐富的食物,是天然的大糧倉,重慶擁有6700萬畝林地園地,發展林下種、養殖大有可為。
喀斯特地貌賦予綦江安穩鎮豐富的山地和林草資源,靠山吃山,村民養殖山羊已有數百年歷史,但大家以往只是賣羊,產業一直不溫不火。
“現在市面上對餐飲零售化的需求越來越大,我們請西南大學的專家提供技術指導,推出了羊肉粉、泉羊宴、羊肉單碗等產品,延伸了產業鏈,增加了收益。”安穩鎮農服中心主任袁洪春表示,安穩山羊從圈舍到工廠再到百姓餐桌,走上了餐飲工業化、零售化道路。
重慶目前的羊肉消費量是每年800噸,而羊肉產量只有300噸,在肉類消費結構中,豬肉占比65%,羊肉占比很小,“林下養殖山羊,還有巨大的市場潛力。”袁洪春說。
來自市林業局的消息,“十四五”期間重慶將因地制宜開展林藥、林菌、林菜、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多種經營,到2025年林下經濟面積達到500萬畝。同時,依托“兩岸青山·千里林帶”等生態工程實施,著力重點發展柑橘、脆李等特色經濟林,到2025年特色經濟林總面積穩定在1700萬畝左右。
兩江環抱、山水之城,重慶坐擁廣闊的綠色國土和水域空間,這既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也是超乎想象的龐大“糧倉”。我們踐行大食物觀,就是要不斷挖掘山水潛力,豐富百姓的“糧倉”。
記者手記>>>
多打大算盤 多算長遠賬
重慶日報記者 顏安
踐行大食物觀,就是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
因此,在挖掘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資源和耕地、森林、海洋等國土資源潛力的同時,我們要多打大算盤,多算長遠賬,具體來說,要注意防范四種風險。
首先是生態風險。
土地是有生命力的。在璧山區健龍鎮,過去一段時間土地常年“超負荷工作”,加上農民習慣施肥打農藥,土壤酸化板結十分嚴重。這樣的土地,很難長出綠色農產品。通過幾年的休養生息,目前當地的土質明顯提高,作物也長得更好。
牢牢把住糧食安全的主動性,對發揮好土壤的潛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我們要注意開發強度,不能涸澤而漁,盡量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多使用有機肥,用科技手段維持土壤的生命力和活力。
其次是市場風險。
當前,從國家到地方,在食物的供給上總體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況。以正在上市的李子為例,李子是目前重慶僅次于柑橘的第二大水果產業,全市種植面積143.9萬畝。而貴州蜂糖李、諸暨紅心李的大量入市,讓本就飽和的市場更加擁擠。一般的農產品并沒有糧食這樣的國家補貼和兜底,如果不顧市場需求盲目發展,很可能會給產業鏈上的相關從業者帶來傷害。
因此,大食物觀雖然要求提供豐富的市場供給,讓群眾吃得飽、吃得好、吃得美,但決不能忽視市場供求這一基本經濟規律。
第三是法律風險。
大食物觀提出要推動食物多元供給,這可能會催生許多特色的種植、養殖。過去,一些地方曾養殖大鯢、梅花鹿、孔雀,這些都是屬于國家保護動物,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批才可以人工養殖。
所以,各地在踐行大食物觀時必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并遵守疫病防治的相關規定,避免法律風險。
最后是生物風險。
為了豐富市場品類,有的地方可能會從國外引進生物品種,這時就一定要注意防范生物風險。我們熟悉的小龍蝦、福壽螺、水葫蘆等均是造成嚴重危害的外來入侵物種,因此引進時一定要強化風險意識,保護好生物多樣性。
微藻治廢有潛力有前景,但還需跨過幾道坎
魯山縣:抓灌溉 搶夏播 扛穩“糧倉”不放松
深挖麥收減損增產潛力 多措并舉提高麥收作業質量
重慶小伙辜國強:傳承中國傳統手工藝
重慶涪陵:實現生態司法修復與鄉村振興雙贏
提升糧食綜合產能 夯實大國糧倉根基
習近平致信祝賀《大公報》創刊120周年強調 弘揚愛國傳統銳意創新...
“地球之癬”如何變成“國之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