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7 08:58
“‘糧王’,來給大伙兒講講你是咋把麥子種這么好的……”6月13日,隆堯縣沙灣村的麥田里,幾位村民紛紛要求國立杰聊聊“種地經”。
就在6月10日舉行的邢臺市第二屆新型職業農民愛科技用科技大獎賽上,通過現場筆試、直播答題、現場測產等環節,國立杰從眾多“田秀才”“農博士”中一路闖關,摘得邢臺市五縣區“小麥糧王賽”冠軍。
今年45歲的國立杰,生長在農村,多年從事農資銷售。5年前,通過土地流轉,他種了320畝地,一年兩收,一季種小麥,一季種玉米。國立杰說,之所以大規模種植大田作物,是因為北方的老百姓一日三餐離不了面食,小麥是剛需,市場價格相對穩定。更重要的是,他還有市、縣科協等部門的大力支持。
國立杰剛開始種地時,收成一般,扣除成本,年底一算賬,幾乎不掙錢。為把地種好,他一邊自學,一邊參加市、縣科協組織的各種培訓。
“莊稼跟人一樣,講究營養均衡。既不能施肥過量,又要補夠微量元素,還要防治各種病蟲害。看似簡單,其實里頭學問大了。”國立杰感嘆地說,為切實掌握莊稼生長規律,他和媳婦兒干脆住到了地里,進行精細化管理,莊稼連年豐收,小麥畝均產量能比普通農戶高出一二百公斤。在去年舉行的邢臺市第一屆新型職業農民愛科技用科技大獎賽上,國立杰在理論答題環節奪得全市第一名。
“你種的小麥是啥品種?”一位村民問。
“兩個品種,一個是‘馬蘭1號’,一個是‘衡觀35’,這兩個品種節水、高產,根系發達,適應性強。”國立杰說,特別是“馬蘭1號”,這次的“小麥糧王賽”現場測產畝產達860公斤。
與國立杰一起摘得“小麥糧王”的,還有王國云和于少雄。王國云是任澤區邢家灣村農場主,種了300多畝小麥,是冀南優質麥產業聯合體的一員。望著地里黃燦燦的小麥,他滿心歡喜,“我與今麥郎公司簽訂了協議,由企業統一供種、統一播種、統一施肥打藥、統一收割、統一收購。銷路不愁,每斤價格高一毛錢,整體效益比以前高多了。”
于少雄在“小麥糧王”中年齡最小,今年35歲,隆堯東曲底村人。他畢業于河北農業大學,回鄉后就流轉了一些土地進行大田作物種植。他在地里養了不少雞鴨鵝等,動物飼料來自糧食深加工,動物糞便經處理變成了農田有機肥,實現了種養結合。“去年小麥畝均產量1400斤,今年只多不少。”于少雄很有信心。
國立杰說,他參加“小麥糧王賽”,就是為了讓更多農民看到種糧的希望。他愿意在種糧上下更多工夫,種出更高品質的糧食。
石家莊趙縣:農機社會化服務助力小麥顆粒歸倉
【在希望的田野上·三夏時節】河南鶴壁蓄滯洪區小麥實現穩產豐收
禾下長夢:驕陽里的小麥收獲
伊朗月度進口小麥超3億美元
糧食、就業、房地產 5月經濟運行數據你看懂了嗎?
我國糧食庫存比較充裕 能源供給基本穩定
天津市濱海新區開展“三夏”小麥機收減損大比武活動
英國公布糧食安全戰略,將向農業技術創新和研究投入2.7億英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