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報 2022-06-17 10:10
走進全國優質棉生產基地沙雅縣棉田,天上飛著無人機,地下跑著噴藥機,2000畝地的噴藥作業,兩個人1天時間就可搞定。
“2000畝地的噴藥量,之前需要七八臺拖拉機、10個人左右的用工量。”沙雅富民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邦恒說,使用無人機和噴藥機后,節約了50%的成本。
作為產棉大縣,沙雅縣按照“農田整改到位、灌排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農田林網健全、生產方式先進、產出效益較高”的要求,建成高標準農田125萬畝,智慧化作業已經深入棉花生產各個環節。
隨著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沙雅縣不少農戶早些年就開始購置農機,在滿足自家耕種的同時,一些大戶開始承擔對外作業。2009年,馬邦恒牽頭與5位村民帶著農機具成立了沙雅富民農機專業合作社,新購置的精量播種機,成為合作社最好的廣告,成立當年就有6000畝地的播種作業找上門。2013年,合作社被評為全疆機采棉推廣示范點,2016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機合作社示范社。
精量播種、隨速施肥、按需噴藥、高效率采棉、科學用工,節本減法換來收入加法。馬邦恒說:“現在,農業越來越智慧,原來的農機播種一次會撒下四五粒種子,長苗后還需要人工去掉多余的苗。精量播種機一次只播1粒,1畝地能節約3公斤種子,還可節省每畝15元的提苗人工費。”
馬邦恒出生在沙雅縣海樓鎮團結村,家里有80多畝地,小時候在地里摘棉花的記憶,至今印象深刻。“彎腰弓背辛苦一天,也拾不了多少棉花,有機器人就好了!”這是他從小就琢磨的事。
機械換人工,機器智能化。如今,馬邦恒兒時的夢想已經實現。2017年開始,沙雅縣通過大規模流轉土地,小塊田都變成大條田,機械化作業得到廣泛普及,合作社的業務早已走出了團結村。
5月31日,記者在合作社的停車區看到有56臺機械,從秸稈還田、施肥、犁地、耙地、噴藥、播種再到采摘,棉花種植全程實現機械化、智能化。
“棉花種植機械化早在10年前就實現了,這些年通過不斷更新設備,更加智能化了。”馬邦恒指了指一旁裝有導航系統的大馬力拖拉機,翻出手機里的視頻,畫面中,拖拉機在田間穿梭,從施肥到犁地、耙地、噴藥、播種全程均為無人駕駛。
“從A點到B點定好位置,它自己就走了,500米誤差不到2厘米,1天150畝地的播種、滴灌、鋪膜可一次完成,以前這些活要干一周。”合作社駕駛員馬明軍說。
為及時了解最新的農機信息,全國各地舉辦的農機展,馬邦恒都會去看。停車區的一排大型機械,是2015年他在烏魯木齊市舉辦的農機展上購置的。“這是采棉機,1天能采500畝地,相當于1500人的工作量。”馬邦恒說。
這樣的采棉機合作社共有8臺,到了采棉季能完成8萬畝采棉作業。2015年開始,合作社還承接了昌吉、石河子等地的采棉業務。
今年,合作社新購置的農家肥拋撒機、精量隨速撒肥機成了種地主角。“這兩臺機械可以標定拋撒肥料的寬幅、拋撒量,還會根據車速自動調節,效率更高、拋撒更均勻,500畝地原來1天完成,現在壓縮到了4個小時,操作起來也更輕松。”馬邦恒說。
合作社有56臺機械,卻只有23名駕駛員,農機駕駛員一般身兼多職。
噴藥機駕駛員陳萬慶將土地流轉后,來到合作社工作,主業是駕駛采棉機,月薪6萬元。每年采棉季只有兩個月,其他時間他還能駕駛噴藥機、衛星平地機,每年工作9個月收入20多萬元,還有2萬元的年終獎。“駕駛員全年都有活干,合作社也省去了臨時找人的成本。”馬邦恒說。
在沙雅縣,這樣的農機合作社一共有78家,配備大中型拖拉機599臺,配套農機具1561臺,總資產達5.67億元,提供全程農機社會化服務。
沙雅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楊介紹,現代化農機裝備和高標準農田相適應的機械化生產是發展智慧農業的基礎,沙雅縣將繼續培育壯大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新型服務組織,通過建立“覆蓋全程、服務全面,機制靈活、運轉高效,綜合配套、保障有力”的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推動智慧農業發展。
河南寧陵縣:規劃建設鄉村產業園 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河南南樂:夏糧收購好“豐景” 智慧倉儲添助力
農機院公司承擔的兩項廣西科技重大專項項目通過驗收
“三優一免”!杭州市對農業機械實行優惠供油
北海市農機中心聯合中石化廣西北海石油分公司開展農機用油保供服...
陜西省農業機械產業技術體系試驗示范基地(渭南)舉行建設揭牌儀...
財政部下達農業生產救災資金6.73億元 支持重大病蟲害防控
農業品牌幫扶主體開始征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