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 2022-06-20 22:50
中國中化青年水稻育種專家張鵬博士難忘那一幕:2022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調研三亞崖州灣種子實驗室時強調,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種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種業科技就要自立自強。
總書記的殷切囑托,讓在現場聆聽的張鵬激情澎湃:“水稻是中國重要口糧作物之一,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稻種子的研發是水稻生產環節的關鍵,關系國計民生,意義重大,我們一定要盡力為糧食安全作出貢獻。”張鵬道出了青年育種工作者的心聲。
中國中化作為農業領域的“國家隊”,始終牢記“國之大者”,秉持“為中國農業謀轉型,為中國農民謀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不斷加強種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業增收增效。中國中化下屬中國種子生命科學技術中心(以下簡稱“中種科技中心”)40余名育種青年,將育種工作根植于心,特別是青年黨員主動擔當作為,充分發揮突擊隊和生力軍作用,沖鋒在前、攻堅克難,在種業創新攻關一線筑牢戰斗堡壘,將青春華章書寫在廣闊大地上。
水稻育種就像選拔賽,每年需要從數萬份基礎材料中擇優選用。為加速品種選育步伐,育種青年像候鳥一樣,每年忙完內陸正季的育種試驗工作,就要飛往三亞南繁育種試驗基地,開展新材料的創制加代、新組合組配及優異組合的篩選等工作。
南繁北育,這些青年成了追著太陽跑的人,一年過兩個夏天,有人近300天都在田間工作。夏天最熱的中午,恰恰是水稻雜交進行人工授粉的最佳時機,炎炎烈日下,他們在泥田中穿梭操作,衣服濕了干、干了濕,一干就是幾個小時。
育種工作不僅強度大,且非常繁瑣,播種、插秧、性狀調查、雜交、選種、收獲、數據分析……需要日復一日地堅持不懈。育種青年駱名瑞說:“重復也許無法避免,但思考卻可以讓工作變得不同。”正是憑著對育種事業的堅守和勇于創新的拼勁兒,讓這群育種青年完成了一個又一個挑戰,從普通的育種助理漸漸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專業能手。
駱名瑞、曹志等青年黨員通過改良RGA技術,加速親本選育進程,實現一年三季加代選育,兩系不育系和恢復系定型從原來需要3-4年縮短至1.5年;育種信息系統是研發工作的關鍵平臺,青年黨員段志杰發現信息系統在育種材料出入庫環節效率低下,便發揮編程技術特長,利用休息時間攻關難題,編寫完成“MINT todo”材料出入庫輔助軟件及操作指南,可在1個小時內對1000份材料進行自動出入庫操作,效率提升約10倍。目前這套工作方法已廣泛應用于育種材料的出入庫操作當中,還被公司內的玉米團隊引進應用……育種青年有干勁、有拼勁、有韌勁,在水稻育種崗位上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在基層沉淀磨礪自己,不斷實現自我提升和飛躍。
農時不等人。近兩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為育種工作帶來的挑戰,在人員緊缺、工作量陡增的情況下,育種青年凝聚在黨旗下,自發組成“南繁抗疫情保春耕”青年黨員突擊隊,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南繁科研。
青年黨員余燦駐守基地近5個月,擔負起基地大田育種各項工作:田間材料管控、打藥施肥管水、做秧廂、催芽、播種栽秧、防串粉隔離……他事無巨細一肩挑,把水稻育種工作環節幾乎做遍,從早忙到晚,一個人擔起原來近5個人的工作任務,使育種工作的關鍵節點目標達到試驗要求,圓滿完成當季育種任務目標。
今年“南繁季”剛結束,其間,中種科技中心南繁育種團隊共種植育種材料兩萬余份,測配組合5000多個,創制3000多份親本材料。近一個月,育種青年正分批從三亞南繁趕赴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的育種試驗基地,開展新一輪的正季育種工作。
他們或忙于“南繁季”的種子收獲、篩選、考種、分裝,或忙于內陸正季的播種、移栽……從泥土中攜光而來,在驕陽下揮灑汗水,在風雨中歷經坎坷,中國中化育種青年正奮力奔跑在推進種業振興的賽道上,讓“中國糧”用“中國種”,讓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蘭婭芳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先藕潔 來源:中國青年報
綠色中國“加減法”丨農業綠色低碳發展
倒計時1天!2022《豐收中國萬里行》大型宣推活動暨《正大三農創...
中國氣象局啟動三級應急響應
新聞1+1丨前5個月的中國經濟,走勢如何?
(中國這十年)海南五指山:生態融產業 群山變寶山
第四屆中國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大會隆重召開
高手在民間|這些常見的水果,你對它們的了解有多深?
高帆:“兩個客觀規律”指引中國城鄉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