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 2022-08-07 08:55
阮萬超賣玉米看顏值。顏值高的,色、香、形都達標,鮮食,論穗賣;顏值差點兒,色、香都沒問題的,扒粒,論斤賣;顏值實在不行,但發育還挺飽滿的,制漿做餑餑,論個賣;秸稈,發酵做青貯飼料,論噸賣。一株青玉米就這樣實現了價值最大化。
阮萬超與玉米結緣,還要追溯到2010年。
“一次在南方市場考察,我發現東北玉米特別受歡迎。”阮萬超說,“與其他地方品種比較,還是咱黑龍江玉米口感略勝一籌,原因就是這獨有的黑土資源。”
守著這個“寶”為啥不好好利用?當年他就返鄉創辦了青岡縣萬德福食品有限公司,轉年又流轉了1300畝地,種植與加工“齊步走”。
既沒種過地,也沒做過深加工,這無疑是險棋一步。阮萬超說:“主要還是向同行學習,多到現場觀摩。”
因經驗不足,他第一年還是白交了學費。“我們忽略了種植加工黏玉米的排期。產量過多,導致無法及時加工,錯過乳熟期,玉米出現淀粉化,品質大打折扣,影響口感。”
接下來兩三年里,學費也沒少交。流轉土地沒重視地塊,結果被水淹;全國玉米豐收,市場飽和,為保本,那年在街頭巷尾、商業區銷售煮玉米的小商販成了他們的“大客戶”……
“當時感覺自己不是在做企業,只能說是做一份‘營生’。”企業規模小,產品數量上不去,無法滿足供應商需求,雖然不愁賣,但收益不多,每穗能賺2毛錢就相當不錯了。在這期間阮萬超也發現,玉米賣之前還是得分出等級,這樣才能保證優品能賣出優價。
企業在不斷反思中前行著,終在2016年步入快車道。成立農機合作社、建起1萬平方米冷庫、種植面積增至1萬畝、年可加工黏玉米3000萬穗……不但產品種類更加豐富,銷售網絡更是覆蓋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按他的話講:“我們年年在擴建,年年在發展。”
說到這,他拉著記者在廠房里走了一大圈。廠院整齊停放著大型農機,加工車間內紅外線分揀機、清洗機發出陣陣轟鳴聲,公司從種到收已經全部實現機械化。
阮萬超說:“最初我們要雇幾百人,用幾天時間扒玉米皮,因為玉米一旦過了保鮮期會嚴重影響口感。現在從機械化采摘,到扒皮、去根、清洗,再到最后高溫滅菌全過程只要三個小時,這樣才能‘鎖住’玉米的香甜糯。”
選用國內頂級品種、每穗鮮食玉米都有自己的“身份證”、獨立小包裝……如今他的鮮食玉米供不應求。
阮萬超說:“企業滾雪球式發展,離不開這片黑土地的滋養,近年來各級政府部門對企業發展非常重視,實打實幫我們。”
“各級農業部門常組織我們到各地參加展會,不但通過展會提升品牌知名度,更開闊了眼界。我們還通過政府無息貸款項目,建起了冷庫。”阮萬超介紹,作為“全國鮮食玉米新品種示范基地”,青岡對鮮食玉米產業愈發重視,除著力打造“青岡玉米糯又甜”區域公共品牌外,還舉辦了鮮食玉米大會,全國經銷商云集在此,又給企業未來發展創造無限可能。“借勢龍江發展,我們底氣更足了。”
企業不斷發展更不忘回饋社會。阮萬超的企業積極推進“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合作社通過流轉土地、務工帶動農戶450人,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88戶,每戶每年分紅1500元,務工人員每人加工期收入達5500元以上,通過“帶地入社”“資金幫扶”“進社務工”等形式帶動民政鎮四個村的貧困戶實現脫貧。
對于未來發展,阮萬超說,越來越多的企業“搶灘”鮮食玉米市場,想要“出圈”,就要有新東西。“接下來我們準備與大專院校合作開發更多玉米新產品。我們還想建設育肥牛養殖場,將秸稈全部供應給育肥牛場,將牛糞和秸稈做成有機肥,實現種、養加有機循環的生態農業。”
涇縣:舉辦玉米秸稈打捆現場會暨農機手培訓會
玉米大豆“搭伙”種出好效益
小麥大規模機收基本結束,國常會部署玉米晚稻大豆等夏播
滁州市農業農村技術推廣中心調研指導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
自治區農機中心到北海市開展大豆玉米種植機械化調研指導工作
酒泉公司成功研發輕量化制種玉米去雄機
吉林省《DB22/T 2820-2017玉米秸稈方捆打捆機作業質量評價規范》...
慶云縣常家鎮大豆玉米“手牽手”, 帶狀種植“地雙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