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報 2022-06-29 22:06
仲夏時節,在克拉瑪依市農業開發區的一處試驗田里,原本幾乎寸草不生的鹽堿地滿是綠色,猛一看,有點像剛長出的麥苗。其實,這是一種“吃鹽”植物——鹽地堿蓬。
“被稱作‘吃鹽’植物,是因為它不僅可以在鹽堿地里生長,還能為每畝地帶走400多公斤鹽,又能使土壤耕層脫鹽,3年后,這些鹽堿地就可以種植正常作物。”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說。
新疆是我國鹽堿地面積最大的省區,土地鹽堿化造成農業減產,經濟損失巨大。如何降低土壤含鹽量,讓大面積的鹽堿地變成正常土地?
21世紀初,田長彥帶領團隊聯合中國農業大學等高校及科研院所,歷時10余年,在新疆主要鹽堿地分布區尋找鹽生植物,最終從100多種鹽生植物中篩選出鹽地堿蓬、野榆錢菠菜、鹽角草等優質“吃鹽”植物。
目前,該項技術除了在新疆部分地區進行示范推廣外,還在寧夏、內蒙古巴彥淖爾、華北以及沿海灘涂地區推廣。
“為了將鹽堿地改良為正常土地,新疆各族群眾通過挖排堿渠、大水洗鹽、水旱輪作等方式排鹽。這些舉措雖然改良效果好,有利于土地排除鹽分,但都要消耗大量的水資源,還會發生次生鹽漬化。”田長彥說。
通過灌排洗鹽,新疆農業發展進入相對穩定的狀態。然而,隨著滴灌節水技術的推廣應用,鹽堿地改良又面臨新的挑戰。
“滴灌只能造成土壤中植物根層淡化,并不能把鹽排出土體。隨水而來的鹽無法隨水而去,土壤就會積鹽。”田長彥說,原來灌區洗鹽排進荒漠里的水也被阻斷了,致使綠洲農田過渡帶生長在荒漠區的植物也將面臨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威脅。
在這樣的背景下,田長彥開始帶領團隊轉變思路。在長期野外調研中,他發現,在一些鹽漬化嚴重的土地上,雖然農作物無法生長,卻能生長一些耐鹽植物。
基于這個發現,田長彥帶領團隊跑遍了南北疆和東疆平原區所有有鹽堿的地方,探明了新疆有320種鹽生植物,占全國60%以上。為了摸清野生狀態下鹽生植物的生長規律,田長彥帶領團隊分別在阜康和克拉瑪依建了兩個鹽生植物園,引進了150多種鹽生植物進行比較研究。
結果表明,在鹽堿地上種植鹽生植物不僅每畝地能生產1.8噸干物質,還能帶走400多公斤鹽。同時這些植物還可以作為很好的飼料添加物,解決了南疆部分地區飼料短缺問題。
田長彥還發現,這些“吃鹽”植物還可以作為蔬菜食用,以鹽地堿蓬為例,它含有很高的甜菜堿類調解物,營養豐富,可以涼拌或清炒。此外,研究團隊還嘗試把“吃鹽”植物加工成鹽基生物炭,用于南方部分地區酸化土壤治理。
經過多年的努力,田長彥帶領團隊解決了鹽生植物從種植到生長期管理再到收獲的整個過程的機械化生產問題。然而,該項技術的規模化發展也面臨難題。
“鹽生植物野生環境下的性狀特征限制了其作為作物開發利用的經濟可行性,品種馴化與品質培育需要進一步加強。另外,新疆鹽堿地分布廣泛,需要針對不同的鹽生植物、不同的生態區域開發出適宜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田長彥說,目前,鹽生植物作為蔬菜、油料、飼料等種植,仍處于小規模示范階段,實現大面積推廣還需要社會各相關部門共同努力。
新蒲新區:千畝藤椒喜獲豐收
【在希望的田野上·三夏時節】智慧科技賦能 守護大國糧倉
平谷田野 “麥”向豐收
夏糧豐收來之不易
來之不易的豐收答卷
2022“豐收中國萬里行”云啟動儀式圓滿落幕!活動正式啟動!
今年夏糧豐收已成定局—— 來之不易的豐收答卷
2022夏糧增產豐收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