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1 23:52
近年來,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立足資源優勢,創新工作舉措,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推進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積極構建“生態保育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綠色農業發展新格局。
一、注重頂層設計,強化政策引導。加強規劃引領。針對潁上縣稻米產業資源優勢,編制《關于加快發展綠色農產品全產業鏈建設的實施意見》《潁上縣稻米綠色生產的實施方案》,建立《農業綠色發展問題臺賬管理制度》,創設農業綠色發展“正面激勵清單”和“負面約束清單”。健全工作機制。成立以縣政府負責同志為組長,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生態環保等八部門參與的工作組,統籌領導先行區建設,組建潁上縣農業綠色發展推進中心,具體承辦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相關工作。加大政策扶持。縣財政安排專項資金5000萬元重點支持節水節肥節藥、農業廢棄綜合利用等方向。劃撥試驗及建設用地約1000畝、籌建綠色發展長期固定觀測試驗站,配套綜合實驗室儀器和試驗基地物聯網設施,有力保障農業綠色發展觀測支撐體系建設。建設覆蓋全產業鏈的“潁上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及其產品追溯管理平臺”。
二、找準工作支點,構建五大體系。構建“綠色農業技術體系”。開展新型水溶性肥料研制和主糧作物周年綠色豐產增效技術、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秸稈快腐還田技術攻關,形成綠色技術模式15套。發布《綠色低碳農業生產推薦技術指引》,建成生態稻田核心示范區30萬畝,示范區土壤有機質含量明顯增高,土壤種群豐度顯著增加,化肥和農藥施用強度均下降約10%,實現水稻產量和品質雙提升。構建“綠色農業標準體系”。編制《農業廢棄資源利用及綠色生態農業技術規范》,涵蓋農田生態保育、作物健康栽培、糧食產后收貯、稻麥適度加工、綠色產業支撐等技術規范26項,逐步搭建農業綠色發展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構建“綠色農業產業體系”。發展苕稻鴨萍鵝等“稻田+N”新型農作模式24.8萬畝,催生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有機農業新亮點。培育“潁之上品”區域公用品牌、“國望”“長生源”等一批優質品牌,農產品議價能力顯著增強。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王崗鎮淮羅村入選“中國美麗鄉村”,構建農文旅一體化發展的產業模式。構建“綠色農業經營體系”。培育認定家庭農場、綠色農業經營主體300余家,建成“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12個。發揮國家“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優勢,已建成縣級農村電商倉儲物流配送中心1處,鄉鎮級電商中轉站22個,村級電商物流網點122個。構建“綠色農業數字體系”。將遙感、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綠色發展結合,提升“稻米+N”全產業鏈發展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實施“智慧生態無人農場”示范項目,建設基于軌道電動驅動,集精準農業、無人農機裝備、原位連續監測、智能農田決策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智慧生態無人農場”500畝。
三、轉變生產方式,凈化產地環境。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病蟲害生物防治、統防統治等行動。制定化肥農藥科學施用手冊,印發化肥農藥減量施用明白紙,指導當地農戶及新型經營主體綠色種植。2021年全縣化肥施用強度降低到12.41公斤/畝,農藥使用強度降低到0.064公斤/畝。同時,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全縣節水灌溉面積比重提升到44.30%,單位農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83.64噸/萬元。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采用種養結合方式,以縣域為單位整體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積極培育生態農業主體,遴選認證12家“生態農場”,打造生態循環農業鄉鎮10個。通過項目示范、資金引導和市場化運作,提升區域產業生態化水平,初步構建現代高效生態農業示范體系。提升廢棄物利用水平。推廣應用有機廢棄物高溫好氧發酵技術、發酵沼液農田清潔利用技術、稻蛙生態綜合種養技術及“畜牧業—種植業”養分綜合平衡生產技術等,累積建立試驗示范區20萬畝。成立秸稈綜合利用專家指導組,帶動秸稈利用產業提質增效,實施秸稈全量化利用10萬畝。全縣畜禽糞污和秸稈綜合利用率分別提升到94.4%和97.6%。加強耕地保護和修復。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統籌利用撂荒地發展糧食生產,全縣耕地保有率穩定在100%,耕地質量等級五等以上面積占比提升到82.37%。推進嚴管類耕地種植結構調整,將糧食作物調整為非食用作物或重金屬低積累農作物。通過生物修復、土壤調理、工程修復等手段,實現中輕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全縣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9%以上。
四、強化認證監管,提升產品質量。強化綠色有機認證。加強政策支持,突出綠色管控方向。鼓勵引導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開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申報認證工作,對通過認證的生產主體實行農藥、化肥等農資限額免費供應,推動綠色食品認證率不斷提高。目前,全縣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數量達到106個。建立農產品追溯管理平臺。構建農產品的追溯管理平臺,90%以上的新型經營主體平臺注冊,農產品實現“帶證上網、帶碼上線、帶標上市”,全縣主要農產品實現產品可溯源。健全定期監管機制。開展常態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監督抽查,對農產品質量進行全程可追溯監管。從源頭把控農產品品質,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穩定在100%,單位面積優質農產品數量提升到1.68個/萬公頃。
在家門口旅行 城市漫步正在我國許多城市悄然發展
全國40余家旅行商齊聚仙女山 共商武隆旅游發展大計
農業農村部公布2022年度農業行政執法典型案例
農業農村部印發《農機安全生產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試行)》
從“盆景”變成“風景” 四川數字農業農村到底如何建?
離退休干部局舉辦2022年農業農村部離退休黨務干部培訓班會
海南儋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做好成果“嫁接”運用
科技助力農業保險護好“米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