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電子版 2022-07-01 20:09
日本農協“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經營理念和“一人一票,人人平等”的組織原則早已被我們所熟知,但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日本農協仍然以合作金融為主要收益來源,仍然用金融業務盈余填補農業供銷和技術服務部門虧空的狀況卻很少被人提及。本文主要介紹日本農協在促進合作金融發展和推動農業現代化方面的相關情況,希望能對我國建立生產、供銷、信用合作“三位一體”合作經濟組織起到借鑒作用。
日本農協運轉主要依賴于金融業務
日本同我國一樣,是一個以家庭經營為主的小農國家。明治維新以后,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其農業農村改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提高生產力,國立大學普遍設立農學院,政府在各地設立農業科研機構,研究和推廣現代農業科學技術;二是改變生產關系,借鑒德國經驗,將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建立了名為“產業協同組合”的合作經濟組織,這就是日本農協的前身。該組織最初目的并不是從事農業生產合作,而是從事農民之間的信用合作,也可以說是農民信用合作社。自從有了產業協同組合,日本有效解決了農民貸款難問題,高利貸在日本農村基本消失。
1947年《農協法》出臺后,日本各地按照市町村行政區劃組建了大量的農協,并自下而上設立了“基層農協-縣聯社-中央聯社”三級管理制度。這些由農民出資成立的農協集農業供銷、信用保險、技術服務為一體,是囊括農業農民各種事業的高度壟斷機構。其中,信用合作仍然是系統中資金規模最大且收益率最高的部門。截至2021年3月末,農協銀行是日本具有最多營業網點、超大資金規模的金融機構,個人存款金額高達107萬億日元,占整個日本金融機構個人存款的11%,排在諸多商業大銀行之前。信用合作事業(包括金融和保險)收益額為11329億日元,占農協系統總收益的66%;而農業供銷事業(農資購買和農產品銷售)收益額為4282億日元,僅占總收益的25%;農業技術服務則是公益服務,農協為此凈投入152億日元。由此可見,日本農協正常運轉主要依賴于金融業務。
農協為日本農民增收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也面臨挑戰
農業現代化必須有資金來源,日本的資金主要來自政府。2019年,日本名義GDP為561萬億日元,農業產值為5.65萬億日元,僅占1%,而國家對農業的財政預算為2.90萬億日元,占農業產值的51.2%,如果加上地方財政資金,這個比例更高。由此可見,日本農業高度依賴財政補貼,高補貼保證了農民的高收入。
日本農業現代化資金,除了正常出售農產品回收貨款外,主要來自于政府的財政補貼、農業災害保險、政策金融機構的長期優惠貸款和農協的合作金融。其中,財政補貼主要滿足農業中具有公共產品性質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需求及對政策金融給予貸款利息補貼;農業災害保險主要幫助農民抵御各種自然災害,但農民的人壽、財產等商業性保險則交給農協經營;政策金融主要滿足農戶和農村集體發展現代農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需求;合作金融主要滿足農戶的經營性流動資金需求和消費資金需求。
政策金融和財政補貼的資金雖然都來自政府而非農協,但具體的資金往來業務都是提供給農協銀行辦理的。由此可見,在農協體制內,日本農民在正常的生產生活中不存在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困難。
日本現代農協發展半個多世紀以來,作為農民利益代言人的綜合農協系統在保障基本農產品供給,特別是在促進農民收入快速增長、消除城鄉差距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促進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業勞動力占整個勞動力之比1950年為48.5%、1955年為41.1%、1965年為24.7%、1975年為13.8%。勞動密集型企業大量布局在鄉鎮,農業機械大量普及,農民平時就近在工廠上班,利用周末和業余時間從事農業生產,兼業化促使農民收入快速提高,到70年代中期,農民收入就超過了城市工薪階層。
進入21世紀以后,日本經濟增長失速,農協系統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些挑戰關系到日本農業能否提高競爭力、重現輝煌,也將對日本政治和社會結構產生深遠影響。一是以“均等、弱小”為前提、“一人一票”為宗旨的農協仍主要以兼業農戶為服務對象,無法滿足對大規模農戶按照經濟原理給予優惠的要求,大規模農戶開始脫離農協,自己銷售農產品;二是農協金融部門從信用角度出發必然追求規模,逐漸遠離基層農民,而農業供銷和生產服務部門則要求貼近基層,但又過度依賴金融業務難以獨立;三是日本想提高競爭力必須開展農地改革,促進農地向有經營能力的人轉移,但由于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農地從生產資料逐漸變成資產,價值陡增,使已經離農的人也不愿意將農地賣給其他農民,農地一直處于分散化、碎片化狀態甚至大量拋荒,農協由于對金融業務的嚴重依賴,被迫站到大量兼業戶一邊,容易成為農地改革的阻礙者。
創新發展我國“三位一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
日本農協是提供綜合服務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日本政府把農村運營貨幣資本的權利交給了農協,根本目的是發展現代農業。農協前身的產業協同組合在信用合作的基礎上普遍發展出農業供銷功能,后來又增加了技術服務功能,這些功能都是農協為做好貨幣資本運營提供實體經濟保障。當農民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貸款需求時,農協銀行就能夠通過農業供銷和技術服務部門充分掌握農戶資金需求的真實性和項目效益前景,也就是說,日本農協把農村貨幣資本運營和實體經濟運營緊密結合起來,實現農業現代化經營。
目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仍被資金短缺瓶頸所束縛,單獨搞生產型專業合作社讓資金短缺問題更加顯現。日本經驗告訴我們,農民手中掌握的閑置資金通常是可以滿足農業生產貸款需求的。目前,在浙江瑞安、福建龍巖等地已經在試點開展農業專業合作、供銷合作和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新型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形式。設想一個1000人的村子,人均存款1萬元,那么該村存款余額就是1000萬元,可見現實中農民貸款難不是因為農村缺少資金,而是缺少把農民手里的資金和財政資金用好用活的機制。
因此,從組建綜合性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角度看,從運營貨幣資本入手,通過合作金融取得為農服務的經濟實力,這是中國發展生產、供銷、信用合作“三位一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在起步階段最值得借鑒的經驗。
當然,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后期也要避免資本運營盲目擴大規模,甚至脫離農業單純追求利益的傾向,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反對把農地當作資本進行炒作,始終將“三位一體”經濟合作組織的服務對象放在農民和農業社會化服務上,才能長久保持制度優越性,避免出現日本農協現在面臨的窘境。
(作者洪志杰 系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科技參贊)
習近平在湖北武漢考察時強調 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
2021年度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強度“雙下降”
央行調查:二季度51.5%企業家認為宏觀經濟“正常”
物流穩中向好支撐經濟復蘇
文旅部門下半年將組織實施促進文化和旅游消費行動計劃
在家門口旅行 城市漫步正在我國許多城市悄然發展
海寧黑水共建聯盟 “網紅經濟”撬動農特產品出山
航拍贛鄱|培植“大棚經濟”把“菜籃子”變“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