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金山 2022-07-01 16:29
鄉村的盛夏,
一池蛙叫,一片蟲鳴,
水清苗綠,果實芳香,
處處充滿著生機。
不久前,在金山區朱涇鎮溫河村,承包著千畝農田的嚴秋云剛完成了晚稻的種植,望著阡陌縱橫的連片秧苗,這個被曬得黝黑的本地漢子看在眼里,樂在心里。從小心翼翼經營著一畝三分地,只求穩住腳跟,到“政產研”攜手興農,初嘗現代農業的甜頭,他與許多“新農人”一樣,在金山的土地里播種著希望,也收獲著希望。
種“金”得金,“逆境”里的“逆襲”
“我們近期將與一家農業科技發展公司合作,簽訂30萬斤大米的銷售合同,這些大米主要供應給上海轄區內100多個中石油網點便利店,預計7月就能陸續上架。”據嚴秋云介紹,整個疫情期間,自己經營的上海尚慧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銷路不僅沒有受阻,還成了“香餑餑”,接連收到了多家企業拋出的“橄欖枝”。“當時是封控期間,許多保供單位為了保障供應,找到了我們,在了解了我們的種植技術和理念后,一來二去就熟悉了起來,對我們大米的口感也比較肯定,也就有了現在更深入的合作。”談及如何與央企“結上姻”,嚴秋云直言,是保供牽的“紅線”。

偶然中有著必然。2016年,嚴秋云在朱涇鎮黨委、政府和金山商業集團的牽線下,首批引入上海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建粵教授團隊培育的,上海市本土首個成功選育的長粒型香型軟米——“上師大19號”,經過六年提純復壯,該品種早已在滬上家喻戶曉。眼下,有了電商平臺、連鎖商業網點多條通路,“不愁賣”不僅是尚慧合作社的現狀,也帶著周邊農戶乘上了這趟產銷“直通車”。

溫河村“上師大19號”秧苗
“‘上師大19號’除了口感好、品質優、產量穩,抗病性、抗倒性也強,自頭茬稻米開鐮后,就有許多村民跑來取經,我們也很愿意傳授技術,還對種植戶收購助銷,希望通過成片規模化種植,持續打響品牌知名度。”嚴秋云介紹。

上海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建粵教授與嚴秋云
在水稻育種試驗田查看并記錄情況
去年開始,上師大生命科學學院、金山商業集團、尚慧合作社三方開啟更深入的研究合作,肩負起了為地產優質稻米品牌化、產業化育好“上海種”的重任,目前,水稻育種基地已初具規模,1000多個水稻育種中間材料或品系已在育苗階段,專家團隊和技術人員將通過培育與實驗,優中選優,為本地稻持續培育豐產優良品種。
稻香芳香,特色產業織夢圓夢

小小一粒稻谷擎起了共同富裕的夢想。近日,記者還來到了朱涇鎮新涇村鄉村振興核心區一農5組所在地,新建的觀光木棧道蜿蜒逶迤,將水漾稻田分成了錯落有致的多個片塊,剛剛結束機穴點播的稻田里已經冒出了嫩綠的尖尖角,與粉墻黛瓦相得益彰,可以預見,待核心區整體建設完成,在棧道上看稻谷金黃,風吹稻浪,此地,又將掀起一股鄉村游的熱潮。

陳建宇與父親岳桂元探討品牌發展規劃
同在一農5組的朱涇鎮農業龍頭企業——上海盛致農副產品有限公司,稻米加工智能工廠在建工地上正熱火朝天。“疫情一好轉我們就動工了,預計在今年10月能整體建成,包括自動生產線配備和技術人員到位,到時,正好是水稻的集中收割季,能滿足6萬噸綠色稻米的加工。”技術和人才,是上海盛致農副產品有限公司的“90后”負責人陳建宇反復提及的關鍵詞。6年里,他不斷把現代農業發展理念帶入父親岳桂元創立的這家公司,打造了“來金山白相”電商平臺,從賣單一大米,做到了平臺共享。有意合作的合作社,其種植的優質瓜果、蔬菜都能上架。去年一年,銷售額達到了1200萬元。

新涇村黨總支書記與岳桂元、陳建宇共同探討稻產業鏈打造
而作為公司創辦人,去年,岳桂元緊扣“打造一個品牌、帶活一個產業、富裕一方農民”的思路,在區農委的支持和朱涇鎮黨委、政府的有意促成下,新涇村與上海盛致農副產品有限公司以新涇創建鄉村振興示范村為契機,攜手打造了“稻花灣”品牌大米,同時,積極探索“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保險公司”的“捆綁”發展模式,加速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建設,“龍頭帶矩陣”效應持續發揮。“我們將在新涇村構建集選種、育苗、種植、收購、烘干、加工、包裝、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同時,開發稻米衍生品,每個環節都可以創造價值、收獲效益。”岳桂元相信,稻產業將在持續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推進鄉村振興上大有可為。

“稻花灣”稻米部分衍生品
目前,上海盛致農副產品有限公司通過提供優選種源、保底提價收購、科普科技種田等方式,有力提升了當地水稻種植的品質和效益,促進新涇村及周邊農戶種植熱情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稻花灣”品牌打造還得到了上海市農科院水稻研發團隊的“加持”,該團隊將通過多層次、深層次參與企業對新工藝和新產品的研發,助力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真正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新涇村鄉村振興核心區效果圖
朱涇鎮想要打造的“稻花灣”還不止于此,堅持特色化、差異化發展理念,朱涇鎮“因村制宜”,挖掘資源稟賦和競爭特色,開啟“花海待涇、稻香新涇、幸福大茫”鄉村振興連片示范區建設,通過芳香、稻香產業共振、資源互利,帶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研學農業的多元融合發展,讓農業為旅游營造更好的環境、增加更多的體驗項目,也讓旅游為農業增值帶來更多商機,為農產品的外銷提供更多可能。最重要的是,通過特色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拓寬村民致富門路,從而成功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
通訊員 殷潔如
攝影 徐歡 姚丹萍
編輯 周致玥(見習)
責編 沈彥菲

來都來了,點個在看再走吧~~~
總長7475米,金山這個200年一遇達標工程即將完工!
金山有序開展租金減免,為企業減負護航
新一期征收土地公告來啦!就在金山這里→
保護古樹、留住鄉愁!金山這個鎮為古樹提供“管家式”服務
稅惠春雨潤苗 助建“未來村莊”
上海樂高樂園附近將打造一個核心旅游景觀區,還有...
金山區干部大會舉行,傳達學習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和十二屆市委一次...
為保證秋糧豐產豐收,金山這里田間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