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報 2022-07-18 11:26
“七一”前夕,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林占熺頂烈日、冒酷暑來到平潭長江澳的菌草基地,向幾十位院士專家介紹菌草改良鹽堿地和防風固沙生態成效。經過4年的試驗,林占熺團隊篩選出的菌草品種,已能夠在重度鹽堿地上穩定生長,帶來一片繁茂。
作為一位有5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年近八旬的林占熺依然步履匆匆,不斷用新的成績向黨組織匯報——
6月28日,福建省菌草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授牌;6月30日,接待國家林草局客人;7月1日,調研永定山區廢棄礦山生態修復;7月4日,返回故鄉連城,與當地負責人探討借菌草技術走出一條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新路子……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寫在農民的錢袋里”,是這位老黨員心中永恒的堅守。
點草成金的“扶貧狀元”
1970年,林占熺調入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工作不久,就發現當地菇農大量采伐闊葉林,用段木栽培香菇。腰包鼓了,青山卻禿了。
“能不能以草代木,緩解菌林矛盾?”林占熺提出這一課題。但往后十余年間,始終無人將其付諸實踐。
上世紀80年代初,已在福建農學院(福建農林大學前身)工作的林占熺參加福建省科技扶貧考察團,赴長汀、上杭等閩西革命老區調研,發現當地農民處于深度窮困中。
“如何幫助他們擺脫貧困呢?”林占熺暗自思忖,食用菌產業“短、平、快”,但傳統段木栽培法以消耗大量木材為代價,得不償失。水土流失本就嚴重的長汀,更亟待探尋生態扶貧之路。
林占熺決定實踐自己最初的設想。1983年,在福建農學院一間破舊的實驗室里,他開始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實驗,也開啟了自己半生的菌草生涯。
1986年10月,第一朵利用芒萁培育的香菇長成。此后,他又相繼從野草和人工栽培的草本植物中篩選、培育出46種菌草,攻克了“菌林矛盾”這一世界難題。
新技術蘊含著巨大商機,也意味著選擇。林占熺說:“我是窮苦農民的孩子,深知農民的艱辛。作為黨培養的農科學者,我深感自己肩負的責任,應該用自己的新技術去幫助貧困地區群眾擺脫貧困。”
于是,林占熺像菌草深深扎根大地一樣,一頭扎進基層開展技術推廣。一次,在去尤溪縣推廣菌草的路上,他遭遇了車禍,斷了兩根肋骨。可是,他只在醫院住了兩天,就帶傷出現在工作現場。
誕生于福建的菌草技術,沒有止步于福建。
1997年菌草技術被列入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項目后,林占熺帶著6箱菌草,到寧夏十幾個縣建立菌草產業扶貧示范生產基地。當地冬天滴水成冰,晝夜溫差大,因擔心影響食用菌生長,他們便建了半地下室菇棚,利用廢棄的窯洞栽培食用菌。隊員們直接住在了菇棚里,以方便夜間起來檢查菇房的溫度變化。
1998年,蘑菇收獲的時候,很多當地村民第一次拿到百元鈔票,興奮地編了幾句順口溜:“菌草、菌草,閩寧草,幸福草,還是社會主義好,還是共產黨好!”
多年來,菌草技術已推廣至全國31個省份,這也讓林占熺屢獲殊榮:“中國十大扶貧狀元”“全國東西扶貧協作先進個人”“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
蘊含生態夢的新興產業
“從事了30多年的菌草研究,我的菌草夢說到底就是生態夢。”林占熺坦言,“我希望有生之年,在母親河黃河兩岸筑起千里菌草生態安全屏障,讓黃河變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把生態菌業發展成為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興產業。”
這樣的夢想,任重道遠,卻在他和團隊的努力下,一步一步變成現實。
2013年開始,林占熺和他的團隊駐扎進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9年時間里,不斷摸索用菌草防風固沙阻沙。
第一年,隊員們就住在沙漠里,磚頭壘起來架上一塊木板就是床,沒有自來水沒有電。這些都不算什么,但看到種下去的菌草長起來卻被風沙打爛,再長起來再被打爛,隊員們流眼淚了。擦干淚水,從頭再來!
種下的菌草,在7次“死而復生”后,終于制服了流沙。
烏蘭布和菌草防風治沙基地的試驗結果顯示,菌草成功固定了流動、半流動的沙地,2013年種植的菌草,其根系至今仍具有很強的固沙作用。并且,鮮草畝產量平均達12噸,一畝沙地種植菌草產值近3000元。在種植菌草后的沙地上栽培西瓜、花生等經濟作物,作物長勢良好。
如今,菌草已經在黃河沿岸9個省區種植。菌草技術從最初的“以草代木”種菇,擴展到菌草生態治理、菌草飼料、菌物肥料、菌草材料、菌草生物質能源開發等眾多領域。
2021年4月,在林占熺的推動下,首個菌草科技創新產業園落戶寧夏石嘴山。一年多的時間里,這里已建成科研樓、1.2萬平方米智能化養菌車間、菌草粉草車間、冷庫等,眼下正朝著搭建菌草全產業鏈條不懈努力。
菌草種植節水節肥不打農藥,畝均節本增效200元以上,每畝直接效益4000元,經過動物養殖、菌菇栽培、肥料利用還田,每畝效益可增值到萬元以上。
“我們希望把這里作為菌草技術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標桿,并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樣板。”林占熺的女兒林冬梅表示。
為國際減貧貢獻中國智慧
小小一株菌草,早已漂洋過海,引發國際關注。
菌草技術走出國門的第一站是巴布亞新幾內亞。
1997年7月,應巴新東高地省政府邀請,林占熺帶領菌草技術專家組赴東高地省魯法區實施菌草技術重演示范。
在巴新,刀耕火種、草裙、草房真切地出現在眼前,山上的婦女們連衣服都要共享,福建專家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么窮的地方。
異國他鄉,專家組成員們沉下身心,克服缺水沒電,甚至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困境,對當地人進行手把手培訓,將技術簡化再簡化,讓村民一看就懂,一做就能成功。
8米高的巨菌草,一年能收割3至6次,鮮草最高產量達每公頃853噸;種植1公頃巨菌草,作飼料可喂養400至500只羊,作菌料可生產100噸鮮菇……菌草技術成功落地!喜獲豐收的村民又唱又跳,呼喊著:“中國,菌草!”
2000年5月,應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邀請,巴新東高地省代表團訪問福建,雙方簽署友好省協議和《福建省援助東高地省發展菌草、旱稻生產技術項目協議書》。20多年協同努力,林占熺團隊和當地民眾創下3項紀錄:巨菌草產量最高達853噸/公頃,農戶旱稻產量達8.5噸/公頃,旱稻宿根法栽培創造了1次播種連續收割13次紀錄,使巴新擺脫了對進口大米的依賴。
在盧旺達,菌草同果樹、玉米和大豆等間作、套種以保持水土,被盧旺達農業委員會向全國推廣。在斐濟、萊索托、中非共和國、尼日利亞、馬達加斯加和老撾等國,菌草被用來改善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小而美、見效快,推廣起來成本比較低,越來越多國家用菌草開辟出脫貧致富和環境保護的新路徑。
2017年,菌草技術被聯合國列為“和平發展基金項目”重點項目向全球推廣,為國際減貧事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林占熺的辦公室里,擺放著一個地球儀,上面標著許多紅五星。“有紅五星的地方,就是我們菌草技術推廣到的國家和地區,現在總數已超過100個。”林占熺說。
“只要還活著,就要做下去。”仍然活躍在科研一線、實踐“前線”的林占熺笑言自己是“80后”。他說:“作為共產黨員,就要為人民奮斗一輩子!”(福建日報記者 鄭璜)
攜手呵護母親河——黃河流域省際橫向生態補償的新實踐
四川出臺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 構建“四區九帶”生態修復格局
守護一江碧水浩蕩東流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成效綜述之一
產學研深度融合,滇中第一峰打造國際玫瑰生態莊園
河南在黃河流域啟動重大生態修復工程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動真碰硬 推...
生態環境部:以督察促發展 嚴控“兩高”項目盲目上馬
中央生態環保督察著力破解老大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