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7 00:59

拍攝了故宮10多年,也研究了10多年。有人問我,故宮里到底有多少門?我說,故宮的門,按照8707間房子每座殿里至少三道門計算,你說多少個門?這紫禁城的門,門門有門道兒!不信,你慢慢去體悟,萬事都有門道兒。
對于故宮的情感,說不清。只要在北京,就不由得進入宮里轉一轉。每次出游,都帶著那本故宮詞典,細細琢磨其中味。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老百姓相傳故宮有9999.5間房, 按照1980年國家統計,故宮現有房屋為8707間,故宮內,宮殿有門,城墻有門,房屋有門,到底有多少門,目前無具體統計。
故宮有四個大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清改為神武門),故宮的正門名為午門,午門就有五個門,其兩側為左掖門、右掖門。午門其平面為 凹形,宏偉壯麗。午門俗稱五鳳樓,是故宮宮殿群中第一高峰。午門是皇帝下詔書、下令出征的地方。每遇宣讀皇帝圣旨,頒發年歷書,文武百官都要齊集午門前廣場聽旨。午門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文武大臣進出東側門,宗室王公出入西側門。

故宮的最后一道門——神武門,明朝時為“玄武門”,玄武為古代四神獸之一,從方位上講,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間因避諱改稱“神武門”。神武門也是一座城門樓形式,用的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式屋頂,但它的大殿只有五開間加圍廊,沒有左右向前伸展的兩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門低一個等級。神武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門禁。
四道大門 還有東華門、西華門。暫不贅述。

進了午門,走過玉帶橋,就是太和門。陽光悠閑的灑落在石柱上。這里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左右各有朝房 廊廡。金水河上有5座橋梁,裝有白色漢白玉欄桿,隨河宛轉,形似玉帶。
從午門上俯瞰,玉帶橋形似玉帶。午門是皇帝下詔書、下令出征的地方。每遇宣讀皇帝圣旨,頒發年歷書,文武百官都要齊集午門前廣場聽旨。午門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文武大臣進出東側門,宗室王公出入西側門。
過去午門的中間這道門只有皇上可以走,如今你可以雄赳赳地從此走近太和門。
這門里,到底有多少門道?森嚴的太和門,門如同生活,看似外表嚴肅,內心也許火熱,而外表張揚的,內心會是堅硬嗎?

太和門前的太和殿里演繹著古今多少事?那時,皇帝的心思只有皇帝知道。
從太和殿后門望去,中和殿里皇帝正在為早朝前運籌。運籌是需要智囊與智慧,也許就是現在說到頂層設計,設計也需要藝術。
從中右門一路向北,可直達中和殿和保和殿。午門與太和殿之間。這里設有三門:中為太和門;右為貞度門,左為昭德門。這三門,是一組相連的雄偉建筑群,是太和殿的屏障。貞度門和昭德門是王公大臣們上朝必經之地。太和門則專供皇帝、皇后進出。貞度門在明朝時稱宣治門,洪熙皇帝曾聽政于此,因此,頗為有名。
穿過左翼門就可見三大殿的雄姿.。如今的游客大都直穿三大殿,也就是喜歡走中軸線。其實只有從兩側去慢慢欣賞,才感知她的婉約和美麗。生活、人生、愛情,不也是這樣么?!

過天街東側就是景運門。故又被稱為“禁門”。清朝自親王以下,文職三品、武職二品以上大員可以行走,僅準到門外臺階20步以外停立,嚴禁擅入門內。
月華門,有一種穿越的感覺。從這里,你會走進西宮的誠蕭殿、景仁宮和承乾宮,去哪里探秘一下宮女們未知的許多隱秘的世事。
從承乾宮門望去,穿越三道門就是鐘粹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鐘粹宮,明代為妃嬪所居。悄悄地瞅一眼,景陽宮的門縫中,你可透視未開放的草木世界的另一面目。

坤寧門里是否藏著朕的心事,這座小院子你知道當年誰居住在這里?是李蓮英的院子里,繁華早已不再,如今是哪位老炮兒在這里悠閑人生之樂趣?如今的這位傳奇老炮兒讓我惺惺相惜,先是買賣書畫,之后做過糕點,賣過咖啡,幾日不見,還真有點念想。
如果能把紫禁城折疊,正中的地方就是乾清門。這,是紫禁城的一條分界線,之前為國,之后為家,家國之間共有7道門連接,其中,最重要的門就是乾清門,它是天子居所的門戶。乾清門,不僅僅是一道門,還是一個舞臺,國家最高級別的會議“御門聽政”就在這里舉行。

明清兩代的御門聽政不盡相同。明代,皇帝在皇極門舉行聽政,也就是今天的太和門。而清代,皇帝選擇在乾清門聽政。一個選擇在國門口聽政,更重儀式。一個選擇在家門口聽政,就近從簡,更加務實。不管是太和門,還是乾清門,明清兩朝的聽政,都選擇了露天的方式。而且,每天一早,天沒亮,大臣們就得從家出發,不管酷暑嚴寒,風雨無阻。乾清門前,遇見一位白發老者,在凝思昨日的歷史,每一個門里都有歷史故事.....這故事,咱慢慢趣說。
作者:朱文鑫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1支團隊入圍北京市“百粒‘金種子’項...
北京小麥單產創歷史新高
北京27條措施促消費 年內發放1億元餐飲消費券
北京調整進返京政策和進出公共場所政策
今年北京力爭再消除一百個集體經濟薄弱村
湖北京山:以“蓮”喻“廉”,鄉村振興刮起清廉之風
北京:應對災害天氣保農業生產安全
新發地出手,北京“菜籃子”再上一道“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