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3 10:20
近年來,濰坊市各級黨委政府深刻認識和充分把握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夯實主體責任,完善設施網絡,豐富產品供給,拓展文旅空間,穩步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全面推進,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更加健全,優質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日趨豐富,以文化繁榮助力鄉村振興作用日益顯現,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連續6年群眾文化生活滿意度位居全省前列,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強示范引領作用的先進鎮村。
培育鄉村文化生態 打造鄉村振興樣板
柳疃鎮位于昌邑市區以北,渤海萊州灣南岸,面積324.7平方公里(其中淺海面積10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9公里,轄72個行政村,戶籍人口4.7萬人,常住人口7.2萬人。2020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9.84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27億元。柳疃鎮是著名的“絲綢之鄉”,是近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先后榮獲全國文明鎮、全國重點鎮、全國生態鎮、國家小城鎮經濟綜合開發示范鎮、中國絲綢文化之鄉、山東省重點示范鎮、山東省農業產業強鎮、山東省生態文化名鎮等榮譽稱號。近年來,柳疃鎮堅持黨建引領,深度挖掘文化資源,重塑鄉村文化生態,打造鄉村振興樣板。




1
“規劃”執筆健全文旅發展機制
柳疃鎮將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納入鄉鎮經濟和社會發展長期規劃,并不斷創新工作機制落實文旅發展規劃。

一是強化組織保障。成立文旅專班,專項推進各項文旅事業;成立“博物館小鎮”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整鎮制推進鄉村博物館建設進程……形成黨委書記親自抓,社區書記靠上促,村支部書記具體干的文旅發展大格局,責任明確、層層落實,為各項工作開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二是建立長效考核機制。特別是2019年來制定《柳疃鎮村級工作“十個一”工程實施方案》,將“每村建設一處村史館(鄉村博物館)、每村寫一本村志、每村至少有一支文藝隊伍、每村至少有一處文體活動場所”等新時代文明實踐、精神文明建設等工作納入村“兩委”班子考核指標;制定《關于開展“十大攻堅行動”的實施方案》《關于開展“十大示范引領工程”的實施方案》,將“文旅產業培植壯大”作為攻堅行動之一,將特色博物館建設、創建“美麗村級公園”“景區化村莊”“最佳村史館(鄉村博物館)”納入考評表彰項目,督促引導全鎮上下爭著上、比著干。
三是加大文旅投入,以文惠民。柳疃鎮投資3000萬余元,對小龍河進行清淤、引水、綠化,打造了“一院兩路三舍四園八景”的“煙柳水岸”景觀,大綠量、高品質的“龍溪濕地”打造了“碧水清流、岸綠景美、人文彰顯”的美麗畫卷,為沿岸群眾提供一處生態宜居、幽靜自然的生活環境。
2
夯實陣地打造公共文化服務樣板
柳疃鎮綜合文化站位于柳疃政務服務中心四樓,是山東省三級文化站,室內面積600多平方米,設有圖書館、書刊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多媒體培訓室、兒童活動室、書畫創作室、文體活動室等功能室,圖書館藏書2萬余冊,閱覽坐席60個,電子閱覽設施20套,樂器10余種。文化站配備4名本科以上學歷、專業性強、組織協調能力到位的工作人員,為更好地服務群眾,積極打造免費辦證、免證閱覽、免費飲水、免費寄存、免費WIFI、免費觀影為主要內容的“六免費”服務品牌。為響應國家提出的“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和柳疃鎮提出的建設“錦繡柳疃”的號召,柳疃組織社區內5-10歲的適齡兒童參加兒童讀書會,進行誦讀國學經典閱讀,打造文化服務新品牌。配套建設面積2.8萬平米的朝陽廣場,配備有源音響、廣場燈、籃球架,健身器材20余套。綜合文化站建成昌邑市文化館柳疃分館,積極拓寬服務渠道,聘請專業老師對各村文藝團隊進行輔導培訓;每年定期開展文藝展演活動,組織開展“迎新春”、“鬧元宵”、 “迎七一”、“慶國慶”等群眾文藝匯演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活躍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除了標配的綜合文化站,柳疃鎮還立足深厚的絲綢文化、華僑文化、農耕文化等,打造了各種公共文化服務陣地。位于柳疃鎮小龍河畔的濰坊僑史館,是山東省首個以僑鄉、僑史、僑胞為題材的展館,充分展現了濰坊華僑開拓創新、不屈不撓、實業救國、回饋桑梓的高尚情操,為海內外僑胞提供了一處銘記歷史、回憶鄉愁的精神家園。

投資2億元建設柳疃絲綢文化博物館共征集文物古籍3萬余件,再現了柳疃絲綢的歷史沿革和發展歷程,豐富了柳疃絲綢的相關史料知識,讓人們直觀感受柳疃絲綢歷史文化的厚重。依托昌邑華信絲綢有限公司的老廠房、舊設備進行高標準改造提升的絲路綢語文化創意園區,融入現代元素,增加文化符號,建設而成的集文化創意、產業孵化、休閑娛樂三大板塊為一體的文化創業示范園區,其中的“半屋伴讀”書屋成為富有特色的網紅打卡書房,并定期開展市級非遺“永慶成”糕點制作研學活動。在市文旅局的幫助下修繕百年老屋“史家大屋”,將昌邑繭綢與“一帶一路”重要文化遺產成功保存,成為山東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村莊發展注入新活力。2019年,柳疃鎮獲評濰坊市首批公共文化建設示范鎮。

3
以文化人凝聚共建之力
一是隊伍穩定活躍。柳疃鎮業余文藝骨干、農村鄉土文化人才和村級文化管理員隊伍健全。全鎮有50多支文藝骨干隊伍,包括文山詩書社龍河分社、秧歌表演隊、票友演出隊、廣場舞隊等,成員可達600余人。
二是活動豐富多彩。每年都組織文化活動,各社區迎新春文藝展演、戲曲巡回演出、書畫展、夜嗨節,五一、七一、十一等“我們的節日”進行文藝匯演等,還指導村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消夏節目不斷,這些活動的開展,使群眾文化活動高潮迭起、亮點頻出,豐富了基層群眾文化生活,參與人員達數萬余人次。

三是文旅品牌堅挺。截至目前,柳疃鎮“桑葚采摘節”已連續舉辦五屆,“群眾文化藝術節”已連續舉辦四屆,“絲綢文化節”“國潮民俗節”“苜蓿美食節”等節會接連不斷,形成富有特色的柳疃文旅品牌。

4
非遺傳承守護奮斗初心
一是非遺資源異彩紛呈。柳疃鎮現有非遺豐富多彩,一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柳疃傳統織綢工藝,省級傳承人魏耀琳,濰坊市級傳承人韓良忠;兩項濰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郭家莊打秧歌、柳供月餅制作技藝。郭家莊打秧歌濰坊市級傳承人郭景來;六項昌邑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恒順公黃酒制作工藝、柳疃永慶成古法烘焙制作技藝、金豆子的傳說、李朝天夜點黑豆兵、土龍的傳說、柳疃剪紙。2006年12月,柳疃絲綢技藝入選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柳疃絲綢技藝項目傳承人魏耀琳帶領團隊參加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在世界面前展現繭綢魅力。郭家莊打秧歌2012年開始對秧歌戲唱段、唱詞進行挖掘,豐富完善項目材料,2014年12月,郭家莊打秧歌入選濰坊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二是傳承陣地全面開花。柳疃絲綢文化博物館設有一處非遺傳承和體驗大廳,占地600平方米,擁有木質織機25臺,輔助機具30件,每日按時開放,可供游客體驗和觀賞,濰坊市級傳承人1人,新傳承人3人,每年前來參觀和體驗的游客數量約10萬人,極大的傳承了柳疃絲綢技藝,讓更多人認識了解繭綢,喜歡繭綢制品,愛上中國絲綢文化之鄉——柳疃。絲路綢語文化創意園設有非遺工坊和研學教室、非遺展示廳,占地3000平米,向游客展示中國養蠶繅絲史,利用蠶繭和絲綢制品開展手工制作體驗,研學教室向游客講授養蠶繅絲技藝、展示特有文創絲綢品牌,每月接待200余旅游團,每年參觀人數80000余人,宣傳絲綢文化,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華裕繭綢博物館是山東省民營博物館、全省及縣以下歷史文化展示工程“十百千”示范點,建筑面積500平方米,展廳面積300平方米,庫房100平方米,社會公共服務區100平方米。

藏品有:手工織機、器材、用具45臺套,絲綢生產經營記錄帳本及商標等11件,傳統手工絲綢產品及現代絲綢產品實物754件。博物館設有固定陳列廳2個,展示了清代至建國初期昌邑繭綢紡織機械及古籍、產品等藏品,仿造一處清代絲綢之家生產生活場景。中央電視臺記錄頻道對昌邑絲綢的傳統工藝進行了全程拍攝,制作大型記錄片《錦繡記》,在中央9臺播放,其中第一集第一部《手工織絹》就是在華裕繭綢博物館拍攝的。

三是“鄉土記憶工程”賡續傳統文化。柳疃鎮現有百姓大舞臺20個,村村設有活動廣場,尤其是近年來,柳疃鎮依托豐富獨特的文化資源稟賦,探索“三級共建+整鎮推進+公眾參與”的工作模式,統籌考慮鎮域歷史文化遺產、現代設施、百姓生活等方面,建設形成了包括柳疃鎮史館、柳疃絲綢文化博物館、濰坊僑史館等5個核心展館以及72個村史館在內的博物館集群聚落,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博物館小鎮”。傳統與現代、人文和自然相互交融映襯,在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類型豐富、主體多元的博物館更是完全融入了居民生活,為鄉村振興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博物館”力量。

柳疃鎮太平集村以紅色文化為主題,深入挖掘優秀組工干部徐邁的英雄事跡,建成徐邁事跡陳列館,生動記述了徐邁從參加革命到為組織事業鞠躬盡瘁的一生,其“辦學育人不收學費”“追尋光明奔向延安”“不畏艱險守護檔案”等一個個真實的故事,深深的感動激勵著每一位前來參觀學習的人。張家車道、劉家車道村史館以銘記歷史、展望未來為主題,精心展示村莊發展歷史和在外名人,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北閆村以鄉愁記憶為主題,搜集歷史物件千余件,建成鄉愁記憶村史館;李家廟子村依托悠久的木匠文化,建設木匠村史館;后官村將自己村的紡織印染工業歷史刻進村史館,并建設了文化大院供村民休閑娛樂;青阜農業綜合體在抓牢糧食安全的基礎上,以農文旅為發展方向之一,實施了 “稻香漁歌”“豐收壇”等項目,將百姓大舞臺建在萬頃良田中,在鄉村振興實踐中心設立農耕文化展示館,闡述農業發展歷程,傳承農耕文化,促進鄉村文明,2020年青阜村獲評全國文明村……

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形成了柳疃鎮鄉村博物館的“一村一品”的品牌,為堅持傳統尊老愛幼、忠義仁厚、勤儉持家等文化傳統,樹立文明新風,提升群眾素質,凝聚黨群力量、促進村莊發展保駕護航。2021年10月,柳疃鎮作為唯一鄉鎮在山東省博物館綜合業務現場培訓班上作了典型發言。
5
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柳疃鎮以絲綢文化、農耕文化為主題,開發培育了柳疃特色文旅品牌,成為了聚人氣、傳文化、促發展的靚麗名片,催生了以絲綢文化為核心,農耕文化為重點的工業旅游、研學旅游、藝術創意等鄉村旅游新型業態,激活了整個昌邑市相關產業的發展,呈現了“人來、企活、業興、文盛”之勢。

一是文化引領盤活產業效能。柳疃鎮被評為中國絲綢文化之鄉,是江北最大的裝飾布生產基地和棉紡織品交易市場,因絲綢而起,緣絲綢而興,帶動當地絲綢、紡織、超纖、印染產業發展興盛,建有全國棉紡城、工業園區,紡織印染企業300余家,個體工商戶500余家,紡織印染約占全國20%的市場份額,超纖產業占全國90%的市場份額。青阜農業綜合體成為山東土地經營規模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基礎設施配套最全的現代農業項目,趟出了一條農業提質增效、農村美麗宜居、農民增收致富的鄉村全面振興新路子,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較為成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青阜路徑”。他的成功得益于對農耕文明的尊重與傳承,得益于農耕文化的“吸金石”作用。將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團隊、科技團隊、高精尖的農用機械設備齊聚于此,將寸草不生的10萬畝鹽堿地變成盈車嘉穗的“噸糧田”。

二是文創品牌延續品質經典。柳疃絲綢文化博物館織造的純手工繭綢創造了“柳疃絲綢”品牌,成為中國馳名商標;“絲路綢語”文化創意園開發了“絲路綢語”“隆茂合”等多個文創品牌,僅蠶絲被、絲綢等產品年營業收入可達6000多萬元;山東省共5家絲織廠,柳疃鎮就存有兩家,其所生產的絲綢原料直供愛馬仕和LV等大品牌,創造了“濰柳”“雅風”等絲綢品牌,深受消費者喜愛。青阜農業綜合體開發“青阜農業”系列農產品,每年增加收益1800多萬元,農產品附加值大幅提高,實施“互聯網+”工程,推動線上線下聯動運營,年實現線上銷售收入1000多萬元。

三是產業融合提升文化價值。柳疃鎮依托文化生態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拉長產業鏈條,將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經濟效益。開發培育了研學游路線,將學生課堂搬到室外,在傳承文化的同時增長知識。在柳疃文化博物館可以知曉“一絲不茍”“歲月如梭”“子不學斷機杼”等成語真諦;在繭綢文化博物館和絲路綢語文化創意園可以體驗養蠶繅絲的樂趣;在青阜農業綜合體可以習得 “粒粒皆辛苦” 的艱苦奮斗精神。成立“田間課堂”,將農業科研與良種培育、職業農民培訓等板塊融入其中,前沿農業技術及時轉化為實踐。開發文旅農業,發展休閑垂釣、親子教育等經營活動,打造了集觀光旅游、休閑娛樂、餐飲服務于一體的鄉村旅游新地標。
來源:昌邑市柳疃鎮
編輯:孫朝陽(實習)
監審:卜慶鵬
聲明:該賬號所發布文章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轉載文章會標注來源,如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數字鄉村頻道的立場及觀點。如有其他需求,也可與我們聯系。
郵箱地址:ishuzixiangcun@163.com
智庫圓桌:健全機制促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合肥擘畫巢湖生態文明示范區 “稻魚共養”初見效
美國僑報網:白洋淀人重回“夢里水鄉”收獲生態紅利
西鮑村校地“聯姻”賦能產業振興
四川省第二屆鄉村文化振興魅力競演大賽敘州賽區活動舉行
?慶云:保障“基層堡壘”良性運轉 夯實鄉村振興組織基礎
慶云:組織優勢轉化發展優勢 產業振興引領鄉村振興
浙江溫州文成縣邀請省市水產專家指導生態水產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