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 2022-08-03 19:24
“這一大塊稻田里,都是我養的小龍蝦,有300多萬尾。”小暑過后,天氣悶熱,在固始縣徐集鄉花集村稻蝦共養產業基地,宏康養殖合作社理事長許國勝,饒有興趣地向記者講述起自己的返鄉創業經歷。
徐集鄉緊臨淮河,水系資源豐富,存在大量灘涂。為了把這些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利用到農業產業發展中來,該鄉積極出臺返鄉創業優惠政策,在轉包土地、技術培訓、信息共享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以吸引在外務工、經商人員返鄉創業。
“我是徐集鄉馬寨村的,以前在蘇州市從事建筑行業,主要負責土建隱蔽工程,年收入數十萬元。2009年返鄉創業,繼續干建筑工程。2018年春,鄉黨委、鄉政府號召大力發展稻蝦共養產業,我申請注冊了合作社,成為全鄉扶持培育的第一批稻蝦共養產業大戶。通過實地考察,我相中了花集村一片閑置的灘涂,轉包了一部分農田,經過不斷改造,如今建成了面積600畝的稻蝦共養產業基地。”許國勝說。
每次投放小龍蝦苗前,都要噴灑一次石灰或生物藥劑,為水田消毒、殺菌,確保投放的小龍蝦苗能夠健康生長;在邊養殖邊出售的同時,將蝦池中間栽上稻秧。小龍蝦產生的排泄物可以為水稻生長提供良好的生物肥,由此種出來的水稻不僅品質好,而且產量高,平均畝產1300余斤。
“一畝地一年產龍蝦260斤左右,按每斤10元計算,畝產值2600元;水稻1300斤按每斤1元計算,畝產值1300元;兩項加一塊畝產值為3900元,600畝總產值為230余萬元;除去各種開支,一年純收入有50萬元左右。”許國勝為2021年的稻蝦共養算了一筆賬。
如今,在許國勝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經商人員紛紛返鄉,走上規模化、專業化稻蝦共養的致富路。截至目前,全鄉共涌現出100畝以上的稻蝦共養種養大戶60多戶,稻蝦共養面積達10000多畝。
“看到許國勝搞稻蝦共養獲得好收成,我也把10多畝稻田改為稻蝦共養。為了形成規模,我又承包灘涂及農田100多畝。邊學邊養,僅2021年純收入就接近20萬元。”徐集村村民徐玉剛高興地說。
古城村村民丁紀富的稻田和許國勝的稻蝦共養基地毗鄰。看到許國勝稻蝦共養發了財,丁紀富也心動了。他不僅將自家稻田改為稻蝦共養,而且還承包了灘涂和農田300多畝從事稻蝦共養。去年純收入30萬元。
“許國勝是全鄉第一個返鄉發展稻蝦共養的,他起到了較好的示范帶動作用,一片片閑置多年的灘涂如今都變成了盛產水稻、龍蝦的高產田。不僅提高了水土利用效率,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增強了綠色發展后勁,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真是一水兩用、一田兩收、一舉兩得。”徐集鄉黨委書記王成全說。
海南澄邁:做足特色產業文章 打造鄉村振興樣板
2022年第八屆“資溪有機白茶文化節”暨茶產業發展高峰論壇舉行
科學裝置陸續開建 新興產業培育壯大 合肥科技創新動力足
湖北恩施:依托“涼”資源打造“熱”產業
國家電網能源互聯網產業雄安創新中心開工
西鮑村校地“聯姻”賦能產業振興
慶云:組織優勢轉化發展優勢 產業振興引領鄉村振興
甘肅天水麥積區組團赴永靖等地考察冷水魚養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