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網-團結報 2022-11-24 19:18
“國慶期間天氣連續晴好,對水稻收割十分有利,我們合作社收割機操作員每天加班到晚上10點多,目前全社500余畝優質稻全部收割完,還免費為周邊農戶收割了112畝。”10月7日,永順縣和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90后新型職業農民張鵬站在稻田里,豐收的喜悅溢于言表。
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人才是關鍵。近年來,永順縣接續推進“武陵人才行動”、“鄉村育才聚才行動”,培育優秀新型職業農民260名,為農業產業發展導入新思路、新技術、新模式,走出產業振興新路子、新活力、新氣質。
機械化,生產效率更高
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永順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統籌使用省派、州派和縣派科技特派員,設立縣級科技扶貧專家服務總團及8個片區分團、23個鄉鎮科技服務工作站,加強機械設備引進、操作等方面的指導和培訓力度。開展技術培訓達11.8 萬余人次,帶徒培養農村實用人才615人,引進推廣水稻3D打印播種和油菜機械化耕作、無人機飛防等農業新技術8項,田間地頭、機械轟鳴,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全國百名杰出新型職業農民、永順縣和順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向先金,從2008年流轉10余畝稻田開始,13年來不斷采購更新大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高速插秧機、烘干機等機械設備,2020年底優質稻生態示范基地規模達2053畝,擴增200多倍。
共享化,技術服務更優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下,農戶若單打獨斗,局限于自耕責任田、自留地,往往受制于田土少、技術落后、信息閉塞、經濟基礎弱、自然災害考驗等因素,難以擴大產業規模、投入高技術、抵御風險、提高附加值,難以實現增產增收、共同富裕,難以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共享經濟”概念,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走在了“共享農業”前沿一線。
90后新型職業農民張鵬2019年成立和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投入200多萬元購買機械設備、搭建育苗倉儲中心,流轉土地500余畝,開展“水稻—油菜”輪作,提高綜合收益。合作社不僅為社員提供生產加工技術服務,還為周邊農戶提供免費種植油菜服務以及方便實惠的土地整理、作物收割、精細加工服務,并接受全權托管337.5畝。社員、農戶通過共享技術服務,降低了生產成本和勞動力投入,農閑時間變多增加了就近就業帶來的額外勞務收入,降低返貧風險,致富更可持續。
訂單化,產品流通更快
善經營,是新型職業農民的一大突出特征。從田間地頭到餐桌、加工車間,從產品到商品再到貨幣,精準對接市場需求,提高農特產品的流通效率,賣得又好又快,才是對農民群眾的正向反饋。
永順縣采取平臺示范帶動、個體自主發展的方式擴充農業訂單量,成立官春云院士專家工作站,推動松柏米業有限公司、永順方鑫農機專業合作社、永順小溪鎮賀喜村經濟合作社與湘西沃康油業科技有限公司簽約油菜購銷訂單,14.5萬畝高油酸油菜產、供、銷一步到位。革命老區塔臥鎮的“紅色掌柜”商業街,通過充實規范供應端、創新構建銷售端、延伸拓展體驗端,做活“紅色+”產業集群,新型職業農民瞄準市場加盟,化身“紅色掌柜”,帶火紅色經濟,據統計,旗艦店月均銷售額達25萬元。新型職業農民張鵬積極爭取,與深圳市的企業客戶簽訂大米供銷訂單,帶領社員、農戶按需種植優質稻,大米售價每公斤16元或26元,有機大米每公斤160元,鼓了口袋,嘗了甜頭。
融合化,產業鏈條更全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永順縣從加大支持“人”這個最主要最活躍的生產要素入手,充分發揮人才對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穿針引線”作用,不斷健全、延伸、強化產業鏈條。
該縣啟動農業產業鏈長制,精準配置人才鏈長補鏈、強鏈、延鏈,從新型職業農民、返鄉創業大學生等群體中涌現出油料、優質稻、莓茶、柑橘全產業鏈示范鏈長與團隊100余人。實施鄉村振興“人才貸”,入庫新型職業農民、鄉村工匠、電商人才等鄉村振興人才689名,21名鄉村產業人才、2家企業成功申請貸款共計830萬元。中南大學返鄉創業者彭闊獲縣農村商業銀行“人才貸”專項貸款300萬元,幫助山泉水廠擴大規模,升級設備,吸納易地搬遷脫貧群眾就近就業。圍繞農旅融合,新型職業農民、鄉賢人才齊上陣,打造出竹梅山寨陳家坡、后溶生態農莊等精品案例,實現田園變景區、特產變禮品、農家變民宿、山水變詩意和遠方的理想效果,農民群眾既可田間地頭搞生產,還可家門口創業就業增收入。
專家幫扶西藏當雄縣農業品牌建設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副司長宋丹陽一行到劍河調研
喜看稻菽千重浪——涼山農業70年發展紀實
四川農業大學副校長陳代文率隊赴雷波縣開展定點幫扶工作
重慶巫溪:積極引導農業企業復工復產
縣農業農村局:上半年三江稻漁綜合種養產業成績斐然
龍山:水稻種植科普下鄉助力農業向好發展
湖南永順縣